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髋及股部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髋及股部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thrombosis,DVT)形成的机理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 64例下肢DVT患者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 ,并分析受伤肢体的左右侧别、库血的输入、高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等因素与下肢DVT形成的关系。结果 在同期髋及股部损伤患者 32 5例中下肢DVT 64例 (1 8 2 % ) ;近端DVT 1 3例 (2 0 3 % ) ,远端DVT 36例 (56 3 % ) ,全静脉DVT 1 5例 (2 3 4% ) ;左下肢DVT 43例 (66 7% ) ,右下肢DVT 2 1例 (33 3 % ) ;库血的输入 59例 (92 2 % ) ;使用止血带患者 1 6例 (2 5 0 % ) ;患者平均年龄 62岁。结论 髋及股部损伤患者中 ,存在高危因素患者DVT发生率较高 ,建议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对发生DVT患者行规范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松林  吴宇黎  周维江  张穹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220例(244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远端血栓33例,近端血栓14例,全静脉血栓11例,DVT发生率26.4%,未发生1例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应用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并制订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DM行双下肢^99mTc-MAA深静脉显像(和/或超声检查),同期获取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等实验室资料及年龄、病程、下肢症状(肿胀、静脉曲张和DM足)等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例(48.3%)DM并发DVT;年龄、病程、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下肢症状与下肢DVT发病率有关(P〈0.05.P〈0.01);血压、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与DVT发病率关系不大(均P〉0.05)。结论高龄、长病程、高血糖、高胆回醇、高三酰甘油等危险因素相互累积易致下肢DVT,应尽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以减少DVT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Guan ZP  Lü HS  Chen YZ  Song YN  Qin XL  J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4月至8月95例128个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岁(23~7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52例80膝。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9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有45人,DVT发生率为47.4%(45/95),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7.8%(26/4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4个,其中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008、3.094、8.887倍(P〈0.05);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4倍(P〈0.05)。结论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是人工关节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类风湿关节炎(RA)则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我们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或造影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5.
骨科围手术期血栓栓塞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骨科临床领域,高龄手术患者、高能量多发伤患者及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高危人群”0。据统计,下肢矫形术后若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下肢DVT发生率为40%~84%,其中近端DVT发生率为8%~24%,有症状的PE发生率为1.8%~7%,致命PE发生率为0.2%~2.0%,75%~90%的肺血栓来源于下肢、盆腔和下腔静脉。PE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残、致死率高的并发症之一。因此,预防和治疗骨科围手术期血栓栓塞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骨折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throm bosis.DVT)形成 ,临床较多见 ,由于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现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并发症。骨科领域以粗隆间及股部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为常见。但对于非手术髋及股部骨折发生下肢静脉形成报道较少 ,我院自 1995年 2月至 2 0 0 3年 2月共发生 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8例 ,其中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5 0~72岁。左侧 6例 ,右侧 2例 ,骨盆骨折 3例 ,粗隆部及股部骨折5例。入院后均行骨牵引术。治疗中对 DVT均做了详细记录及治疗前后均行多普勒 B超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h及术后24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术后3-8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最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髋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将46例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术后第4-7天内行患侧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8例(34.8%)发生DVT;而治疗组23例中仅1例(4.3%)发生DVT(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 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较危重的并发症.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5%~2%,因此对THR后DVT的预防护理尤为关键。本院自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行THR18例.术后对DVT行机械性预防和药物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术前筛查下肢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创伤致下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2000例患者,男1140例,女860例;年龄18~94岁,平均(54.78±21.4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明显,均经外敷和口服中药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4d),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筛查骨折患者下肢血栓,并对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筛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共128例(6.4%)。血栓类型:髂-股静脉血栓52例,腘-胫静脉血栓2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对胫静脉以上DVT72例采取溶栓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溶栓有效20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17例,溶栓失败和未放置腔静脉滤网患者28例,这65例均实施了骨折复位术,另外7例采取保守治疗。