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XY  Li W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4):3097-3098
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早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一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它对HIV复制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许多感染者在治疗12周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出现病毒载量的反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得到发展,用于临床的药物种类也增多,开始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抗病毒作用加强,同时耐药性的比例也有所减低,但仍然不能维持长期疗效。1996年,美籍华人何大一提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即3种药物联合应用,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又一个里程碑。HAART治疗的优点是抗病毒活性进一步提高,使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降低到可以检测的水平以下,明显延缓耐药性的产生,至今仍然是抗HIV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微生物,它与感染性疾病、免疫紊乱、肿瘤等发病密切相关。随着病毒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及诊断技术的发展,针对病毒靶点定向设计的药物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文就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分别介绍抗流感病毒药物、抗疱疹病毒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并对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自1959年第一个核苷类药物碘苷(Idoxuridine,IDU)问世、并于1962年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成功以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2年底,临床应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已经达19种之多,成为目前艾滋病、疱疹、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是天然核苷的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竞争性作用于RNA病毒的逆转录酶或DNA病毒的D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的女性性服务人员(rsw)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感染了HIV的Fsw进行及早抗病毒治疗,并跟踪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检测其CD4+T细胞和HIV病毒载量。结果13例FSw经过3个月多的抗病毒治疗后,病例的CD4+T细胞计数不同程度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患者生活状况良好。结论及早抗病毒治疗感染了HIV的FSw,给感染者带来好的预后结果,降低了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06例,对患者的抗病毒药物服用依从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6个月后的病毒载量进行检测。结果在106例艾滋病患者中,其药物服用依从性良好的患者100例(94.34%),84例治疗良好,病毒载量低于400copies/m L。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临床阶段、社会支持、知识得分以及CD4+临床计数关系密切(P<0.05)。结论在艾滋病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提升其服药依从性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服药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04例艾滋病病人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消化道症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皮疹为最常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疲倦、脱发、失眠、脂肪分布异常、四肢肢端麻木、血细胞减少为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而胰腺炎、皮肤色素沉着和乳酸性酸中毒则为较少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生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及较少见的不良反应要有一定了解,在对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告知病人,让病人对所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使病人在以后的长期治疗中有更好的依从性,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治疗前耐药(pretreatment drug resistance,PDR)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为艾滋病进一步扩大治疗并提高效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广西钦州市2014年1月—2020年6月治疗前HIV感染者并收集现场和治疗数据,并对血样进行病毒RNA提取、pol基因区扩增和测序及耐药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治疗前耐药率为5.5%(116/2 122, 95%CI:4.5~6.4),NNRTIs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3.1%,66/2 122)。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96.0%,其中治疗前不耐药组和耐药组分别为96.4%(1 213/1 259, 95%CI:95.2~97.3)和89.7%(70/78, 95%CI:80.8~95.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与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有关的因素包括治疗前耐药(AOR=0.35, 95%CI:0.15~0.82)(模型1);治...  相似文献   

8.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而抗病毒治疗是首选,但由于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严重,为了对抗病毒治疗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正确及时的护理指导,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我们对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45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线推荐,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对一部分患者为禁忌,且对基因1型、经治、肝硬化的患者疗效差,甚至患者常因不良反应而停药。2011年,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使不同基因型、初治、经治、肝硬化及干扰素禁忌证的患者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甚至可达到100%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该文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不良反应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4%,以胃肠道反应(69.9%)、疲乏(52.8%)等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与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各种器官损害以及代谢障碍的不良反应均有不同发生率,未发现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论在进行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探索心理护理措施以预防一般性不良反应,亦应加强肝、肾、骨髓、神经等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病毒性肝炎治疗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这是因为不是所有各种类型病人都适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更何况抗病毒药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其价格十分昂贵,不是一般病人所能接受的.为此,考虑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之前,要求对治疗的病人病原学诊断、临床型别都要弄清楚,例如哪一型肝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的治疗是一项综合而且复杂的工作,所有治疗的总目标都是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而抗病毒治疗是达到该目的的最佳方法。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防控的重要内容,得益于多种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相继问世。抗病毒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目前已被证实的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临床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的抗病毒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肝炎轻度预后较好,重度预后较差;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结论 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理念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可供我们选择的抗病毒药物有2类:一类是核苷(酸)类药物,一类是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因具有服用方便、安全性好、抑制病毒作用快等特点成为很多患者的首选,但这类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停药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俊康  陈玉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04-1705
目的:通过对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资源有限地区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例艾滋病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结论:在资源有限地区,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是安全、有效的,明显延缓了疾病进程,降低了机会性感染和病死率,明显提高了艾滋病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乙肝抗病毒药治疗都能很快抑制病毒复制,但停药后病毒复制可再次出现,谷丙转氨酶增高,个别病人可发生严重的肝病。于是一些人误认为这种停药后的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因此不敢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芳  谢雯 《中国医刊》2006,41(10):23-25
我国于2005年12月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与美国、欧洲、亚太的指南共识一致,强调了规范的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6年3月发表述评对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进行了评价,表明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现今乙肝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致病体。目前对HCV的预防和治疗缺乏有效手段,常规的干扰素单用或者IFN联用病毒唑治疗的总体应答率比较低,治疗费用颇高,且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适合HCV体外病毒复制的培养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对于病毒生活周期  相似文献   

19.
儿科病毒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然而获准用于临床抗病毒的药物除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药仅为11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远没有抗生素那么多。HIV感染在我国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2002年初SARS病毒在我国的肆虐,均要求我们加深对病毒性疾病和抗病毒药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统计,世界上目前约有3860万HIV患者。我国估计现有65万HIV感染者,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人。艾滋病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抗HIV病毒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及心理方面的关怀,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最为关键。前文已介绍了常用的艾滋病治疗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一些抗病毒治疗方案及其相关的不赵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