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提高婴幼儿室缺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的监护、减少患儿死亡率。方法1993年11月~2001年11月,355例3岁以下的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实施了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5例患儿因呼吸系统原因死亡。结论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应用呼吸机、充分镇静、保证有效供氧和吸痰、防止误吸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术后呼吸道监护的关键,可有效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惠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992年1月~2001年12月年龄3~36个月,体重3.1~15.6k的492例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26例,手术病死率5.2%。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残余VSD。结论 只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技术操作,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992年1月~2001年12月年龄3~36个月,体重3.1~15.6kg的492例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6例,手术病死率5.2%.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残余VSD.结论只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技术操作,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逐渐广泛开展,低体重患儿手术风险较高。2000年1月~2004年1月江苏省无锡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对26例10妇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医护人员根据婴幼儿体重小、护理难度大的特点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赵玉香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2211-22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0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幼儿,术后精心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对症处理.结果:术后30d内死亡18例(其中11例年龄小于6个月),死亡率2.55%,晚期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2%.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维护良好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及时防治低心排、心律失常、肺不张、肺高压危象等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婴幼儿室缺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的监护、减少患儿死亡率.方法1993年11月~2001年11月,355例3岁以下的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实施了心内直视手术.结果5例患儿因呼吸系统原因死亡.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应用呼吸机、充分镇静、保证有效供氧和吸痰、防止误吸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术后呼吸道监护的关键,可有效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全身麻醉后,经患儿胸正中央剖开胸口,观察动脉导管是否闭合,未闭合时予以结扎,若伴有房间隔缺损(半径<4cm,原发性)或未闭合的卵圆孔需予以缝合,缺损半径<0.36cm室间隔缺损边缘为纤维组织可予以缝闭,缺损半径>0.36cm室间隔缺损应及时修补补片。101例患儿死亡2例,其余99例患儿术后痊愈,术后复查彩超心脏恢复正常,在以后的走访中患儿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一致,无明显差异。治疗室间隔缺损时,用科学的剂量麻醉患儿,合理的手术计划,动态观测患儿的术中情况,轻柔、精确的手术操作,规避空气栓塞、心肌及冠状动脉损伤,都可以提高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急诊手术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岁以内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对492例3--36个月的婴幼儿VSD修补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全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9例(9.9%),心律失常43例(8.7%),肺动脉高压危象22例(4.4%),残余VSD16例(3.2%)。手术死亡26例,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只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操作,采用肺动脉监测等监护措施,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适时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量变化,防止心包填塞的发生;维持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结果:本组36例,9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其中2例出现室颤,肺炎8例,低心排综合征4例,肺高压危象3例,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1例,切口感染1例。痊愈35例,1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降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监护经验。方法:对32例10kg以下在我院住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呼吸道护理,严密监护生命体征,静脉输入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加强营养支持,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本组患儿30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婴幼儿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做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引流管、感染等监护,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唐梦琳  龚仁蓉  曾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15-1016
目的探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6例经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快,无一例死亡。结论术前护理重在消除病人的焦虑;术后护理重在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进行治疗性护理。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12.
黄金秀  殷富兰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82-1383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特征、防治,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1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的166例小儿VS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封堵术中持续心电监护和术后1~7d常规心电图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结果166例小儿VSD患者术后心律失常明显增加;术后新发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8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分离4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CRBBB加左前分支阻滞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结论小儿VSD封堵术后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以心脏传导阻滞为主,早期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分析9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结果98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98例患者均有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术后1例发生血肿及腓肠静脉血栓,2例发生传导阻滞,2例发生溶血,经治疗护理均痊愈。结论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顺利通过手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方法:系统回顾介入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治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ASD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术前充分准备是治疗成功的前提,精心的术中、术后观察和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赵悦  李丽霞 《现代护理》2007,13(32):3126-3127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下不开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护理,全面提高对手术新技术、新业务的配合质量。方法对国内首次开展的8例全机器人下不开胸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配合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均成功接受了全机器人不开胸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超声复查中未见房间隔缺损的残余分流,效果确实可靠。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机器人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并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72例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提取诊疗资料,将主要数据信息与卫生部临床路径进行对比,筛选变异病例,通过SPSS 17.0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变异事项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患儿年龄、体重、入院时情况、有无次要诊断、术前评估天数、主刀医生、术后恢复天数、术后ICU时间、使用抗生素天数、术中输液量、有无术后并发症等11个因素为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路径主要变异因素。结论应细化完善临床路径文本,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以减少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0%~15%[1]。心脏直视手术治疗ASD一直作为标准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ASD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2]。本院自2002年开始开展介入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为了探讨该方法的效果,并对其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at VSD should not be immediately diagnosed as a congenital disorder; instead, region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ies in the left ventricle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since it may result from 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of neglec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29例全机器人辅助3D高清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护理特点及体会,为今后的临床管理提供护理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9例行全机器人辅助3D高清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在系统规范的护理管理下实施护理的效果和体会。 结果 2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1例中转开胸。手术时间为(1.25±0.37)h,术中失血量为(132.36±15.26)ml;术后重症监护16~22 h,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4.1±3.35)h、首次进食时间(16.5±2.43)h、首次下床时间(2.96±0.08)d,术后平均住院日(12.4±2.6)d,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复发。结论 系统规范管理全机器人辅助3D高清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