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浅谈脏腑气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气机是对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由于其生理功能各不一样,故各脏腑气机也有升降出入之不同.掌握脏腑气机,不仅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脏腑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由于六经病证是在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的基础上发生的,不但以相应的经络脏腑为病变场所,而且往往表现为相应经络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障碍,因此,恢复其正常秩序,亦属《伤寒论》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本文从脾胃为清浊升降之枢,少阳为表里出入之枢、厥阴为阴阳交接之枢立论,对原著中的调理气机法略陈管见。谬误之处,恳  相似文献   

4.
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5,4(3):155-156
6癥积疒徵积指腹部所生积块,按之有形,坚着不移。疒徵积与瘕聚相对而称,前者固定不移,病属血分,后者聚散无常,病属气分,故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疒徵积的形成是一个由气及血,由功能病变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难经·五十五难》说:“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由经脉分出布散于脏腑区域的阴络部分,成为所在区域脏腑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故疒徵积的形成常由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外受寒邪以及久病不愈等因素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络气郁滞、络脉功…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是人体脏腑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吸收、转输、排泄的整个代谢过程,无不依赖气机升降来完成。一如李东恒所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力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义《素闷·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正由于升  相似文献   

6.
从气候、环境论岭南外感热病的证治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湿润多雨,人群体质以“阳热质”、“湿热质”、“气阴两虚质”居多,故岭南外感热病表现出阳热郁结、气机不畅,多挟湿的临床特点,在治疗上须重视清解透热、宣畅气机和化解湿邪。外感热病初起,治宜透表汇热和疏表化湿。外邪入里,以疏理宣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为治疗关键。病温热者,宜用寒凉宣汇之品或用寒凉宣热和辛温开通之品合用,疏畅气机,使温热之邪由里向外透达;病湿热或温病挟湿者,须注意分消湿热,万应重视化湿。宣通三焦是疏理气机,分消湿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孙媛媛  张庆祥 《中医学报》2020,35(5):934-936
脉应指时的形象为脉象。脉中血液是由气统摄并以气为其运行之动力。医者可通过诊脉查探人体气机运动。气的运动即为气机,气机诊断为中医辨证之导向,因气机运动包括了人体内部的气机变化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换,且气机运动维系着脏腑功能,遂能反应脏腑气机之常变。气血的变化是脉形成的基础,气血生理失常,则脉见病象。因此,脉诊可通过分析气机动向来诊断脏腑病变的病因病机及机体气血阴阳之盛衰。大凡疾病是由伤气而发,气机在失调但未至大伤之时可通过脉象体现于指端,这使脉诊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诊治中具有极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永寿教授疏调肝木法治疗脾胃气机升降的经验。李永寿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脾胃是人体气机之枢纽,脾升胃降,中焦气机顺畅,肝气宣达,脾胃升降和顺;肝藏血,主疏泄,厥阴通过任脉与胞宫相连,司血海,调胞脉,肝主冲脉,致月经不调;情志不遂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以"疏调肝木、气机和畅、脏腑自安"为基本治疗原则,再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加减,常用"疏肝解郁和胃、疏肝理气化痰、平肝降逆止呕、抑肝扶脾止痛、培土抑木止泻、疏肝益气健脾、滋阴疏肝和胃、疏肝除湿散满、清肝散郁和胃、化瘀疏肝和络、疏肝涤痰安神、疏肝理气利水法"治疗肝木不调诸病,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脏腑湿热病证,临床见证颇多,其产生之固多责之湿热扰乱脏腑气机。治疗上在蠲除病因的同时,当以调节脏腑气机为要务,这不仅有利于消除病理反应,更有利于病后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临床和理论文献研究,分析中医名家对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思路、用药特点及临床疗效。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应采用"握中央而运四旁"的方法,即从调理脾胃中气入手,灵活运用左升肝脾,右降肺胃,上下交通心肾的方法调理脏腑气机,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使脏腑气机恢复升降有序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论述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属于脏腑中不同种类精微物质的基础上,对其生成来源和生理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形成于先天,补充于后天,且可由脏腑之间同类物质转化而来。脏腑之阴、血和津液均有濡润、滋养和润泽的生理效应,脏腑之阳和气均有温煦、推动和固摄的生理效应,但阴与血及津液、阳与气之间,偏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脾胃升降失司,郁遏于内,发为脾胃伏火而致脱屑性唇炎。王彦刚认为,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入手,升散与通降两法合用以消解伏火。常用的升散之法有芳香透散法、升举清阳法、健脾升阳法、解表散火法;通降之法除通降胃气外,还常配合条达肝气、清降肺气之法。实践证明,"调升降、解伏火"治疗脱屑性唇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心衰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位主要责之心、肺二脏腑。心肺同居上焦,其功能的发挥,赖胸中宗气的支持。故根据张锡纯“大气下陷”理论,以“升陷祛瘀利水”为大法治疗心衰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气机"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内经》以"气"命名的篇章多达19篇,对"气"字按不同计算方法统计出的数据为334、2948、2997个。"气"字是《内经》中实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可见其丰富性。概括《内经》可有气机五论:"一气"气化论、"生气"命根论、"气象"可视论、"多少"术数论、"两画"作人论,为气机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启示了中医的画线测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茗洲  韩新民 《中医学报》2020,35(2):270-272
发声性抽动主要病变部位在咽喉。咽喉连接口鼻与肺胃,同时是多条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因而,发声性抽动虽与五脏皆相关,但主要在肺胃。肺胃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则咽喉不利,致咽痒、干咳;肺脾气虚,无以推动血行,咽喉失于濡养滋润,易发吭吭声;肺脾失运,水液代谢失调,痰饮邪毒壅滞咽喉,致喉间痰鸣怪叫。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易引动肝风而致发声异常。临证应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其构建的理由主要是现行脏腑气血阴阳理论体系存在问题较多 ,某些藏象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以及藏象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其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历代文献的有关论述 ,尤其是《内经》的脏腑藏精、精化为气等理论以及临床上脏腑精气阴阳病证的客观存在 ;其构建的理论支撑主要有结构与功能结合的藏象理论、藏动相合的精气理论以及古代哲学气分阴阳思维对藏象理论的渗透等。同时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的生理学体系和病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哮喘常在夜间发作、加重或导致猝死,从阴阳变化、经脉流注及气机升降等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认为夜间阴盛而阳虚,痰为阴邪,同气相求,夜间痰邪偏盛,阻塞气道,使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引发哮喘;夜间卫气入里,无力御邪,白天接触的过敏原等外来之邪易在夜间袭肺而致哮喘发作;肺主寅时,寅时阳始升,阴始衰,此时卫阳较弱,寒邪较盛,邪胜正虚,故易发病;肺胃同主降气,哮喘患者睡眠时由于体位的改变,易致胃气上逆,上传于肺,令肺气肃降失常,上逆为咳、痰、喘。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COP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 2 6 6例COPD患者的证候分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COPD患者发病频率较高的证候分别为痰气互结、痰热壅肺、肺肾气虚、瘀血、肺气虚、肺肾阴虚、寒饮停肺、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等。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证候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慢阻肺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 ,本虚以气阴虚为主 ,标实以痰阻、气滞、血瘀相结为主 ,辨证时尤应注重病期变化对证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了张锡纯对于肝气虚见证的阐述,肝虚不仅可引起气血运行的失常(疼痛、出血等),亦可以引起气的升降出入的失调(元气外脱、大气下陷等);并通过对张氏处方及难案的研究,认为张氏补肝主要有实脾即以理肝、通补并用及重用萸肉、黄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