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杨宁 《口腔医学》2014,34(12):943-945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穿刺、CT和MRI检查对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颏下/颌下囊性肿物术前应用B超检查,穿刺检查,再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嚢肿壁是否来自舌下腺。明确诊断的患者行口内切口摘除患侧舌下腺,不能明确的行颈部探查,术中发现为囊肿内容物为黏液成分后改为口内入路切除舌下腺。术后病理确诊。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确诊率差异。结果 B超、穿刺、CT及MRI四种方法判断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确诊率分别为53%,62%,87%和100%。统计分析显示4种检查方法确诊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术后病理确诊与术前诊断相符,随访3~36个月不等,未见有患者复发。结论 位于颏下/颌下区的囊性肿物可行MRI检查,明确囊肿来源,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以正确指导手术,避免颏下/颌下区探查手术。尤其对于不能配合穿刺造影检查的儿童患者,MRI检查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正> 新生儿颌颈部巨大囊性水瘤,临床上少见,现报道如下: 患儿胡×,女,2天。系孕妇于1982年9月22日在我院妇产科第一胎足月正常分娩,其丈夫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无明显可查之遗传性疾病史。颌面外科检查:娩出后,下颌及颈胸前区可见一巨大囊性肿块,如患儿之头大,平卧时,囊肿上端与下颌相连,似下颌的延伸部分,直达耳后及颈侧,下抵胸骨剑突,两侧分别超出同侧锁骨中线外,周围界线清楚,囊肿高出胸骨平面8.5cm,高出颏平面  相似文献   

3.
乔玉珠 《口腔医学》1989,9(1):42-42
<正> 颞颌关节脱位(Disloation of Condyle)祖国医学称为失欠、脱颌或落架风。临床上以急性和复发性前脱位较常见,而双颞颌关节陈旧性后脱位极少见。1987年10月2日本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崔××,男,65岁,农民,苏北农村。主诉:颏部跌伤伴不能开口半月。现病史:半月前,患者不慎从自行车上跌落、颏部着地,当即颏部及双耳流鲜血,不能张口,昏迷约20分钟,无呕吐,在乡医院作清创缝合术,术后口不能  相似文献   

