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雷振  席焕久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4):295-298,382
目的应用MSCT功能成像获得的乳腺癌灌注参数评价乳腺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CT灌注参数对乳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22例术前均行乳腺功能CT成像,采用GElightspeedl6层CT电影模式(0.5mm/s),120kV,60mA,5mmx4;注射流率3.0nixes,延迟5s,扫描时间50s。用Perfusion3体部肿瘤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肿块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的均值分别高于对侧正常乳腺组。两组组间BF、BV和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2.0cm乳腺癌病灶中心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的均值分别低于乳腺癌病灶边缘组。乳腺癌病灶中心组与边缘组之间BF、BV和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r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2.Ocm乳腺癌病灶中心组与乳腺癌病灶边缘组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均值接近,乳腺癌病灶中心与边缘之间BF、BV、MTY和P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功能成像获得的CT灌注参数值能定量分析乳腺癌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功能CT成像能评价乳腺癌组织的血流灌注特点,其中BF、BV和PS值有助于对乳腺癌诊断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32例正常胰腺组织、12例慢性胰腺炎组织和16例胰腺癌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的胰腺组织的BF、BV、PS和MTT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BV、BF高于胰腺癌组织,Ps低于胰腺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胰腺炎患者BV、PS与正常胰腺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F低于正常胰腺,M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6例乳腺疾病患者行乳腺CT灌注扫描。乳腺癌组33例,以乳腺癌患者健侧正常乳腺为对照组;纤维腺瘤组17例,其他良性病变组16例,6例患者化疗2个月后复查并采用同样的灌注扫描方法,将此6例设为复查组,扫描后行乳腺CT灌注扫描,利用灌注软件Basama6.0测量病变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与纤维腺瘤组的TDC曲线可归为I、Ⅱ、Ⅲ型,乳腺癌的TDC曲线主要为I、Ⅱ型曲线。而纤维腺瘤TDC多表现为Ⅲ型曲线。乳腺癌组CT灌注参数BF、BV均高于健侧正常对照组,TTP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各参数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组BF高于纤维腺瘤组,TYP低于纤维腺瘤组。两组间BF、TTP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BF、B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TTP平均值低于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复查组化疗后BF低于化疗前,TTP较化疗前有所延迟,化疗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V平均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与纤维腺瘤的TDC不同。以此可鉴别乳腺癌与纤维腺瘤。不典型病例的鉴别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诊断。乳腺癌表现为高灌注,有助于乳腺癌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纤维腺瘤为较高灌注,与乳腺癌灌注参数BF、TTP有明显差别,乳腺癌和其他良性病变灌注参数有明显差别。乳腺癌化疗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明显差异。化疗后BF平均值有所减低,TTP也有所延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灌注扫描成像技术在评价肝脏泡状棘球蚴病边缘区域血流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均行肝脏MSCT灌注扫描检查,获得病灶中心、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流分数(HAF) 、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中,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灶中心、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BF、BV、MTT、PS、HAF、HAP、PVP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边缘区域组与周围肝脏组织组BF、MTT、PS、HAP、PVP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和HAF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边缘浸润带,该区域血流灌注高于病灶内部及周围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的血流状态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肿瘤血管影像参数关系的评价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7例临床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后,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峰值CT值,观察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肿瘤血管影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患者化疗后BF、BV、PS及CT值低于化疗前,MTT大于化疗前,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肿瘤血管影像学参数BF、BV与化疗疗效呈正相关(r一0.635、0.606,P均〈0.05)。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提供肿瘤定量信息,对于评价临床疗效与肿瘤血管影响参数间的关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参数变化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肺内良、恶性孤立性结节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参数。结果:CT灌注结果分析:BF、BV和PS在三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恶性和炎性组的BF、BV、PS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且恶性组PS值高于炎性组(P〈0.01),恶性组BF、BV值与炎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定量测量肺结节血流模式,并且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于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CT(f-MSCT)灌注成像在兔乳腺VX2种植瘤放疗前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只种植VX2癌株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16只)和对照组(8只),分别于肿瘤种植后2周、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即肿瘤种植后5周)行CT灌注扫描,获得放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均值,统计学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放射治疗组与对照组灌注参数BF、BV、PS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放射治疗组与对照组灌注参数BF、BV、P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治疗组治疗后灌注参数BF、BV、PS值均较放射治疗组放疗前及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兔VX2种植瘤放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用来对肿瘤放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瘢痕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对17例经手术治疗后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其中术后复发10例,瘢痕组织7例,所有病例均经随访或病理证实。对所有病例选定靶平面,再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并运用机器自带灌注软件测定局部复发病灶、瘢痕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结.豢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BF、BV值均高于瘢痕组织(P〈0.05),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根据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帮助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病灶,有利于临床的跟踪治疗。  相似文献   

9.