1例术中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溶栓治疗获得成功。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中51例未行特殊处理,实施了复位术;另5例行保守治疗。②DVT发生与性别无关;血栓发生最小年龄22岁,41岁以上组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高于胫骨、腓骨骨折;血栓发生病程最短3d,病程越长,血栓发生率越高。结论:创伤骨折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形成DVT的高危因素,骨折复位手术前均应常规行CDFI筛查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经腹股沟部位切口行腔内超声消融取栓手术的效果及术后并发切口淋巴液渗出(淋巴瘘)的原因。方法:对72例下肢DVT患者经腹股沟部位切口,行超声血栓消融术及术后并发切口淋巴瘘(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超声消融、球囊取栓均获成功。其中51例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存在狭窄,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其中6例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腹股沟部位淋巴瘘60例。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3个月(1~21个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仅5例肢体周径较对侧粗0.5~1.5cm。结论:该治疗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但术后淋巴瘘发生率高,其原因与淋巴管损伤、静脉高压致淋巴液增多、感染、手术技术因素及术后药物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至2005年接受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病人147例,年龄33~92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病人、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2.2%,而近端DVT发生率2.7%.与非DVT组相比,DVT组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P<0.05).结论 髋、膝关节矫形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麻醉时间>3 h、使用麻黄碱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中筒弹力袜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应用价值。 方法:检索多个中外文数据库上关于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DVT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和提取文献,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 0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高危长途飞行乘客中,中筒弹力袜组较无袜对照组发生下肢DVT的风险明显降低(OR=0.08,95% CI=0.03~0.22,P<0.00001);在住院患者中,中筒弹力袜组与长筒弹力袜在预防下肢DV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7,95% CI=0.69~3.13,P=0.32);将住院患者及高危长途飞行的乘客合并分析,中筒弹力袜组发生下肢DVT的风险较无袜及长筒弹力袜组明显降低(OR=0.32,95% CI=0.11~0.92,P=0.03)。 结论:中筒弹力袜可减少高危长途飞行乘客与住院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且效果优于长筒弹力袜,但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一步完善下肢主干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下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行手术探查治疗。结果21例肢体远端血供恢复良好(占86.9%),2例合并严重感染截肢(占13.1%)。结论下肢主干动脉损伤及时发现采取手术探查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5例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5例(175侧)下肢DVT患者进行总结。其中6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101例采用药物溶栓治疗。结果:全组9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58.2%,随访时间7--218个月,平均71个月。44例为手术取栓,52例为药物溶栓。随访发现症状完全消失取栓组占20.5%(9/44),高于溶栓组13.5%(7/52),溶栓组肢体发生浅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占50.5%,取栓组为31.8%。结论:手术取栓可以保护部分患者下肢的主干深静脉瓣膜,可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统计DVT的发生率。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75例成人膝部骨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75例患者均未采取任何药物抗凝措施。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5.55±16.75)岁。其中,良性肿瘤39例,恶性肿瘤36例;26例行肿瘤刮除植骨(或未植骨)内固定术,49例行肿瘤切除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或膝关节假体翻修术)。术前及术后14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5项临床因素与膝部手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为21例,总发生率为28%(21/7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2个:年龄≥40岁、术前存在深静脉返流。两者使术后DVT形成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3.337、13.538倍(P〈0.05)。结论年龄≥40岁和术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返流是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本身因素、是否采取过抗肿瘤治疗(化疗及放疗)、手术方式、是否使用骨水泥或异体骨等因素与DVT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性。术前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意义重大;应对年龄≥40岁或术前存在深静脉返流的患者积极采取药物抗凝措施以预防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和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动力髋螺钉(DHS)9例;女3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DHS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DHS1例;女3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DHS1例。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68)。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作者回顾性总结了1994~1995年间50例创伤病例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的发生率和预防。本组病例男41例,女9例,平均年龄34.02岁。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CHI)22例、下股骨折(LEF)12例、脊髓损伤(SCI)16例(11例截瘫、5例单瘫)。采用的DVT预防方法有充气压力长裤(PCS)24例、皮下肝素疗法(SCH)6例,另有19例兼用上述方法。在入院4~26天内本组7例应用了下腔静脉滤器(1*Cm庆!)。本组3例(6%)分别在住院24’25和68天经静脉多普勒扫描确诊为DVT。DVT分别位于碳静脉门例)、股静脉(l例)、胜后和排静…  相似文献   

20.
手术及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溶栓抗凝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治疗及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38例手术及创伤后DVT,进行早期尿激酶溶栓,配合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溶栓效果明显,71.0%以上患者深静脉再通,无深静脉返流,总有效率100%,出血并发症仅1例,症状性肺栓塞2例,无1例死亡,结论:对于手术及创伤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治疗,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