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对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心肾不交就会出现心悸、怔忡、不寐、健忘、遗精等疾病。历代医家大都采用交通心肾之法治之。笔者近年研读《医宗金鉴》,对其中“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感悟颇深。脾胃受纳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且居人体中央,连通上下,灌溉四旁,是生命活动即气机运转的“枢纽”,协调五脏功能活动。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有赖于脾胃气机转输,脾主升,胃主降,主导着肝之升发,肺气宣肃,肾之纳气,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升胃降相互协调,气机升降有序,从而保持了脏腑活动正常。笔者将其验之临床…  相似文献   

2.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431400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医院蔡柳洲交通心肾,亦称升降水火,系为治疗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之证而设。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指出:“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是对交通心肾及其临...  相似文献   

3.
张颢龄  张广德 《环球中医药》2020,13(9):1565-1567
“心肾不交”是指心肾之间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状态被破坏,其病理特征包括:水火不济,精神失调,君火不明、相火失位。魏子孝教授常运用心肾不交理论治疗临床多种常见疾病如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获良效。他认为心肾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治疗上须遵从“心肾相依”的辨治原则,抓住主症,调整一脏为主,不必赘用药味。同时,既要注重心、肾之间整体阴阳的宏观调整,又不可忽视其二者内部的阴阳盛衰变化,亦不能忽视心肾两脏与他脏的联系,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可直接影响到上下水火的交通,在脾者应调理脾胃,破除中焦阴霾以利心肾交通,在肝者应和肝养血,滋水涵木以助心肾交通,临证时须整体把握,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相互配合,则阴阳平衡。若心火与肾水之间阴阳失衡,则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其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对心肾之间相互交济也有着重要影响。若气机斡旋失司,运化功能紊乱,或是有实邪阻于交通要道,同样可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证遣方用药,不仅要关注心火、肾水本身的问题,还要审证求因,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治以运脾胃以交心肾。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参究心肾不交治法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心肾不交证临床极为常见,心肾不交是虚劳之根。治未病,当以交通心肾为要,未病当先预防,虚劳当治其未成。临床交通心肾用药应法于阴阳,且注意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和精、神的因果关系。笔者据前贤经验结合临床实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2型心肾综合征(CRS)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重要并发症,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药治疗CRS多着眼于心肾两脏,脾胃为后天之本,对CRS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影响,脾阳亏虚无法运化水液,则痰湿内停,痰湿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司则心肾不交,且脾胃运化失司,机体生化乏源,因此顾护脾胃是治疗2型CRS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讨论脾胃与2型CRS病因病机演变的关系,分析顾护脾胃在治疗中的意义,并提出相应治法。  相似文献   

7.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失眠证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失眠的病理机制为阴阳不交,神不入舍。发病主脏在心,然与其他脏器关系密切。临床应辨证施治,主要分四法:心病不寐,正虚邪扰,治以补虚泻实;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治当交通上下;五志过激,肝病及心,疏肝清心安神;心胃同病,调理中焦,畅达交通之路。并列举验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交通心肾法是中医治疗由心火不能下降于肾 ,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悸、怔忡 ,失眠健忘 ,遗精等一系列病证的常用方法。然而交通心肾并非调整自身阴阳平衡就能奏效的 ,从历代医家用药来看 ,在众多以交通心肾法为主的方剂中 ,很大一部分方剂都配伍了调理脾胃的药物。下面就交通心肾法中佐以调理脾胃药的理论依据及方例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1 脾胃在交通心肾中的作用机理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云 :“人之有生 ,心为之火居上 ,肾为之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 ,无有穷矣 ,故生意存。”指出只有水火既济 ,阴阳相应 ,才是人体的正常情…  相似文献   

10.
陈士铎"直接交通心肾法"诸方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士铎<辨证录>的若干方剂集中体现了他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包括直接和间接交通心肾两法,而直接交通心肾法是从直接治疗心、肾入手以交通心肾,可分为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肾方和治肾不交心方,笔者从出处、主治、组成、简析等多方面分析了14首方剂,为临床"直接交通心肾"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体气机圆运动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肝脾助肾水以温升,上济心阴,肺胃助心火以凉降,下温肾阳,中焦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脑-肠轴失衡。脑-肠轴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为核心,在这个网络中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免疫因子所介导的相互作用与调节,保持着该网络在整体水平上构成和维持机体内环境及生理功能的平衡和稳定。由此推测中医学的"气"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有关,气机紊乱的实质即该网络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2.
从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肾与肝脾二脏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肾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肾论治高血压病,就是通过补肾填精、滋补肝肾、温补肾阳、活血化瘀祛痰诸法调理肾脏功能以调整阴阳,并配合健脾和胃、疏肝、柔肝之法使肝脾肾功能及阴阳平衡协调,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为中医临证提供新的理论借鉴。作者从中医角度探讨高血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与肾脏的密切关系,现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道坤教授论治脾胃病,着眼于肝、肺、心、肾,调五脏以安脾胃为要。调和脾胃,宜先达肝;宣降肺金,宜健脾胃;温补脾土,宜振心肾,寓达肝、畅肺、温肾、振心于调理脾胃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贺倩倩  白光 《河南中医》2020,40(2):203-205
肾阳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是胃消熟水谷的前提。肾为胃之关,肾阳充足则胃中火力强盛,胃的消熟和脾的化生功能强健,纳运相宜;肾阳不足则炉火不旺,不足以助中焦脾胃腐熟水谷。老年人肾阳虚弱,不能温暖中焦脾胃,致水谷长时间停滞于胃脘,积郁而生酸。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关键,脾胃阳气虚弱,导致气机升降失宜,胃腑失于和降,不能降浊,故形成反流,并伴有嗳腐、腹满、便秘等胃肠动力不足的症状。对于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应以温肾健脾和胃为主,对于肾阳虚的老年患者,轻证可用八味丸调补肾中阳气,以助胃降逆,若虚寒之相较重,可用右归丸加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肾阳、补精髓。温补肾阳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补脾胃阳气,培补脾胃当首推李东垣之法,用辛甘升浮之品升脾养胃,再佐以疏肝、降逆、消食之品,通过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情志致病的发病率正逐渐增高,很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复发或加重,受情志影响非常明显。王新月教授治疗此类UC患者多在分期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由从肝论治入手,调理气血,兼顾脾胃、心、肾,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研究认为,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动力与中医学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关.脾胃升降失调引起的胃肠症状与胃肠动力异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脾胃虽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然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心神失调皆可引起脾胃气机的升降紊乱,表现出胃肠动力的相应变化.因此,在探讨胃肠动力异常时,既要从中医的观点分析脾胃升降失调,也应重视其他脏腑与胃肠动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张美英 《天津中医药》2014,31(11):641-644
陈宝贵教授针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多样性及兼夹症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提出了重建脾胃生理功能的学术思想,临证中善用柴胡疏肝散,调整贲门、幽门的协调运动;巧用半夏泻心汤,调整脾胃系统的酸碱平衡;利用化瘀散结法,调整脾胃系统物质的分泌规律,从而对脾胃病的诊治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肝主升发在五脏中的作用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从肝在五脏中具有升发功能的特性出发,阐述它辅助心主神明,协助肺降,资脾胃运化,助肾元气,详细讨论了肝与心、肺、脾和肾的关系。并且详述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探讨了肝主升发在五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失眠病因包括心理生理、神经症、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失眠产生原因很多,如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中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及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均可扰乱心神而致失眠,主要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常见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血亏型、心虚胆怯型、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与五脏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