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酚甘油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晚期癌症患者42例,硬膜外间隙注射10%酚甘油镇痛,观察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0例患者阻滞区域疼痛消失,占95.2%,其中有28例阻滞区域以外部位疼痛逐渐加剧,仍需依赖阿片类药物镇痛且用量渐增,1月后用量接近治疗前水平,仅12例治疗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减少。全组出现低血压、胃肠胀气、尿潴留、双下肢无力的比例分别为76.2%(32例)、85.7%(36例)、19.0%(8例)、14.3%(6例),但多在1周内消失。结论硬膜外注射酚甘油能有效消除阻滞区域的癌痛,长期并发症也较少发生,但单独应用本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综合治疗仍应成为晚期癌痛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酚甘油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不同浓度酚甘油注入硬膜外腔治疗癌痛 ,并观察酚甘油浓度与疗效及并发症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全部病例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36~ 71岁 ,病种为肝癌、胰腺癌、直肠癌、胃癌、结肠癌、肺癌 ,疼痛剧烈 ,口服药不能止痛 ,肌注麻醉性镇痛药仅能维持 6小时左右 ,2例镇痛药成瘾。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10例 ,分别于A、B、C三组硬膜外腔中注入 15%、2 0 %、2 5%的酚甘油 4ml。1.2 方法均以最痛区域作参考 ,按神经分布选取相应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 ,先注入 0 .2 5%布比卡因 4ml,以避免酚的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硬膜外应用亚甲蓝复合液对癌痛的镇痛效果.方法 本组选择癌痛患者37例,根据疼痛部位采用不同硬膜外穿刺点,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亚甲蓝复合液.结果 癌痛患者25例镇痛效果好,较注射前镇痛用药减少60%以上,辅加镇痛用药间隔期显著延长,出现钝痛时口服一般止痛药有效,有效镇痛时间在1个月以上.其中12例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差.结论 亚甲蓝复合液硬膜外用药对晚期癌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未见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硬膜外两点穿刺注射乙醇对晚期癌痛病人的镇痛效果。方法 对46例晚期癌痛患者均采用两点穿刺的方法,即上方的穿刺点为T4-5和下方为T9-10,注入剂量为95%乙醇8ml。结果 46例患者于注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结论 两点穿刺注射乙醇其扩散范围广,用药量少,镇痛确切,完全能克服过去采用的一点穿刺方法所致的镇痛不全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患者约 70 0万 ,其中 30 %~ 50 %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我国的调查表明 ,在综合和专科医院的各期癌症病人中 ,伴不同程度疼痛者占 51 .5% [1 ] 。疼痛为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 ,镇痛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组对 43例胸部及中上腹部晚期癌痛患者行硬膜外腔注入酚甘油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3例中 ,男 2 6例 ,女 1 7例 ,年龄 46岁~ 71岁。其中食道下段癌 5例 ,贲门癌 9例 ,肺癌 3例 ,胃癌 1 2例 ,胰腺癌 8例 ,肝癌 5例 ,胆囊癌 1例。所有病人经B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联合注射乙醇治疗癌痛的效果。方法30例癌痛患者在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乙醇达一定平面,拔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再于硬膜外间隙注入同一药物,保留硬膜外导管7~10日,以便必要时重复注药,直到无痛为止。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用药后25例(83.3%)患者疼痛完全消失,4例(13.3%)疼痛明显减轻;1例(占3.4%)效果较差。结论乙醇注入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两者联合用药能升高阻滞平面,可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大的阻滞效果,呼吸循环可保持稳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病人自控镇痛用于顽固性晚期癌痛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晚期癌痛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5例晚期癌痛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15例采用舒芬太尼 氟比洛芬酯 氟哌利多5mgPCIA;B组15例采用吗啡PCEA;C组15例口服镇痛药硫酸吗啡缓释片。观察三组病人疼痛强度差(PID)、疼痛缓解度(PAR)、总疼痛缓解度(TPAR)、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C组的PID低于A组和B组,而PAR和TPAR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的尿潴留发生率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PCIA和吗啡PCEA用于晚期癌痛病人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3种药物配伍硬膜外持续泵注用于胸科术后镇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不同配伍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年龄36-76岁,体重46-79kg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麻醉前硬膜外穿刺置管,均采用复合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A组:术后硬膜外腔先予0.25%布比卡因5ml后接镇痛泵,以2ml/h速度注入0.125%布比卡因;B组;镇痛复合液为0.125%布比卡因 芬太尼2mg/L(2ml/h);C组;镇痛复合液为0.125%布比卡因 芬太尼2mg/L 氟哌利多25mg/L(2ml/h)。分别在术后2,4,8,12,24,48h观察患者疼痛程度,镇静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反应,同时观察患者的循环功能。结果 B组和C组患者术后各时刻的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且其镇静程度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A组与C组;3组均无肺部并发症。结论 选择布比卡因,芬太尼及氟哌利多联合用于胸科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好。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3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195例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C 3组;A组病人术后疼痛治疗肌肉注射哌替啶100 mg;B组患者术后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内含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行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同时拔除连续硬膜外导管;C组于术后前15 min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且保留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术后6、12、244、8 h时间段观察3组镇痛效果(VAS评分)、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术后6、12、244、8 h,A组病人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术后244、8 h,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C组肠蠕动恢复时间短于A组及B组(P〈0.01)。结论:术后硬膜外自控(PCEA)应用于妇产科剖宫产术后患者镇痛优于单次吗啡硬膜外镇痛,更适用于术前对疼痛比较敏感或对手术痛有顾虑者。  相似文献   

10.
