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患者约 70 0万 ,其中 30 %~ 50 %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我国的调查表明 ,在综合和专科医院的各期癌症病人中 ,伴不同程度疼痛者占 51 .5% [1 ] 。疼痛为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 ,镇痛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组对 43例胸部及中上腹部晚期癌痛患者行硬膜外腔注入酚甘油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3例中 ,男 2 6例 ,女 1 7例 ,年龄 46岁~ 71岁。其中食道下段癌 5例 ,贲门癌 9例 ,肺癌 3例 ,胃癌 1 2例 ,胰腺癌 8例 ,肝癌 5例 ,胆囊癌 1例。所有病人经B超…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酚甘油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不同浓度酚甘油注入硬膜外腔治疗癌痛 ,并观察酚甘油浓度与疗效及并发症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全部病例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36~ 71岁 ,病种为肝癌、胰腺癌、直肠癌、胃癌、结肠癌、肺癌 ,疼痛剧烈 ,口服药不能止痛 ,肌注麻醉性镇痛药仅能维持 6小时左右 ,2例镇痛药成瘾。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10例 ,分别于A、B、C三组硬膜外腔中注入 15%、2 0 %、2 5%的酚甘油 4ml。1.2 方法均以最痛区域作参考 ,按神经分布选取相应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 ,先注入 0 .2 5%布比卡因 4ml,以避免酚的刺… 相似文献
3.
4.
酚甘油注入硬膜外已试用于治疗顽固性癌痛,但如何更合理掌握用药浓度和注药次数,以期取得较好的疗效,且能尽量避免神经麻痹或瘫痪等,尚待进一步研讨。我们于1987年通过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酚甘油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晚期癌症患者42例,硬膜外间隙注射10%酚甘油镇痛,观察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0例患者阻滞区域疼痛消失,占95.2%,其中有28例阻滞区域以外部位疼痛逐渐加剧,仍需依赖阿片类药物镇痛且用量渐增,1月后用量接近治疗前水平,仅12例治疗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减少。全组出现低血压、胃肠胀气、尿潴留、双下肢无力的比例分别为76.2%(32例)、85.7%(36例)、19.0%(8例)、14.3%(6例),但多在1周内消失。结论硬膜外注射酚甘油能有效消除阻滞区域的癌痛,长期并发症也较少发生,但单独应用本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综合治疗仍应成为晚期癌痛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吴鹏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8):900-901
近 2年来 ,我们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酚甘油破坏神经传导的方法 ,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剧烈疼痛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4例 ,男 1 9例 ,女 5例 ,年龄 37~ 80岁 ,均为晚期癌症患者。其中肺癌 8例 ,食管癌、胃癌、肝癌和直肠癌各 2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硬膜外两点穿刺注射乙醇对晚期癌痛病人的镇痛效果。方法 对46例晚期癌痛患者均采用两点穿刺的方法,即上方的穿刺点为T4-5和下方为T9-10,注入剂量为95%乙醇8ml。结果 46例患者于注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结论 两点穿刺注射乙醇其扩散范围广,用药量少,镇痛确切,完全能克服过去采用的一点穿刺方法所致的镇痛不全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PCEA用于晚期癌痛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7):831-831
癌症疼痛严重影响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本院自2004~2007年应用硬膜外导管皮下隧道+微量泵技术在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6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院采用硬膜外持续泵注舒芬太尼治疗晚期癌痛患者。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共100例,年龄28-69岁,均为肺癌、肝癌、胆囊癌、胃癌、前列腺癌的晚期患者,包括术后复发,脏器转移,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因疼痛难忍,本人及家属要求给予疼痛治疗。经各项检查后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双方签订疼痛治疗同意书,给予硬膜外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患者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晚期癌症患者12例,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将导管埋入皮下隧道,外接PCA泵,药盒内每100 ml 生理盐水含吗啡20mg,采用首量+连续+自控模式(LCP),首剂量吗啡0.5mg,维持量吗啡20-30 μg/h, PCA为20 μg/次,锁定时间20 min。结果镇痛时间最短为10日,最长为32d,治疗前12例VAS评分均>5分,治疗后1-14d 10例疼痛完全缓解,均为0分,有2例为1-2分,14d后有9例仍为0分,吗啡平均用量为(1.3±0.5)mg/d。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发生率以第1周多见,两周过后各种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无感染发生。