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赐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5,2(1):0
颌下腺腺样囊性癌伴全身广泛转移一例报告游赐汀近年我院收治一例左颌下腺腺样囊性癌伴全身广泛转移,现报告如下。患者刘某某,男,34岁,工人。左颌下肿物11年余,初时肿物直径2cm,缓慢生长,无不适感。6年前曾在卫生院抗结核治疗无效。近半年来左颌下区阵发性... 相似文献
2.
下颌下腺腺样囊性癌高级别转化病例临床少见,同时伴发涎石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右侧下颌下腺腺样囊性癌伴高级别转化伴发涎石病例,在下颌下腺肿瘤扩大切除、选择性颈淋巴清扫和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的低分化腺癌成分仍向肺、脊髓和脑转移。术后20个月,患者因转移瘤死亡。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例单侧涎腺不同病理类型肿瘤。患者女性,术后病检结果示左侧腮腺腺样囊性癌和左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并结合文献报道,对涎腺多发性原发性肿瘤的分类、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机制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10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腺样囊性癌(以下简称Acc)多见于头颈部的大诞腺,口腔内小涎腺及鼻腔、副鼻窦的粘液腺等。占涎腺肿瘤总数的3.82~10%。迄今国内外已有很多作者对此瘤进行观察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也应用于对Acc的细胞类型、组织起源的研究。现将我科收集的101例Ac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用免疫组织化 相似文献
5.
影响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晚样囊性癌(ACC)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故远期疗效差,生存率低。本文在26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的基础上、对其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随访是长者26年,最短者8年,均为1970~1989年间住院病人。结果:26例中,18例健在,8例死亡,生存率为69.2%。其影响预后因素主要有:与局部复发转移、治疗方法选择、术后时间长短、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有关。作者认为,由于ACC易复发,远期疗效差,侵袭神经于,肿瘤细胞常沿神经于扩散,故在治疗上必须彻底切除原发灶,必要时施行全须清扫术,术后进行放疗。对于腮除区ACC面神经的去留,应视病情而定。 相似文献
6.
影响头颈部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1例经手术治疗的腺样囊性癌的生长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的关系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分期与转移关系密切,其它指标之间无显著性联系。结论 临床分期可以作为影响头颈部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病理分型与肿瘤的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类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检测此过程中ACC-2内生存素(Survivin)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As2O3不同处理条件下对ACC-2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观察As2O3诱导的各组ACC-2细胞的凋亡率。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As2O3作用下ACC-2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其抑制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细胞凋亡率也呈相同的趋势。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s2O3作用下ACC-2细胞内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受抑制,抑制程度也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As2O3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使体外培养的ACC-2细胞生长受抑制,受抑制的ACC-2细胞内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推测Survivin基因在As2O3诱导的ACC-2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但却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早期易沿神经扩散,且容易侵入血管,造成血行性转移的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鉴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本文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学、诊断检查及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4,2(2):103-103