刘晓欧 《吉林医学》2013,(8):1455-1457
目的:比较单纯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一点穿刺双向注药麻醉应用于二次剖宫产手术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作单纯硬膜外麻醉;B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C组行硬膜外麻醉一点穿刺双向注药。选L2~3间隙行硬膜外间隙穿刺,成功后把针斜面向尾端注入2%利多卡因5 ml,然后把针斜面转向头端注入2%利多卡因10 ml,置入硬膜外导管,患者转为平卧位,用针刺法测量麻醉平面后,无全脊髓麻醉,再向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 ml,如无全脊髓麻醉就可用于术后镇痛。结果:A组和C组血压变化不大,A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0%,C组低血压发生率为8%,B组低血压发生率为26%。C组一次性置管成率明显高于A组、B组。A组麻醉优等率只有58%,B组麻醉优等率达80%,C组麻醉优等率达76%。C组一次性置管成率明显高于A组、B组。新生儿Apgar评分,A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一单穿刺双向注药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低血压发生率低,对新生儿影响小,置管顺利,术后镇痛效果好等优点,用于二次剖宫产手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酚甘油对神经的病理损伤,选择酚甘油治疗癌痛的理论参考数据.方法通过使用10%、15%、20%浓度酚甘油分别作用于活体离断神经1、2、4、8小时后,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10%浓度酚甘油作用后神经损伤只出现轻、中度脂肪变性;而15%浓度作用8小时后可出现部分神经索崩解、消溶;20%浓度作用4小时后即出现部分神经轴索崩解、消溶.且在同一浓度中随作用时间增加神经病理损伤加重;在作用时间相同时,浓度越大,病理损伤越重.结论酚甘油对神经的病理损伤与酚甘油的作用浓度、作用时间有密切关系.10%浓度的酚甘油为安全浓度;15%浓度酚甘油易引起神经轴索的崩解、消溶,临床应慎用;20%浓度酚甘油只可用于晚期癌痛病人的神经毁损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小儿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患儿阻滞深度和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对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即注入0.5%罗派卡因液0.5~1.0ml(0.25 mg/kg),术中按需追加1.0%利多卡因和0.375%罗派卡因混合液.B组患儿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然后注入2.0%利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吗啡+氯胺酮+可乐定对晚期癌痛的自控镇痛效果。方法:60例三阶梯疗法欠佳的晚期癌症疼痛病人随机均分4组,分别配制吗啡、吗啡+氯胺酮、吗啡+可乐定、吗啡+氯胺酮+可乐定镇痛液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记录第1、3、6、10、15、17、20 d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并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治疗前后的抑郁情绪评估,记录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结果:吗啡+氯胺酮+可乐定组VAS评分和HAMD评分均较其他3组低、不良反应次数最少。结论:吗啡+氯胺酮+可乐定用于晚期癌症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陈龙水 《河北医学》2012,18(7):890-893
目的:观察凯芬复合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全麻下腹腔镜直肠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腹腔镜直肠癌术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前镇痛组(A组),于手术切皮前5min缓慢静脉推注凯芬100mg和地佐辛10mg;术后镇痛组(B组),于手术结束关腹时静脉缓慢推注凯芬100mg和地佐辛10 mg;对照组(C组),于手术切皮前5 min缓慢静脉推注生理盐水10mL.三组患者均在缝皮时缓慢静脉推注芬太尼0.05-0.1mg.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ICA),镇痛液为0.02%吗啡,PICA采用设置为负荷剂量5 mL、背景剂量2 mL/h、追加剂量每次1 mL的LCP模式,锁定时间10 min,镇痛48h.分别记录伤口静息疼痛和动态疼痛的VAS评分、开启PICA泵后各时段PICA泵的按压次数(D1)和实际有效按压次数(D2)、Ramsay镇静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PICA期间吗啡用量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术后1、4、8、16、24h及48h静态和动态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术后4 h静态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在1-4 h、4-8 h时段中A组患者D1及D2明显少于B、C组(P<0.05).结论:在手术切皮前5 min缓慢静脉推注凯芬100mg和地佐辛10 mg超前镇痛可有效增强全麻腹腔镜直肠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应,减少PICA镇痛药量,镇痛时间延长,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一种针对大小便改道术后的癌性会阴痛的治疗技术——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并评价其在某些癌性会阴痛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 3例已行人工肛门并输尿管造瘘的晚期癌性会阴痛患者,就诊前均每天口服奥施康定200 mg以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仍大于5分。