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AL患儿血浆ET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 0例健康儿童和 41例急性白血病 (AL)患儿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结果  急性白血病发病组血浆ET平均值为 95 .15ng/L ,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对照组 3 9.95ng/L(P <0 .0 1)。经化疗缓解后血浆ET平均值降至正常水平 (3 8.3 0g/L) ,明显低于未缓解组血浆ET平均值 95 .15ng/L(P <0 .0 1)。AL患儿血浆ET值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r=0 .93 89,P <0 .0 1) ,结论  动态观察患儿血浆ET水平对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病情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 0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强烈化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TH)的水平,并以2 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 完全缓解(CR)后的AL患儿,强烈化疗后总甲状腺素(TT4 )和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明显低于强烈化疗前及健康对照组(P <0.0 0 1 ) ,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强烈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 >0.0 5 )。结论 强烈化疗可引起AL患儿TH水平的变化,且此变化可反映强烈化疗后患儿的全身状况,有条件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血清IL— 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如何恰当选用IL— 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测定 3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IL— 3水平 ,1 6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ANLL与ALL之间IL— 3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完全缓解 (CR)后 ,血清IL— 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0 .0 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后高危型 (HR)组比标危型(SR)组血清IL— 3水平明显降低。经治疗CR后 ,有 1 0例IL— 3水平明显升高 ,6例明显降低 ;IL— 3变化与临床分型、获得CR时间及治疗效果有关。结果表明 ,IL— 3与白血病 (AL)治疗有关。建议 :在高危急淋患儿或完全缓解时间 >4周、骨髓衰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IL— 3和化疗联合治疗。对缩短完全缓解时间及减少继发耐药 ,缩短骨髓抑制期时间 ,减少感染并发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患儿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21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周围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OD降低,LPO增高。其中8例经化疗完全缓解后SOD回升及LPO降低达正常范围。提示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病中起作用。SOD及LPO的这种变化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病情恶化与转归的监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柔红霉素(DNR)化疗后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及心脏功能指标改变,以探讨BNP水平变化早期评价DNR对心脏功能影响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应用DNR 长春新碱 左旋门冬酰胺酶 泼尼松(DVLP)方案诱导化疗31例,应用DNR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浆BN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常规检测化疗前后心电图(ECG)及心肌酶谱(LDH1、CK-MB)。结果ALL患儿应用DNR化疗后血浆BNP水平从(3.97±2.41)ng/L升高至(18.25±7.63)ng/L(P<0.01)。LVEDD也从(50.1±1.9)mm增加至(53.9±2.3)mm(P<0.05)。BNP水平升高和LVEDD增加呈正相关(r=0.61 P=0.005)。而ECG、心肌酶谱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改变。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早期监测DNR对ALL患儿心脏功能影响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中的表达,以及化疗前后的变化。方法53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 ia,ALL)33例,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 ia,AML)20例,对照组21例为骨髓象正常的非恶性血液病患儿。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骨髓中VEGF/VEGFR(包括Flt-1和KDR两种)的表达。结果VEGR、Flt-1、KDR在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在AML组中的表达高于ALL组。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40例患儿,其VEGF、Flt-1、KDR的表达在化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未获得CR患儿VEGF、Flt-1、KDR的表达在化疗前后无显著性(P>0.05)。同时VEGF、KDR在儿童ALL中化疗后有明显的降低,但Flt-1无明显改变;VEGF、Flt-1、KDR在儿童AML中化疗后均有明显的降低。结论①VEGF、Flt-1、KD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增高。提示VEGF、Flt-1、KD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②VEGF、Flt-1、KDR在儿童AML中表达比ALL高。VEGF可以作为评价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反应的指标,同时说明ALL与AML可能具有不同的血管新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高压氧治疗后SOD、MD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高压氧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将 5 5例HIE患儿分为窒息组 ( 5 5例 )、严重窒息组 ( 30例 )和轻度窒息组 ( 2 5例 ) ,患儿均于生后 48h内行高压氧治疗 ,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SOD和MDA。 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 ,窒息组SOD、MDA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严重窒息组患儿MDA上升 (P <0 0 5 ) ,SOD下降 (P <0 0 5 ) ;轻度窒息患儿MDA下降 (P <0 0 5 ) ,SOD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结论  生后 48h内 ,严重窒息的HIE患儿高压氧治疗后 ,可促使自由基增加 ;轻度窒息的HIE患儿行高压氧治疗 ,则有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及意义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 9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 、CD4+ 、CD4+ CD8+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1) ,CD8+ 高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1) ,NK细胞 (CD1 6+ 56+ )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1) ,经治疗缓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达正常水平。