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氏在《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下,体会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和“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属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辨证必须抓  相似文献   

2.
小儿“纯阳之体”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阳之体”理论源于道家阴阳学说,“谓其未曾破身耳”。其正式运用于医学则始见于《颅囟经》“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后世医家据此对“纯阳”的含义各有阐释:有作“阳盛阴微”者;有作“独阳无阴”者;有作“生机蓬勃而阴精相对不足”者等。吾以为,上述见解虽各有偏执,但显而易见;“纯阳之体”学说确切反映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及其体质患病倾向,对小儿日常预防保健和疾病辨证施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纯阳”并非无阴或盛阳,乃生机旺盛之意张介宾《类经》云:“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长,必得阳而后…  相似文献   

3.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从一个侧而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早在《丹溪心法·小儿九十四》中就有“乳下小儿……肝只是有余”的说法。此后,万全在《家传育婴秘诀·卷之一》中更明确地指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并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儿科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临床应用中的粗浅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前人有“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肾脏精气之充盛,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滋养,脾胃一健,资生有源,益气生血,滋养五脏,五脏皆安。因此调理脾胃的方法,早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在小儿一些疾病治疗中尤为重要。从《颅囟经》和《幼科发挥》中先后提出了“纯阳之体”、“稚阴稚阳”和“脾常不足”等生理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来内丹学以中医阴阳理论中关于阳气的论述为基础,运用其生命观并结合内炼实践构建出初生婴儿成长经三年或五千日而得"纯阳"的论断。唐末宋初,初生婴儿经三年而得纯阳的观点为医家汲取,形成了《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论。  相似文献   

6.
“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之体是祖国医学认识小儿体质的两大学说,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的论述。究竟两大学说对小儿体质的指导意义如何?现将两大学说的源流,以及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论治的影响给予分析。一、“纯阳之体”的源流 1.“纯阳之体”的起源:纯阳之说,起源于我国的道家、为道家的修炼术语。正如仲景岳全书引道家曰:“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阳为使之本、阴为使之基”。这就记载了“阳”是生机的根本。吴鞠通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之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可知“纯阳”的源意、  相似文献   

7.
为正确理解运用小儿生理特点及其调治原则,对"纯阳"从辞源学和道教原旨进行考辨。辞源学上,"纯"与"阳"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前者既有细微也有纯粹、强大意,后者既有火热也有快速、活动意。道教内丹术中,"纯阳"有三重含义,即划分仙界的标志、先天阴阳的统称、未破身状态,但非盛阳和纯粹之阳。"小儿纯阳说"语出《颅囟经》,确实受到道教影响。后世医家将纯阳等同盛阳观点是对"纯"与"阳"本义和引申义的混淆和对道教纯阳说的误解。道教纯阳说兼具稚阳和生机旺盛两义,受道教影响,小儿纯阳说也应兼具二义。  相似文献   

8.
杜建教授应用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汤由肾气汤化裁而来,为宋代钱乙所创立。钱氏在《颅囟经》的影响下,认识到“小儿纯阳之体,无补阳之法,故去附子、桂枝……”,小儿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而,用药忌辛窜,补之多以柔润。将张仲景肾气汤去桂、附之温燥,取六味之滋润,以补肾阴,为后世医家倡导养阴补肾之说奠定了基础,使“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论付诸于临床。后世医家对此推崇备至,奉为补肾阴圣方。  相似文献   

9.
小儿的生理特点,古今中医文献论述颇多,现今教材(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儿科学》)将其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限于篇幅,其论述宏观、粗糙,某些概念不够清晰、详尽。如“纯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等到底是指生理还是病理而言;其生理内含是指什么?五胜特点几乎缺如,令初学者难于理解,故有必要做深入探讨。本文就从小儿阴阳特点和五脏特点两个方面,初步粗略探讨小儿生理特点。阴阳特点1.阴长阳充从胚胎到初生,从初生到成人,处于一生中的生长发育阶段,小儿之阴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处于…  相似文献   

