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赵爱琴  余洋 《医学综述》2013,19(9):1710-1712
目的探讨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解放军第309医院旃坛寺门诊部血液净化中心在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行间心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7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8例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治疗,385例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治疗,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采用美国Permcatc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应用Seldinger技术,分析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功能不良占10.10%,感染占6.56%,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短,导管功能不良占27.6%,感染占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并发症低,解决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而不能做内瘘或人造血管的血液透析,为临床需要透析的患者提供宝贵意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在血管条件差、内瘘建立困难或多次动静脉内瘘闭合使肢体血管耗竭的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与结果:对30例患实施了右侧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术。所有患置管过程顺利,3例患在置管后抽吸不畅。结论: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作为一种永久性血管通路,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或多次行动静脉内瘘闭合使自身血管耗竭的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具有置管迅速、血流量充足、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和内瘘相比,有着同样的透析充分性,但感染和血栓形成是留置导管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是延长留置导管使用寿命,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6例尿毒症患者运用Seldinger技术留置带涤纶环(Cuff)双腔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导管置入后均能够正常使用,血流量均达到230~300ml/min.Kt/V为1.44±0.15,与使用内瘘的透析患者[Kt/v=1.43±0.19(n=1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永久双腔导管平均留置15.2个月,最长25个月,最短4个月;16例患者中,2例出现感染,经抗感染2周后治愈,感染率12.5%;4例出现血栓,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2例治愈;血栓形成率25%,l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6%。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内瘩建立困难,需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透析充分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内留置长期导管血液透析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深静脉内留置长期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可行性。 方法 28例无法建立血管内瘘的患者,采用永久性双腔导管作深静脉内置入,期中置入锁骨下静脉1例,左侧颈内静脉4例,右侧颈内静脉23例。 结果 27例置管成功,已使用1周~45个月(平均21±10. 3个月),期间发生气胸1例(失败病例),隧道口渗血4例,导管感染3例,导管出血不畅1例,经处理后消失。除3例接受肾移植和1例死亡外,余均在继续透析中,血流量在250ml/min左右。 结论 深静脉留置长期导管对自身血管内瘘建立困难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的置管技巧及使用时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6名维持血透患者行带涤纶套双腔深静脉留置导管置管术29例次,均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加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总结其置管技巧及使用经验.结果 27例次置管过程顺利.2例次置管过程不顺利,经床边彩色多普勒证实该处深静脉存在血栓,改变置管位置后成功置入.26例患者平均使用时间为7.5(2~15)月,目前仍有12例在使用.结论 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细心操作可以减少其置管时的风险,良好护理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的关键,而颈内静脉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术的广泛开展则解决了那些血管条件差,心功能不全,不适宜行内瘘手术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为其提供了血流通畅,使用便利,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患者颈部可自由活动,顺应性好的透析通道.我科从2010年7月以来为4例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置管术,现将获得的一些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延长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使用时间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右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液透析时血流量、感染、血栓形成、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带cuff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后并发症以隧道出血多见,经过压迫均愈合良好;有11例患者至今仍在使用,血流量在200-340ml/min,透析充分性良好;而拔除或重新置管的原因主要为感染和血栓形成,分别达40%和28%。结论双腔带cuff导管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透通路,尤其是多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失败或人造血管功能障碍等各种原因无法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时,如果通过严格的管理,其并发症的发生能进一步降低,将会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因糖尿病肾病终末期,心力衰竭行血液透析入院,患者透析龄较长,血管条件差,多次造动静脉瘘失败.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行带CUFF中心静脉永久管置入,选择右颈内静脉,使用12Fr-190cm双腔导管;采用Seldinger技术及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右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和皮下隧道完成后,撕鞘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嘱患者深吸气屏气,可患者因呼吸困难屏气时间太短,随即深吸气导致空气吸入右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价值,并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我院共63例(男39例,女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在Logiq 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实时引导下,均经颈内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加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植入永久性血液透析导管.分析记录穿刺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一般患者及高危患者两组进行对比,曾经有过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或曾经有过置管困难情况或配合差、肥胖、衰弱、骨骼畸形及凝血功能异常者为高危患者.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导管成功率100%,其中高危患者20例(31.7%);有60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95.2%);穿刺次数1~3(1.23±0.21)次;3例患者出现术中即刻并发症(4.7%);在使用过程中导管感染3例(4.7%).手术时间高危组患者长于一般患者组[(30.6±0.11) min vs (19.1±0.09) min,P<0.05];两组在穿刺次数,置管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4/20,20%)在长期使用导管过程更易因导管血栓形成而导致流量不佳.