结果表明 ,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可作为急性白血病辅助诊断指标 ,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化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AML患儿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骨髓中VEGF/VEGFR(Flt-1和KDR)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Flt-1、KDR在AML患儿骨髓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14例患儿的VEGF、Flt-1、KDR表达在化疗后比化疗前显著降低;化疗后未获得CR的6例患儿的表达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L患儿的VEGF表达与骨髓中幼稚细胞百分比、外周血中幼稚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骨髓中VEGF、Flt-1、KDR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无髓外浸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表达的VEGF组缓解率低于低表达组。结论VEGF、Flt-1、KDR在AML患儿中呈高表达,提示可能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过程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小儿急性白血病(A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该文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前后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铜-锌超氧化物酶(Cu-Zn-SOD)活力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对21例AL患儿化疗前后血清T-SOD,Mn-SOD,Cu-Zn-SOD活力进行检测,并与21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AL患儿化疗前血清T-SOD,Mn-SOD活力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而Cu-Zn-SOD活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经化疗达完全缓解后T-SOD,Mn-SOD活力较化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总SOD,Mn-SOD活力变化可能与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的动态检测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儿完全缓解 (CR)后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出现 0 0 5~ 0 2 5时对预后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98~ 2 0 0 1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儿CR后按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分为A组 (<0 0 5 )和B组 (0 0 5~ 0 2 5 ) ;B组又分为B1(0 0 5~ 0 10 )、B2 (~ 0 15 )、B3(~ 0 2 5 ) 3个亚组 ,分析各组与急性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CR后骨髓幼稚细胞≥ 0 10时 ,复发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患儿CR后骨髓幼稚细胞≥ 0 15时 ,复发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LL患儿CR后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 幼淋巴细胞≥ 0 10及ANLL患儿CR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或原始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 0 15时应考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肠炎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测定了5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浆脂过氧化物分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并与3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极期SOD活性明显下降,MDA显著上升。恢复期SOD活性升高,MDA下降。红细胞SOD与血浆MDA同轮状病毒肠炎的病情程度无一定关系。本文提示自由基参与了轮状病毒肠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 (L 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方法 对96例ALL患儿测定L asp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抗凝血酶Ⅲ (AT Ⅲ )及蛋白C(PC)。PT及APTT应用血凝分析仪测定 ,血浆AT Ⅲ及P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L asp治疗后PT延长 18例 ,缩短 2 2例 ;APTT延长 2 1例 ,缩短 17例 ;AT Ⅲ活性降低 5 1例 ,PC活性低 2 0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 asp对ALL患儿凝血及抗凝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且导致抗凝功能障碍者比例高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 (AL)P糖蛋白 (P gp)表达与临床、免疫分型及预后。运用单克隆抗体UIC2 及流式细胞仪 (FCM)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不同时期儿童AL的P gp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4 5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P gp表达率8 89% ,1 2例复发ALL阳性率为 2 5% ,完全缓解 (CR)组为 0。 32例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P gp表达率为 1 8 75% ,6例复发ANLL 33 3% ,CR组为 0。初治ANLL患儿P gp表达与CD34 、CD7高度相关 ,初治ALL与CD抗原无明显相关性。P gp+ANLL的CR率 2 0 % ,明显低于P gp ANLL( 83 3% ) ,P gp+ALL的CR率 ( 75% )与P gp ALL的CR率 ( 92 86 % )相近 (P >0 0 5) ,但复发率高。结果表明 :P gp高表达是导致儿童AL化疗耐药的重要机制 ,检测P gp是判断预后 ,指导治疗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探讨表达CD7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 ,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 :选择 1998 4~ 2 0 0 1 5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 82例。