10.
一、小儿生理特点我国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生理特点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认为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即为五脏六腑。形指的是形体,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等形态结构。气,指的是生理功能和生理活动,如脾气、肺气等。《颅囟经》中说:“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隋代巢元方在《请病源候论》中说:“小儿脏腑娇弱”。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  相似文献   

11.
古代小儿体质主要的学术观点包括“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少阳”学说和“五脏有余不足”学说。“纯阳”学说突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稚阴稚阳”学说强调小儿之阳为未充稚阳。“少阳”学说将“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辩证统一,阐明小儿生长发育处在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当中,且为娇嫩软弱之少阳。“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从临床应用入手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特点。近代小儿体质研究主要探讨小儿个体化体质分型及发病特点,并根据影响小儿体质的先天与后天因素,针对其易感因素制定标准规范化的养护及诊疗方案,纠正偏颇体质。  相似文献   

12.
解颅一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解颅的病因系肾气不足、脑髓失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奠定了解颅辨证论治的基础,明确本虚为解颅的关键病机,确立补肾填精的治疗大法。此后,历代医家对解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如宋金元时期增用祛风清热药物,始用气血双补之品;明清时代,医家对解颅与囟填、囟陷等进行详细鉴别,并将补阳药广泛运用于解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脾常不足”,是古代医家根据《内经》理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源于丹溪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论,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密斋所著《育婴家秘》一书。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预防,很有实用价值,为后世一些儿科医家所推崇。 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形和气都相对的不足。《诸病源侯论·养小儿候》提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则更进一步指出小儿时期脾胃薄弱。《幼科发挥…  相似文献   

14.
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医学全书》中附有349则医案。从万全医籍所附医案探讨其小儿五脏观,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以五脏有余不足释小儿生理,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②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重点,主张脾与胃异同论,提倡节饮食,适寒温,遵“中和”之道。③小儿疾病以五脏为纲,从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进行分证论治。④小儿亦有五脏情志病,怒、喜、思、悲、恐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不可分,需顺欲治疗。  相似文献   

15.
"纯阳之体"理论源于道家阴阳学说,"谓其未曾破身耳".其正式运用于医学则始见于<颅囟经>"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后世医家据此对"纯阳"的含义各有阐释:有作"阳盛阴微"者;有作"独阳无阴"者;有作"生机蓬勃而阴精相对不足"者等.  相似文献   

16.
1 历代医家综论脾阴虚 有关脾阴虚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 《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则病肌肉 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 是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但《内 经》对脾阴虚的治疗和方药均未涉及。开 创脾阴虚证治方药先河当首推,汉·张仲 景,《金匮要略》言:“脾中风者.翕翕发热,  相似文献   

17.
“纯阳”说是小儿生理特点的一部分,在我们对小儿理论的认识、疾病的诊疗及小儿的调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笔者对小儿“纯阳”说作了初步的探讨,现述于下,谬误之处,望祈指正。  相似文献   

18.
五脏有余不足是说初生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是肾水为基础,肝为主导,五脏间五行乘克制化规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钱乙五脏辨证学说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乙,字仲阳(约1032—1113年),山东郭州(东平)人。私淑其姑父吕氏之医术,精勤好学,于书无不览,反对靳靳[地古。他精研《颅囟经》,专攻儿科40余年,博采历代诸家之说,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分析总结,概括提高,对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诊断辨证、立法处方等作了比较全而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基础。此书之成,不仅对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贡献甚巨,而且对各科临床证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有“阳有余阴不足”之论,他又导出一个推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医学界影响颇大。笔者认为,这个推论是难以成立的,对医学的影响也是不利的。《阳有余阴不足论》一开头就说,“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他是从天地日月的阴阳有余不足,得出这个结论的。这种论证方法逻辑学上叫作类比,即根据两种事物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得出这两事物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然而,根据逻辑学的一般规律,由于事物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