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的护理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适应性发育商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瘫患儿根据适应性发育商( DQ)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将引导式教育理念贯穿于常规的护理中,3个月、6个月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适应性发育商( DQ)进行评估,判定治疗前后的效果差异。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的各个能区的(DQ)高于对照组,应物能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粗动作、细动作、应人能、言语能这四个能区,两种护理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各个能区(DQ)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引导式教育理念长期不断地应用于脑瘫患儿的护理中,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能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适应性发育商( DQ)。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1~3岁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引导式教育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5例。结果:引导式教育治疗总有效率为90.7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导式教育是匈牙利Peto教授融汇他个人对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及康复等广泛知识,加上他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成人及儿童在1945年创立的一种综合治疗法。1960年引导式教育由治疗师Cotton夫人介绍到英国。 引导式教育是一套旨在使运动机能失调的儿童学习如何融入社会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具有良好的结构及综合课程的教育体系,它帮  相似文献   

4.
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创立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即让一个人担当各专业的角色,使功能锻炼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使弱能弱智儿童学习在日常生活24h内,编成程序教学。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音乐、教育、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各专业的技巧融汇一体,促进脑瘫儿童各能区的发育和发展。从1997年至今,本中心采取此综合康复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就诊的7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25例)、对照组1(25例)和对照组2(25例).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对照组1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2仅给予一次性家庭康复指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儿童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定.结果 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19.271,P<0.01;对照组l t=15.464,P<0.01;对照组2=2.41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l的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独立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2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独立能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能更有效提高痉挛型儿童脑瘫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性瘫痪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的40例脑瘫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的40例脑瘫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共干预6个月。干预6个月后,采用Gesell发育量表(1992北京修订版)评估患儿适应性发育商(DQ),包括细动作、粗动作、言语能力、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结果两组干预前细动作、粗动作、言语能力、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细动作、粗动作、言语能力、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评分均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细动作、粗动作、言语能力、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理念运用到脑性瘫痪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可有效促进患儿发育,有利于患儿运动和言语等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流程对脑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中心2015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脑性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引导式教育流程,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适应能力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较对照组72.22%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粗大神经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适应性发育商(DQ)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及DQ指数均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流程可提高脑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适应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曾巧美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764-764,F003
引导式教育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活动机能失调者而设的一个有效的教育系统。活动机能失调和其它的感知障碍只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的表征。整体的功能紊乱,可能引致消极、被动的性格,才是其最坏的后果。只有透过教育的过程,针对各功能互相影响的关键,让他们学习建立协调的整体功能,发展积极、主动的性格,才是帮助他们的根本方法,中枢神经受损儿童智能与身体的发展是不能切割的,从日常生活程序,从认知沟通的学习都同等重要及互为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由专人每月进行1次随访,每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引导式教育组患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行为及社交能力方面均得到很大提高,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引导式教育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一个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运用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提高其综合康复效果.方法:将76例3~6岁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运用运动疗法和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康复方法进行2年的临床观察.结果:运动疗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2.63%,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有效率86.84%.结论:运用运动疗法和引导式教育综合疗法比单纯运用运动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和研究智力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原则选取100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小儿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入组所有患者均选用针灸方案进行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同时给予智力训练,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取智力训练联合针灸方案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et法与Bobath法治疗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pet法)和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分级评价。结果:两组在总体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步行的建立及改善步态方面有无显著性差异(x~2=4.92,P<0.05)。结论:两种方法用于脑性瘫痪步行训练均有效,但pet法在轻症患儿步行建立及步态改善方面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新Bobath疗法对脑瘫患儿独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Bobath疗法,观察组采用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新Bobath疗法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40分钟,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MFM-88项)-B区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独坐能力的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 ~B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新Bobath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坐位能力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陈鸿  张丽荣  徐晶 《医学综述》2012,(22):3905-3907
目的探讨多维康复方法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影响。方法以2008~2010年在本院就诊的60例2~6岁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康复组和多维康复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传统康复与多维康复进行康复治疗,以1年时间为期限,观察其运动疗效、心理疗效、生存质量疗效。心理疗效以PSQ为测评工具,生存质量疗效采用PedsQL4.0评分方法。结果经过1年治疗观察,多维康复组的运动疗效、心理疗效、生存质量疗效优于传统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维康复治疗能够全面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瘫患儿的头颅MRI资料(0.23T),其中痉挛性脑瘫48例,锥体外系脑瘫24例,肌张力低下脑瘫9例,混合型脑瘫19例。结果72例患儿(72%)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26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2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3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2例,先天畸形10例。28例患者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MRI表现与临床类型之间变化不一,同样变化可见于其他类型。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以此肯定或否定脑瘫的诊断,也不能以此推断脑瘫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护理程序对脑瘫患儿实施健康教育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实施。结果 42例患者经过精心手术,充分评估,制定详尽的计划,具体实施与评价后均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运用护理程序对脑瘫患儿实施健康教育是一种严密和科学的方法,对促进早日康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儿脑瘫临床疗效,分析和探讨电针联合传统针灸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原则抽取80例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小儿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入组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传统针灸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同时给予电针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经过分析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且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患者选取电针联合传统针灸方案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脑部营养和血液供应,而且有利于修复受损的脑组织,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运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进行评定,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