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疑诊冠心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高心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A、B两组:A组(40例)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B组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所有患者CTCA检查后2周内均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x2检验比较A、B两组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A、B两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的差异;以CAG为金标准,分别评价A、B两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CTCA与CAG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度评估的一致性.结果 A、B两组CTC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66±0.45、1.68±0.5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8、P=0.575);A、B两组CTCA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5.5% (548/574)、95.2% (541/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3,P=O.857);A、B两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6.9%、86.6%;97.2%、97.4%;91.2%、92.8%;95.8%、94.9%;A、B两组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856、0.853);A、B两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4.63±0.95) mSy、(12.67±1.94)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4,P=0.000).结论 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对高心率且心律规整患者行CTCA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并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度,同时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可作为常规技术在同类机型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中的应用。方法:收集60例心率70次/min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观察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对照组),比较2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心率70次/min时,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二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85±0.35)mSv、(8.79±0.72)mSv(t=-43.34,P0.05)。结论:64排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在患者心率70次/min时,图像质量较好,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并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9.15±1.59)mSv(P<0.01);前瞻性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及差者分别占96.7%(1259/1302)和3.3%(43/1302),与回顾性组的96.3%(1339/1390)和3.7%(51/13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种方法行冠状动脉CT成像,比较两者的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 7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每组35例,两组心率均<70次/min,记录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2.5±0.7)mSv和(9.6±1.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ED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组低74.4%。结论心率在一定范围内(﹤70次/min),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CTA图像,并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256层 CT 冠状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临床冠心病支架术后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在稳定心率情况下,成像质量将前瞻性心电门控、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病例分2组。图像质量分为优、良、一般、差4等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比2种门控辐射剂量差异。结果161例中,87例(158枚支架)前瞻性心电门控,74例(159枚支架)回顾性心电门控。优秀图像分别为30例(34.5%)、9例(12.2%)(χ2=10.853,P =0.001);良好图像分别为45例(51.7%)、41例(55.4%)(χ2=0.218,P=0.641);一般图像分别为12例(13.8%)、21例(28.4%)(χ2=5.22,P =0.022);较差图像分别为0例(0.0%)、3例(4.0%)(χ2=1.719,P=0.190)。前瞻性和回顾性电门控辐射剂量分别为5.3074 mSv、17.564 mSv(z =-10.919,P =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辐射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辐射低约69.8%。结论在稳定心率情况下,前瞻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而且射线剂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320-D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初步评价其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77例行DVCT心功能扫描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0±13)次/min( bpm),范围46~ 102 bpm]做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析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心率最佳重建时相作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相,对53例需接受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5±11) bpm,范围57~114 bpm]同时行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曝光时相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图像质量评分随机区组多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双变量统计行直线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收缩期比例逐渐增高(r=0.78,P<0.01).收缩期与舒张期最佳重建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加明显下降(r分别为0.38、0.82,P均<0.01).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最佳重建时相按心率分组如下:心率< 70 bpm,65%~80%;70~80 bpm,70% ~85%;81 ~90 bpm,70%~90%;>90 bpm,35% ~ 50%.利用上述最佳重建时相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分别为(6.1±3.8)和(12.4±7.0) mSv,t=6.5,P<0.01],对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心率的增加,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仍会明显增加(r=0.64,P<0.01).结论DVCT可在更宽心率范围内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诊断;但在高心率条件下需要多个心动周期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增加,建议尽可能降低患者心率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KD冠状动脉损害,同时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的患儿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独立阅片,以5分法评价整体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诊断的一致性;记录所有患儿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及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并测量其大小;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DSCT成像和TTE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所有患儿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1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比率为91.5%(226/247),其中,15例患儿被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DSCT成像上共发现28个动脉瘤、15支血管瘤样扩张.其中,9个动脉瘤(2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位于左心室后支、1个位于前降支中段、1个位于回旋支中段、2个位于回旋支远段、1个位于钝缘支)及2支瘤样扩张(1支对角支、1支钝缘支)TTE未显示.DSCT成像与TTE对比显示冠状动脉瘤及瘤样扩张最大直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0.63 ±0.20)和(0.58 ±0.20) cm,相关性较好(r=0.989,P<0.05);对瘤体及瘤样扩张最大长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49±0.83)和(1.22±0.66)cm,相关性较好(r=0.965,P<0.05).2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患儿的CTA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0.87).19例患儿的ED为(0.24±0.08) mSv.结论 相比TTE,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远段的动脉瘤及瘤样扩张的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9.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量,探讨前门控CTA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的109例患者及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的9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图像质量及辐射量进行评价。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7±4.78和4.36±0.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辐射量分别为(3.13±0.57)mSv和(10.21±2.43)mSv,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的心率(<75次/分)范围内,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明显降低了辐射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有效辐射剂量(ED)、图像质量与心电门控技术和扫描管电压(kV)的关系.方法 对101例(男42例,女59例,平均年龄60.2岁±10.8岁)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连续患者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未口服或静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控制心率和扩张血管药物.本组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44例)和回顾性心电门控(57例)(组1),以及扫描电压100 kV(43例)和120 kV(58例)(组2)分成2组,对组1、2的图像质量(1~4分)和有效辐射剂量(mSv)分别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本组仅1例因扫描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导致检查失败(技术成功率99%).组1前瞻门控组和回顾门控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平均分分别为3.3±0.5和3.3±0.3(P>0.05),图像噪音分别为(20.9±5.1) HU和(23.9±6.5) HU(P0.05),图像噪音分别为(25.2±7.0) HU和(20.6±4.5) HU(P<0.001).结论 在不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和100 kV管电压扫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59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对照,分段评价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为阳性病变.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共评价741段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97.7%、76.9%、94.8%.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64排V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性收集173例临床怀疑及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及冠脉造影(CAG),对所有病例使用GE AW4.3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了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将获得图像与冠脉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73例中CTA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 mm的节段有746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15%(193/204),特异性为95.90%(514/536),阳性预测值为89.77%(193/215),阴性预测值为97.90%(514/525).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CTA和CAG 2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无统计学差异(χ~2=1.58,P>0.05),CTA与CAG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90,P<0.001),提示CTA与CAG在显示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64排VCT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内支架术后及血管搭桥术后疗效随访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对左房粘液瘤(LAM)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7例经超声(Echo)诊断LAM临床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男5例,女2例,年龄40~69岁。心电图5例T波或ST段改变,2例正常。结果:6例子左房区要见程度,大小及范围不等的新生血管丛或团,其中4例尚有动静脉瘘形成,1例肿瘤染色,肿瘤血管来源于右回旋支及右冠脉近心段发出的心房支;结论:如因冠心病或其原因行冠脉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冠状动脉及其病变的微创或无创诊断展现了光明的前景.为进一步评估各种技术的作用和限度,以便优选应用和研究发展,本文拟就几种主要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We aimed to describe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multidetector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MDCTA) in cases of vasospastic angina (VA) and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MDCTA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 as compared with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an ergonovine provocation test (CAG with an EG test).