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技术,成功率高;不论在高危患者还是一般患者中都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价值,并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我院共63例(男39例,女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在Logiq 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实时引导下,均经颈内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加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植入永久性血液透析导管。分析记录穿刺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一般患者及高危患者两组进行对比,曾经有过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或曾经有过置管困难情况或配合差、肥胖、衰弱、骨骼畸形及凝血功能异常者为高危患者。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导管成功率100%,其中高危患者20例(31.7%);有60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95.2%);穿刺次数1~3(1.23±0.21)次;3例患者出现术中即刻并发症(4.7%);在使用过程中导管感染3例(4.7%)。手术时间高危组患者长于一般患者组[(30.6±0.11) min vs (19.1±0.09) min,P<0.05];两组在穿刺次数,置管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4/20,20%)在长期使用导管过程更易因导管血栓形成而导致流量不佳。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技术,成功率高;不论在高危患者还是一般患者中都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重要性评价。方法 根据医院等级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泸州地区8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5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量表(ASBHD-AVF)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总分为(61.30±13.85)分;其中症状和体征管理得分为(50.71±11.93)分,并发症预防得分为(10.64±3.39)分。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每周透析次数、文化程度、心理弹性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症状与体征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户口所在地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预防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症状和体征管理得分最高,并发症预防得分最低。每周透析次数、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心理弹性和户口所在地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 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 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 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 (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 34.07%,其中动脉瘤占 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 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3.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式。方法: 对34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针对其动静脉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 27例动静脉内瘘使用良好,时间20~56个月,平均38个月。4例因不同原因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3例因病情较重死亡。结论: 把握动静脉内瘘启用时机、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观察透析过程、结束时以正确按压血管及严格无菌操作是保护动静脉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持久、稳定的血管通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延续生命的首要条件。自1966年动静脉内瘘制作成功后,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并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手术部位、吻合技术、吻合形式和血管取材的不断改进,其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血管通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逐步提高。目前,动静脉内瘘已成为慢性肾衰患者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生命线"。本文总结国内外动静脉内瘘的制作方法及经验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本院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制作内瘘,以建立用于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观察其应用情况。结果:3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为1~5年,平均使用寿命为(3.4±0.4)年;患者中有5例发生感染,3例并发内瘘血栓,2例形成动脉瘤,1例血量供应不足。结论:加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这对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16例成功实施高位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患者,分析其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内瘘穿刺护理及术后观察、护理的情况.结论 从高位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到手术后应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由责任护士订出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是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差异,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情况,为内瘘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72例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臂内瘘手术组、鼻烟窝内瘘手术组和肘关节内瘘手术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持续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8周内瘘大小、血流量、内瘘静脉直径、对心功能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瘘成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3,P=0.000),在并发症发生、第8周内瘘口大小、血流量、静脉直径及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血管情况进行内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实现动静脉内瘘的最优化建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特点和具体护理措施。对尺侧动静脉内瘘的术前、术后、透析期间及非透析期间的应用和护理体会做出阐述。结果 12例前臂远端尺侧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均成熟,成熟时间4~6周;内瘘成熟后初始透析血流量和1年、2年透析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2例出现血栓导致内瘘失功,其它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顺利实施手术后只要护理得当,血流量足够,可以保证有效的血液透析。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对延长尺侧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按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按住针柄转动针体,以针体圆点提示转动180°,即使针尖斜面向下并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并常规固定。比较2组的透析效果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透析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针尖斜面向下固定进行透析能保证透析效果,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针尖斜面向下固定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