应用一组CD系列单克隆抗体随机检测了ALL患儿的表型 ,G显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治疗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常规化疗方案。将CD7+ 与CD7-的急淋进行对比。结果 :CD7+ 与CD7-急淋相比 ,年龄大 ,白细胞数高 ,肝脏明显增大 ,出现髓外白血病及严重并发症较多 ,第一疗程达CR人数少 ,达CR时间长 ,第一疗程内放弃治疗或死亡人数多 ,P170率高 (均为P <0 0 5 )。结论 :CD7+ ALL临床症状较重 ,治疗反应较差 ,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6.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造血干细胞(HSCT)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规范化疗后长期无病生存率高达80%,因此,对于第一次完全缓解(CR 1)的AL患儿原则上选择化疗,但以下情况需选择HSCT.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 (AL)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临床价值 ,检测2 8例AL患者 4 8份标本的MDR1基因 ,并对其中 2 0例患儿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小儿急性白血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其MDR1的阳性率不同 :化疗前的阳性率为 2 5 % ,MDR1阳性与MDR1阴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 (CR)分别为 33%和 92 % (P <0 .0 1) ,耐药组的阳性率为 80 % ,而非耐药组的阳性率为 16 % (P <0 .0 1)。复发组的MDR1阳性率为 75 % ,而持续缓解组的MDR1阳性率为 16 % (P <0 .0 5 )。正常人MDR1阳性率为零。结果表明检测MDR1对判断化疗效果和估计预后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为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提供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FGF)及其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VEOF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骨髓中的表达,分析其在化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骨髓中VEGF/VEGFR(包括Flt-1和KDR两种)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数,并判定其染色强度,计算二者之积,结果用任意单位(arbitraryunits,AU)值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用SPSS11.0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结果VEGF、FIt-1、KDR在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中表达水平(AU=5.35±3.51,2.25±1.05,4.53±2.14)高于对照组(AU=3.36±1.85,1.12±0.85,1.90±1.12)(P<0.01).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40例患儿,其VEGF、Fit-1、KDR的表达在化疗前为5.28±3.41,2.17±1.08和4.61±2.08,获CR后为3.02±1.78,1.18±0.96和2.50±1.15,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未获得CR患儿VEGF、Flt-1、KDR的表达在化疗前后无显著性(P>0.05)。骨髓中VEGF、Flt-1,KDR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无髓外浸润无差异(P>0.05)。结论VEGF、Flt-1,KD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增高,提示VEGF,Flt-1,KD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Fit-1、KD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均有明显的降低,提示VEGF可以作为评价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Zhang R  Li ZG  Wu MY  Zhu P  Hu YM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66-69,F001
目的 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克隆谱系的异常。方法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高压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 8例正常对照组小儿及 12例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外周血T细胞受体 (TCR) β链可变区 (BV)第三互补决定区(CDR3)的克隆谱系 ,4例患儿化疗后重新取材。结果  (1) 12例患儿化疗前BV2和BV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P均 <0 0 5 ) ,BV17和BV18表达降低 (P均 <0 0 5 )。 4例患儿治疗前BV2 1家族低表达 ,缓解后表达进一步降低 (P <0 0 5 )。 (2 )正常对照组TCRBV多数家族CDR3谱型为正态分布 ,12例患儿TCRBVCDR3谱型异常发生率为 14 %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5 5 % (P <0 0 5 ) ,发生谱型异常较多的家族依次是BV14、BV1、BV16、BV2 0、BV13 1、BV13 2和BV6。 4例患儿第 1次化疗缓解后 3个月谱型异常的家族均恢复正态分布。结论 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部分T细胞克隆发生异常增生或缺失 ,提示白血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化疗初次缓解后 3个月T细胞克隆谱系基本恢复正常的正态分布 ,已基本完成T细胞克隆谱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类型 ,不同出血程度的儿童急性白血病 (AL)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了 56例初诊AL患儿血浆中的凝血酶调节蛋白 (TM)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D-二聚体 (D -D)含量 ,并用常规方法检测了 56例AL患儿的血小板 (BP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及纤维蛋白原定量 (Fg)。结果  56例AL患儿的SFMC、D -D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均值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比较 ,ANLL患儿组的SFMC、D -D的血浆含量显著高于ALL组。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 (HLAL)与其它初诊时白细胞数低于 1 0 0× 1 0 9/L的AL患儿比较 ,TM、SFMC、D -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无出血组与正常对照比较 ,SFMC、D -D及BPC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轻度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 ,BPC减低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而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重度出血组与轻度出血组相比较 ,TM、SFMC、D -D、3P试验、Fg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1、儿童AL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凝血、纤溶紊乱 ,以HLAL患儿最严重。 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