4.
舌下腺囊肿很常见。笔者曾遇到一例巨大舌下腺囊肿误诊为颌下腺囊肿,现报告如下。丁某,女性,19岁,学生。因右颌下长一无痛性囊性肿块就诊。体检:全身及口腔检查无异常。右颌下区可触及一囊性肿块,约6×7×5cm,皮肤颜色正常。穿刺囊肿抽出淡黄色较粘稠液体。初诊为颌下腺囊肿后施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完整切除颌下腺及囊肿。第一次手术后1月复发。第二次手术后18天复发。后疑为舌下腺囊肿。第三次手术于口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正颌外科计算机模拟系统在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中的预测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对临床30例行牵张成骨术的牙颌面畸形患者应用正颌外科计算机辅助模拟系统(computer-assisted simulation system for orthognathic surgery,CASSOS)进行术前诊断,模拟手术和面像预测,并与术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模拟预测与实际结果比较,除单侧牵张成骨比较时Pog-NB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测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颌外科计算机模拟预测系统CASSOS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下颌单双侧和上颌牵张成骨术后治疗效果,但是对单侧牵张成骨术后下颌颏部的预测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6.
陶肃雄  刘军林  靳艳 《口腔医学》2003,23(6):360-360
舌下腺囊肿常有舌下型、颌下型和哑铃型即舌下 -颌下型 3种 ,临床上常见的为舌下型 ,而颌下型因舌下区无明显病变可见 ,常易误诊和术后复发。本文就我科自 1991~ 2 0 0 2年收治的 16例舌下腺囊肿颌下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和讨论。1 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 ,男 12例 ,女 4例 ,年龄 7~ 4 3岁 ,平均 2 5岁。均经临床诊断为舌下腺囊肿颌下型。其中 ,2例误诊为颌下腺囊肿 ,手术中发现囊肿同舌下腺相连而摘除舌下腺 ,余 14例均经口内摘除舌下腺 ,抽出囊液后无 1例复发。2 讨论舌下腺囊肿如口底无任何病变而只表现为颏下或颌下包块 ,易误诊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及治疗,避免临床上误诊误治。方法:对1998.3.-2008.11.经治的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30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例经局部检查,穿刺检查及淀粉酶检查,辅助B超检查作出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断,经口内进路手术摘除舌下腺及与腺体粘连的囊壁,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观察1-3年未见复发。结论:颌下区局部触及柔软囊性肿物、穿刺抽出蛋清样粘稠丝状液体及淀粉酶检查阴性,是颌下区舌下腺囊肿的诊断依据,手术彻底摘除舌下腺及切除与腺体粘连的囊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舌下腺囊肿145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舌下腺囊肿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术前行穿刺、超声等检查,在全麻或局麻下经口内进路、颌下进路或口内联合颌下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术后标本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87例穿刺液淀粉酶检查阳性76例,88例单纯型舌下腺囊肿经口内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均无复发;18例哑铃型舌下腺囊肿经口内或颌下联合口内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术后无复发;32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分别经口内、颌下进路及颌下联合口内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其复发率分别为0、50%、0。病理切片镜下观察,143例中82例(57.3%)囊肿有纤维囊壁,但只有4例有部分上皮衬里。结论:舌下腺囊肿的囊壁无上皮衬里,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颞颌关节凹骨折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颞颌关节的骨折在临床上所见多为髁状突颈部骨折,而颞颌关节凹骨折很少见。我科收治1例,现介绍于下: 患者袁×,女性,19岁,学生。病案号190604。由正在行驶中的自行车后座上(侧坐)跌下倒地,下颌颏部撞于混凝土路面上。当时无昏迷,呕吐或外耳道出血等症状。入当地某医院发现颏部皮肤裂伤及下颌骨骨折,行清创缝合术及牙弓夹板颌间弹力牵引。因咬(牙合)错乱无改善自动离院,伤后12天来我院就诊,于1990年4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三维测量分析方法 ,探讨双颌同期颏成形与单纯颏成形术后稳定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择接受水平截骨颏成形前移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单纯颏成形术30例,双颌同期颏成形术30例。收集患者术前2个月(T0)、术后7天(T1)及术后12个月(T2)的全头颅螺旋CT数据,并重建及分离,得到上、下颌骨三维模型。使用3D模型体配准法建立颏部稳定性三维分析方法,分析2组患者颏部骨块术后12个月在三维空间内的复发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颏成形组颏部骨块最大平移复发量为矢状向向后复发(0.54±0.38) mm,矢状向复发率为12.27%;双颌同期颏成形组为(0.60±0.31) mm,矢状向复发率为12.96%。术后12个月,2组患者均出现以左右向为轴的旋转,单纯颏成形组为1.98°±2.70°,双颌同期颏成形组为1.01°±1.61°(P<0.05)。2组颏部矢状向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矢状向复发量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方法能在三维空间对颏部骨块的复发情况进行直观、全面的测量分析。颏成形术后复发主要出...  相似文献   