Materials and Methods

Fifty-three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VA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wo radiologists analyzed the stenosis degre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laque, plaque composition, and a remodeling index of the related-segment in CAG with an EG test, which were used as a gold standard. We evaluated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s of MDCTA by comparing the MDCTA findings with those of CAG with an EG test.

Results

Among the 25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AG with an EG test, all 12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stenosis showed no definite plaque with the negative arterial remodeling. Of the six patients with insignificant stenosis, three (50%) had non-calcified plaque (NCP), two (33%) had mixed plaque, and one (17%) had calcified plaque. When the criteria for significant stenosis with negative remodeling but no definite evidence of plaque as a characteristic finding of MDCTA were used, results showed sensitivities, specificities,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s (PPV),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NPV) of 48%, 100%, 100%, and 6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ignificant stenosis with negative remodeling, but no definite evidence of plaque, is the characteristic finding on MDCTA of VA. Cardiac MDCTA shows goo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with high specificity and PPV as compared with CAG with an EG tes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64 CTCA)对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 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527例患者资料,测量CTCA发现MB的长度、厚度和MCA狭窄程度,与CAG表现对比分析。结果 527例患者经64 CTCA检出MB 118例(22.4%),而该118例MB患者经CAG仅检出48例(9.1%),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 CTCA发现MB的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6.1±2.5)mm、(2.5±1.6)mm,MCA狭窄程度为(47.3±11.3)%;与CAG检出的MB长度与MCA狭窄程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 CTCA对MB和MCA的诊断特异性较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冠状动脉造影(ICA)结果比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临床疑似和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行256层螺旋CTA和常规ICA.管腔狭窄程度≥50%作为明显狭窄的诊断结果,检查结果与常规ICA结果对比分析,共分析了93例患者的372支血管共1349个可评估血管节段,ICA共发现215处狭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TA相对于IC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基于患者分析中,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AUC为0.767(95%可信区间为0.578~0.956),敏感性为98.8%,特异性为54.5%,阳性预测值(PPV)为94.2%,阴性预测值(NPV)为85.7%;基于血管分析中,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AUC为0.921(95%可信区间为0.888 ~0.954),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0.8%,PPV为83.1%,NPV为96.6%;基于血管节段分析中,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AUC为0.948(95%可信区间为0.927~0.969),敏感性为93.0%,特异性为96.6%,PPV为83.7%,NPV为98.6%.CTA对心率>70次/min和心率≤70次/min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AUC分别为0.951(95%可信区间为0.929 ~ 0.974)和0.964(95%可信区间为0.927 ~1.000).结论 256层螺旋CTA作为无创的检查对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检查受心率影响较小,无需控制心率,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早期筛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320排动态容积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拟诊为冠心病的图像资料.结果 40例52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13个节段),320排动态容积CT图像质量1、2、3级分别为290(55.8%)、194(37.3%)、36(6.9%)个节段.其中l、2级即优良率共484 (484/520、93.1%)个节段,能满足临床诊断;而36(36/520,6.9%)个节段因运动伪影或严重钙化无法对管腔进行评价.以CAG为"金标准",320排动态容积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0.2%,特异性97.5%,阳性预测值92.4%,阴性预测值96.7%.320排动态容积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7%.结论 CTA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十分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