查无蛛网膜下腔穿刺禁忌证后,在CT引导下行肛尾神经毁损术:以层厚5 mm对腰4~骶1椎体进行冠状位平扫,选出最佳穿刺进针点,局麻后用7号腰麻穿刺针穿刺进入腰5骶1椎间隙对应的蛛网膜下腔,确认脑脊液回流通畅后,缓慢(1 ml/min)注入5%酚甘油1.2 ml(6%酚甘油1 ml+30%碘海醇0.2 ml),再次CT扫描观察所注药液的分布并三维重建。拔出穿刺针后嘱患者保持坐姿半小时后移至病房,期间及随后6 h仍保持坐姿。治疗期间及随后12 h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12 h后针刺测出患者无痛平面,并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电话随访。 结果 3例患者术后三维重建示药液均位于终池,药液上界均在腰5椎体下缘水平,术后会阴区感觉完全麻木,针刺见血亦无痛感,会阴痛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感觉同术前,2例患者随访至病故(治疗后生存期分别为9、15个月),另一例患者术后4个月仍存活,会阴痛无复发。 结论 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癌性会阴痛的新方法,对大、小便改道的晚期肿瘤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与吗啡作为硬膜外负荷给药用于剖宫产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Ⅰ或Ⅱ级、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ologists,CSEA)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120例,硬膜外注入负荷量不同,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为给予不同硬膜外注入负荷量,其中吗啡组(吗啡3mg,n=60)和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20μg,n=60),行相同的持续硬膜外镇痛。硬膜外镇痛输注采用0.6mg/L舒芬太尼复合0.15%罗哌卡因及25mg/L氟哌利多,注射速度2mL/h。记录患者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esthesiologists,VAS)、不良反应以及使用口服镇痛药物情况。结果吗啡组在术后2~6h及18~24h刀口痛和宫缩痛与舒芬太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在术后7~10h刀口痛和宫缩痛低于舒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芬太尼组额外使用口服镇痛药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吗啡组和舒芬太尼组2~6h及7~10h的宫缩痛均高于刀口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吗啡组18~24h宫缩痛与刀口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18~24h宫缩痛低于刀口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吗啡组镇痛满意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吗啡作为负荷量进行硬膜外持续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舒芬太尼,但不良反应多,2者对刀口痛的镇痛效果优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硬膜外腔阻滞(A组)、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给予低浓度麻醉药及镇经(B组)、单纯蛛网膜下腔给予低浓度镇痛药(C组芬太尼25ug,D组芬太尼20ug)等四种不同的方法对130例初产妇进行分娩镇痛,比较几组的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及新生儿等的影响。并与40例正常未干预组产妇比较。结果 单纯硬膜外腔阻滞的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的无痛比率为66.7%。阴道助产率高达36.7%。明显高于其它几组(P〈0.01或0.05);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给予低浓度麻醉药及镇痛药的方法用于分镇痛的无痛比率为77.5%。但首次给药后的持续时间较短(1.5~2小时),再次注药于硬膜外腔的效果较差;单纯蛛网膜下腔给予芬太尼25ug的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的无痛比率为1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对妇科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比较,及不良反应,以期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寻找最佳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四种用药方案,统计分析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与A组术后的疼痛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A组术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C组术后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略低于D组,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呕吐发生率差异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组的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良好,且随着地佐辛剂量的增加镇痛效果越明显,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通过改变地佐辛的剂量,而达到患者的镇痛要求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要求,为不同的患者提供个性化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