11.
早期的颞颌关节强直可导致严重的面部畸形,其典型表现为过短的下颌升支、严重后缩的下颌体和小颏畸形。虽然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骨畸形,但患者颏下几乎总是有丰富的软组织呈明显的驼峰状分布。通过将这些组织从颈部移至颏部,可以使面部轮廓恢复正常。本文报道了一种经口内在骨矫正的同时进行软组织转移的手术方法。 外科技术 由于骨矫正与常规的正颌外科没什么不同,所以在此只介绍软组织矫正。严重的小颏畸形,颏颈角的缺乏使经口内直接进入颈阔肌下平面成为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唇-颏唇沟-颌下径路在腭后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下唇-颏唇沟-颌下径路对6例腭后部肿瘤患者施行肿瘤扩大切除术,遗留缺损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术野显露良好,随访3个月~3年,仅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口角歪斜,3个月后恢复正常;无肿瘤复发,移植皮瓣全部成活,腭部形态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张口无受限。结论下唇-颏唇沟-颌下径路用于腭后部肿瘤扩大切除术,术野显露良好,符合肿瘤外科、美容外科和功能性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13.
75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75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因潜突型舌下腺囊肿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口腔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75例,收集病史。使用彩色超声检查及局部穿刺辅助诊断。经口内手术摘除舌下腺,颌下区囊肿穿刺抽吸后持续加压包扎,促进囊肿吸收。结果:75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入院前曾于别处就诊,其中26例发生误诊。75例患者中有70例患者术前患侧颌下区彩色超声检查明确提示颌下区囊肿,术前局部穿刺均抽吸出淡黄色囊性液。75例患者中有65例在术后1周内囊肿消退。10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囊肿消退。结论:潜突型舌下腺囊肿易发生误诊,彩色超声检查和局部穿刺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完整摘除舌下腺并辅以颌下区囊肿抽吸后持续加压包扎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3例单颏部和单纯下颌体部骨折病例进行了张口运动、咬合、肌电、(牙合)力、颞颌关节等功能情况的对比性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咬合、张口运动、肌电变化的恢复上两类骨折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颏部受伤时常间接损伤颞颌关节,实验检查发现颏部骨折后(牙合)力和颞颌关节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提示我们在这方面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下唇-颏唇沟-颌下径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唇-颏唇沟-颌下径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下唇-颏唇沟-颌下径路对11例上颌部肿瘤患者施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中遗留缺损用前臂皮瓣与钛网联合修复。结果:该术式术野显露良好,随访6个月~2年,所有病例均无下睑水肿、睑外翻和泪溢;仅3例出现暂时性口角歪斜,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无肿瘤复发,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牙槽突和腭部形态恢复良好,面部外形恢复良好,张口无受限。结论:下唇-颏唇沟-颌下径路用于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符合肿瘤外科、美容外科和功能性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16.
李东振 《口腔医学》1997,17(1):13-13
腺样囊性癌以往称圆柱瘤,是涎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小涎腺.但发生于舌根部者实属少见,现将我科所遇1例报告如下:患者聂××,男性,50岁,农民.住院号957086.因颏下区双侧及颌下区长一肿物1年余入院.最初,在颏下区长一枣大小肿物,无任何不适,肿物逐渐长大,未经任何治疗.近5个月出现患区疼痛,并影响语言和美观,只能进流食.故要求住院治疗.体格检查: 全身情况欠佳,精神差.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口腔颌面外科检查:面部左右对称,颏下区和双侧颌下区长一肿物,向外隆起,约14×6cm.表面皮肤正常,皮温不高.质中等,无压痛,呈实性,边界尚清楚,上到下…  相似文献   

17.
《口腔医学》2017,(4):380-384
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损伤是下颌正颌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和术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其发生率报道不一。有关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解剖因素与手术因素。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作为最常用的下颌正颌外科术式,术中操作技巧与IAN损伤密切相关。IAN损伤的主要症状是患侧下唇、颏部、牙龈的感觉缺失,少数患者出现持续疼痛,触痛以及咬合疼痛或不适。该文对正颌术后IAN损伤的发病特点、影响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导致婴幼儿口底肿胀的疾病有粘液腺潴留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血管瘤、淋巴管瘤等。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症也可引起口底肿胀,但较少见,易误诊为以上疾病。 病例介绍 患儿男,1岁10个月,自出生后即发现右舌下区肿胀,且逐渐增大。患儿无颏下、颌下肿胀史。查体:右口底约10mm×15mm肿胀区,半球形,边界清楚,有波动感,表面粘膜正常,舌体轻抬高,初步诊断为舌下囊肿:穿刺抽出之清亮浆液,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唾液,并非通常舌下囊肿所含的粘液,MRI扫描显示肿物来自颌下腺,向前伸至口  相似文献   

19.
刘治慧  邹进  严齐会  杨枫  陈舜岳 《口腔医学》2012,32(12):763-764
目的 分析并总结27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间我科27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病例,收集病史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入院前曾于外院就诊,其中18例发生误诊。27例患者术前均行患侧颌下区超声检查明确提示颌下区囊肿,局部穿刺均抽吸出蛋清样粘稠丝状囊液。所以病例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 潜突型舌下腺囊肿易发生误诊,超声检查结合局部穿刺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完整摘除舌下腺加以囊液抽吸后颌下区持续加压包扎是治疗该疾病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的应急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颏部粉碎性骨折患者急诊时以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下颌骨运动时出血。术前行颌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然后全麻下行颌骨坚强内固定术,必要时辅以颌间牵引术。结果:17例颏部粉碎性骨折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获得了理想的复位和良好的咬合关系,无窒息、下颌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下颌牙齿,早期对颏部粉碎性骨折行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是及时有效的手段,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是目前诊断和治疗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最佳辅助检查手段,坚强内固定术辅加颌间牵引术是治疗颏部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