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混合性卒中与血糖值、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423例急性脑梗死(其中混合性卒中38例)血糖含量及评估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分三组.并分别将各组不同的混合性卒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血糖7.0-11.1mmol/L组混舍性卒中的发生率高于血糖<7.0mmol/L组(P<0.05);血糖>11.1mmol/L组混合卒中发生率高于血糖7.0-11.1mmol/L组(P<0.05).小面积脑梗死中混合卒中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中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01).中型组神经功能缺损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重型组神经功能缺损中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型组(P<0.01).结论:梗死面积愈大、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愈严重的患者易发生混合性卒中.  相似文献   

2.
王建芳 《中医药研究》2010,(12):1454-145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进展性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经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病人3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采用中国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价两组进展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状况,并比较两组进展性卒中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CSS评分进展高峰期、20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梗死灶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对进展性卒中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晓健  刘卓敏 《中医药研究》2010,(7):796-796,82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东淑 《河北中医》2009,31(8):1139-1141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Hey)血症与脑梗死程度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63例脑梗死的Hcy水平、梗死灶数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Hcy水平高于正常(P〈0.05);多发性卒中Hey水平高于单发性卒中(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Hey水平高于轻型、中型(P〈0.05)。中脏腑Hcy水平高于中经络(P〈0.05),其中风火上扰型与中经络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Hcy水平高于虚证、虚实夹杂证(P〈0.05)。结论血清Hcy含量水平可作为量化中医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任引竹 《中医药研究》2010,(12):1446-1447
目的探讨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66例非糖尿病的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即刻血糖,将患者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mmol/L~10.9mmol/L)、C组(血糖≥11.0mmol/L),并观察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高于A组(P〈0.05)。C组中多支病变例数以及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或P〈0.01)。B组、C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合并高血糖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溶性P选择索(sP—selectin)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h内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缺血性卒中组,体检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组血清sP—selectin水平,同时检测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水平;依据CSS评分标准将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分为轻度卒中组、中度卒中组、重度卒中组;根据脑CT和/或检查结果按梗死体积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探讨sP—selectin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卒中患者随着梗死灶体积增加及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血清sP—selectin水平亦越高。结论血清sP—selectin水平升高可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其水平可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每组各5O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徐圣君  赵晓平 《河南中医》2014,(11):2109-2111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疗法。结果:康复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TREA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QI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康复前,其中观察组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最终提高患者总体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收治ICU高血糖的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住ICU的患者123例,将患者分随机分为A组(62例)和B组(61例),A组血糖控制目标:4.4~6.1mmol/L,B组血糖控制目标:7.0~9.0mmol/L。结果:A组ICU住院天数、需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抗生素应用天数、病死率同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口哆0.05),低血糖发生率则高于B组(P〈0.01)。结论:在危重高血糖患者将血糖控制目标适当放宽,其临床疗效、死亡率与正常血糖组相似,但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配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的促进作用。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血塞通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静滴,1次/d;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并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 l静滴,2次/d,共14d。两组均根据病情需要配合脱水降低颅内压,调节血压,控制血糖,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中国卒中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前CSS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实验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脑梗塞后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56例患者治疗后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温针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显著(P<0.01),且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其余两组(P<0.01)。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血压均得到改善,改善程度以温针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温针灸足三里、悬钟能有效改善脑梗塞后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酸味化痰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9例应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治疗组60例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酸味化痰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血黏度、平均血流速度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治疗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酸味化痰汤能显著降低血黏度,显著增加脑血流量,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有效降低中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4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给予灯盏花素治疗。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各主要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73.53%和91.1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33%的总显效率与56.67%的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芪参益气浸膏动员内皮祖细胞促进大鼠梗死心肌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浸膏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促进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形成,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假手术组(B)、AMI组(C);芪参益气浸膏治疗AMI组(D)。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孤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_(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外周血EPCs数明显高于A、B、C组(P0.05),C组高于A、B组(P0.05),A、B组间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D组外周血EPCs数明显高于A、B、C组(P0.05),A、B、C组间依次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仅D组14天时EPCs仍维持较高水平。②D组梗死及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明显多于C组(分别P0.05)。③D组梗死面积小于C组(P0.05)。结论:①芪参益气浸膏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梗死后大鼠应用芪参益气浸膏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适量放血疗法治疗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同时配合早期一次性适量放血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2组均以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情况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基本治愈率治疗组为26.32%,对照组为1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74%,对照组为8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血肿吸收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同时配合一次性适量放血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促进颅内血肿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寒邪诱发的高血压性脑卒中前状态的气虚血瘀患者的效果。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脑卒中一级预防基础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血脂、血压及脑动脉供血等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血脂、ET、IMT及TCD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可改善高血压性脑卒中前状态患者临床症状、血压、血脂及脑动脉供血情况,对中风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芪葛蛭丹通络汤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芪葛蛭丹通络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69.44%,两组比较,P0.05;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参数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芪葛蛭丹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风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口服中风膏+阿司匹林。对照组88例,仅口服阿司匹林,2组均连续使用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根据NIHSS评分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来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中风膏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