结论患者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药物剂量小、镇痛效果确切,是难治性晚期癌痛WHO三阶梯药物治疗以外的一种良好的辅助及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癌症疼痛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37例已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效果不佳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50 mg/5 ml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同时合并使用麻醉性止痛剂。分别就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癌症疼痛的总有效率为91.9%(34例/37例)。未见腹痛、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也未见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癌症疼痛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中、重度疼痛时,本药用于麻醉性止痛药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注入空气量对穿刺后腰背痛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间隙穿刺操作时注入空气量对穿刺后腰背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胸段或腰段硬膜外间隙穿刺患者240例,ASA Ⅰ-Ⅱ级。以判定穿刺试验时注入硬膜外间隙空气量分为2组:注气量<3 ml者为Ⅰ组(对照组),共158例;注气量>3 ml者为Ⅱ组(观察组),共82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腰背疼痛发生率和两组VAS评分中不同程度疼痛构成比。结果Ⅱ组腰背痛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疼痛程度构成比有明显不同(P<0.05),Ⅱ组多为中等程度疼痛,而Ⅰ组疼痛程度较轻。结论硬膜外穿刺时注入空气量>3 ml时,显著增加穿刺后腰背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总结疼痛治疗中硬膜外操作过程时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选择ASAI-Ⅱ级慢性疼痛治疗施行硬膜外治疗的患者563例2034例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相关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疼痛治疗的有效率为100%,穿破硬脊膜11例次,占0.54%;全脊髓麻醉2例次,占0.10%;导管置入血管内32例次,占1.57%;导管折断1例次,占0.05%;导管脱落3例次,占0.15%;背痛19例次,占0.93%;皮下感染3例次,占0.15%;阻滞平面过广5例次,占0.25%。结论硬膜外治疗效果确切,虽安全可靠,但要注意生命体征监测,作好不良反应的处理和警惕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吗啡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癌痛患者39例,采用PCEA方法用于镇痛,配方为0.075%~0.125%罗哌卡因100ml,加吗啡10~30mg、氟哌利多5mg、地塞米松10mg,锁定每次注液量及间隔时间。记录并统计治疗后的VAS、镇静评分(Ramsay)、生活质量评分(QOL)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癌痛完全缓解33例(84.6%),部分缓解6例(15.4%),缓解率为(100.0%)。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不良反应明显少。结论PCEA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疗效确切,方便、安全,且能增强镇静和抗焦虑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硬膜外吗啡复合氟哌利多单次注入对小儿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C3组,术毕A组硬膜外注入吗啡0.04-0.05mg/kg加入0.9%氯化钠10ml,B组硬膜外给予吗啡0.04-0.05mg/kg和氟哌利多0.03mg/kg加入0.9%氯化钠10ml,c组硬膜外给予吗啡负荷量20μg/kg后,以维持量2μg·kg^-1·h^-1持续注入,观察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脉搏氧饱和度。结果3组间镇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复合氟哌利多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硬膜外吗啡0.04+0.05mg/kg复合氟哌利多0.03mg/k加入0.9%氯化钠10ml单次注入是小儿术后简单、实用而又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硬膜外应用亚甲蓝复合液对癌痛的镇痛效果.方法 本组选择癌痛患者37例,根据疼痛部位采用不同硬膜外穿刺点,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亚甲蓝复合液.结果 癌痛患者25例镇痛效果好,较注射前镇痛用药减少60%以上,辅加镇痛用药间隔期显著延长,出现钝痛时口服一般止痛药有效,有效镇痛时间在1个月以上.其中12例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差.结论 亚甲蓝复合液硬膜外用药对晚期癌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未见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早期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的止痛效果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带状疱疹患者182例随机分为药物组(117例)和联合组(65例),其中药物组行抗病毒治疗,联合组除抗病毒治疗外,另依据患者带状疱疹所在的部位、疼痛范围及受累神经,选择相应的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连接PCA泵,PCA内含0.5%利多卡因300ml,泵速为3~5 ml/h,单次量为2 ml,根据患者主诉症状调整泵入量.用药后每日观察疗效,出院后的第1、3、12个月时随访PHN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止痛起效时间短于药物组,联合组未见PHN发生,药物组PHN的发生率为6.25%(7/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状疱疹早期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的止痛疗效确切,并可降低PH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