Radiotherapyaloneorcombinedwithsurgeryforadenoidcysticcarcinomaoftheheadandneck.MendenhallWM,MorrisCG,AmdurRJ,etal.HeadNeck,2004,26(2):154-162.本文对应用放疗和放疗联合手术治疗腺样囊性癌的疗效进行分析。101例未经治疗的腺样囊性癌应用放疗或放疗联合手术治疗,随访0.4~30.6年(平均6.6年)。结果5年和10年局部病灶控制率为:单独放疗,56%、43%;手术加放疗,94%、91%;合计,77%、69%。多变量分析显示,T分期和治疗组别是其显著影响因素。5年和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80%、73%。5年和10年绝对生存率为:单独放疗,57%、42%;手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通过对涎腺腺样囊性民腺淋巴瘤中的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的表达研究。ras癌基因与涎腺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5例腺样囊性癌与22例腺淋巴瘤中ras-P21蛋白表达状况行了检测。结果 腺样囊性癌阳性表达率为92%,腺淋巴瘤阳性率为22.7%,经χ^2检验二者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腺样囊性癌的发病与ras癌基因的激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24例临床分析,提出腺样囊性癌不仅好发于三对大涎腺,而且分布于其他部位的小涎腺、粘液腺及汗腺也有相当比发生;多发生于40岁以上者约占75%,女与男比为2:1;其侵袭力很强,却生长较慢,预后较鳞癌和腺癌要好;其临床早期出现疼痛,是其有沿神经干浸润和转移所致;外科手术切除为最好的治疗方法,不宜保留受累所有神经;决定于其预后的因素决定发现和治疗是否及时,更重要的是瘤细胞的分型,瘤细胞分化等。 相似文献
13.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5岁,因发现右下磨牙后区包块4个月入院求治。该患者曾于2000-11在黑龙江省某医院行右下唇肿物切除术,病理结果为腺样囊性癌,术后未进行任何治疗。4个月前患者偶然发现右下磨牙后区有一约指甲床大小包块,发病初无出血及不适感,包块缓慢渐进性增长,现约蚕豆大小,高出咬合面,影响进食及咀嚼,且患侧下唇呈渐进性麻木,于外院行局部病理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腺样囊性癌,故来我院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史克骏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Z1):68-69
目的探讨提高腺样囊性癌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30例中除2例为T2病变外,其余28例中T310例、T418例均破出窦外侵犯邻近组织。结果30例全部随访5年以上,手术+放疗组中有3例分别于治疗后3~4年发生肺转移,2例半年后锁骨转移。结论对腺样囊性癌的治疗,首次手术应广泛彻底切除,术后放疗有助于阻止或延缓复发。 相似文献
16.
腺样囊性癌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史克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6):535-535
腺样囊性癌 (圆柱瘤 ) ,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 ,可发生于各种涎腺、泪腺、上消化道 (包括口腔、腭、颊粘膜、舌及咽部 )、呼吸道 (包括鼻腔、鼻窦、喉、气管及肺部 )等处。从临床实践看来 ,圆柱瘤对放射疗法疗效不佳 ,浸润性、破坏性生长 ,放疗后或术后均易复发 ,可发生血行性远处转移 ,早期应给予彻底切除。我院 1978~ 2 0 0 0年共收治上颌窦癌 416例 ,其中鳞癌 32 8例 ,占 78.84% ,腺样囊性癌 30例 ,占 7.2 1%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年龄、性别及部位 2 3~ 70岁 ,其中 45~ 6 0岁 19例 ;男 13例、女 17例 ;… 相似文献
17.
<正>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极易侵袭神经并循神经扩展,镜下常可见神经周围间隙甚至神经纤维内有肿瘤细胞侵犯,从而被描述为头颈部最具破坏性和不可预见性的肿瘤之一[1]。 相似文献
18.
三氧化二砷诱导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涎腺腺样囊性(SACC)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治疗SACC的新途径.方法 应用As2O3对SACC细胞株作用,以 MTT、软琼脂集落形成和形态学分析法观察细胞的变化.结果 三氧化二砷作用后,癌细胞异形性逐渐消失,细胞凋亡现象明显,可见凋亡小体.结论 As2O3对SACC细胞株具有显著的抑制增殖、诱导分化和促进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科从1977~1991年经治口腔颌面部涎腺腺样囊性癌20例,大涎腺13例,小涎腺4例,其它3例。男性7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8岁。本组临床资料表明:涎腺腺样囊性癌易沿血管神经束和组织间隙扩散。筛状型预后最好,实体型预后最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学诊断,肿瘤分级以及最后一次手术切缘是否干净。辅助治疗可以改变这些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株(ACC—M)和肺低转移细胞株(ACC—2)差异表达的部分基因进行克隆和蛋白表达研究。方法 应用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对ACC—2及ACC—M细胞所检测的基因差异表达数据,结合NCBI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技术,利用RT—PCR方法,克隆ACC—2和ACC—M表达有显著差异基因的EST,将得到的EST重组至质粒PET—24a—d( )中,构建表达质粒;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后表达目的蛋白。结果 克隆了RAB7L1、h4F2hc、G8、L6、KlAA0119共5个差异表达基因,成功构建表达载体,EST测序结果与GeneBank对照一致,5个EST均可表达目的蛋白。结论 从ACC—2和ACC—M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中,可克隆到能够表达目的蛋白的新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腺样囊性癌转移表型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