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CT平扫初诊为肝脏肿瘤的病人和3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了CT灌注成像研究,应用西门子sensation16及GELightspeed64多层螺旋CT机扫描,用随机功能软件分析图像。计算机处理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再利用曲线所提供的数据计算灌注指标。结果肝癌组病灶中心BF、BV、HAI均明显高于病灶边缘,MTT较病灶边缘短,PS较病灶边缘略低;肝转移瘤病灶中心BF、BV、PS、HAI较病灶边缘低,MTT较边缘短;肝血管瘤病灶中心BF、BV、PS均低于病灶边缘,病灶中心HAI与正常肝组织一致,边缘HAI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高,MTT较边缘长。结论CT灌注成像能更精确的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及发现微小病灶,双灌注成像的应用增加了鉴别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2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评价急性胰腺炎(AP)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65例病人行16排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3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y)、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结果:AP的BF、BV平均值较正常胰腺明显减少(P〈0.05);MTT、PS略增加(P〉0.05)。结论:AP血流灌注量明显减少,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为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鼻咽癌MSCT灌注值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分期的价值。方法经活检病理证实的鼻咽癌35例,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行GT灌注扫描,动态图像经function CT软件处理,分别测量鼻咽癌肿瘤部位的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CT灌注值和肿瘤分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35例鼻咽癌肿瘤CT灌注值BF为(51.65±3.25)·ml·100g^-1·min^-1,其余各参数分别为PEI(28.65±1.52)HU.TTP(30.68±2.01)s,BV(12.49±1.07)ml/100g,PEI和BV与鼻咽癌分期之间呈正相关(rs=046,rs=0.55,P〈005),BF和BV与鼻咽癌独立T分期之间呈正相关(rs=0.37,rs=042,P〈0.05),其余指标与独立的T分期和N分期无相关性。结论鼻咽癌具有特征的CT灌注表现,CT灌注中的PEI和BV值与鼻咽癌的TNM分期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T灌注值可以反映鼻咽癌分期的部分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治国  刘茂林 《医学综述》2008,14(2):313-315
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占有重要地位。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是目前乳腺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手段,被认为是黄金组合。CT检查能较好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CT灌注成像能反映乳腺病变的血流特点,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磁共振波谱分析提示乳腺癌组织内胆碱水平变化,是诊断乳腺癌重要标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根据表观扩散系数值可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做出鉴别诊断。对缺乏影像特征的微小病灶可行活检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MSCT灌注成像特点与CD105的相关性。方法对19例大肠癌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通过输入动脉TDC曲线,计算出灌注值(perfusion),强化峰值(PEI)、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V)。应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大肠癌组织及正常肠壁中的CD105标记的MVD表达,探讨大肠癌MSCT灌注参数与CD105标记的MVD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CD105阳性表达的MVD计数率与正常肠壁组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大肠癌灌注参数Perfusion、PEI、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P值均小于0.05,BV、TTP与MVD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为0.072、0.833。结论大肠癌组织中CD105表达的MVD计数表达率高于正常肠壁组织;大肠癌灌注参数灌注值、PEI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BV、TTP与MVD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120例临床和(或)其他影像方法拟诊乳腺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MSCT研究。开始注射对比剂后35s(动脉早期)启动动态增强扫描,并于60s和150s重复扫描。然后将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研究,计算CT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结果本组120例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者89例100个病灶,其中浸润性导管乳腺癌61例,导管原位癌12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髓样癌6例,炎性乳腺癌2例。分别按照病灶形态学、病灶强化特征、病灶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及上述三者综合分析,并进行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82%、84%和92%。结论MSCT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Tumorbloodflow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limitingtheefficacyofradiationtherapy,chemotherapyandthermaltherapyetc.intreatingcan cer.Themodificationoftumorbloodflowhasbeena focusedareaofinvestigation.Malignanttumorsarecom monlycharacterizedbyneo vascularityandincreasedan giogenicactivity.Asaresult,malignanttumorsmay haveahigherproportionofimmatureandhyper perme ablevesselsthannormaltissuesandbenigntumors[1,2].Bothfortheassessmentoftumormalignancyatinitial presentationandfortumor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低剂量扫描评价周围型非小细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癌患者26例行MSCT灌注扫描,用Mann-Whitney法比较高、中分化程度及低分化、未分化肺癌的各参数差异,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有明显差异的灌注值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高、中分化的肺癌的BF、PH高于低分化或未分化的肺癌,T1SPN-T1AA低于低分化或未分化的肺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PS、MTT及T2SPN-T2AA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肺鳞癌与肺腺癌之间诸参数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bllod flow,BF)、强化峰值(peak high,PH)与肺癌分化程度高低具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398,-0.513,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低剂量扫描能有效地反映肺癌的分化程度,诸灌注参数中BF、PH、T1SPN-T1AA评价NSCLC的分化程度有一定帮助,其中BF和PH与肺癌分化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对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诊断价值,提高S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使用多排螺旋CT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动态增强灌注成像,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测量肝癌病灶及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n,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face,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ic curves,ROC).结果 小肝癌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T-DC为速升型,峰值明显早于肝实质.肝动脉分数的测定,ROC临界值设为0.31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Fisher判别模式应用于乳腺多层螺旋CT(MSCT)检测结果分析的临床价值,并在此模式下比较乳腺MSCT形态特征、血流灌注及两者综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体检或钼靶发现乳腺占位性病变者行肿块(84个)MSCT平扫 组织灌注扫描,按病理随访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两大类.对CT主要形态学特征(钙化、毛刺、坏死、分叶)进行评价,按病理良、恶性分组,以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学征象为判别指标并行Fisher判别.由去卷积法得出血流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按病理良、恶性分组,以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综合形态学特征及血流灌注参数行Fisher判别.采用刀切法(jackknife)估计误判概率.结果:以CT形态学征象为判别指标者误判率为16.67%,以血流灌注参数为判别指标者误判率为23.81%,两方面综合判别的误判率为8.33%.结论:Fisher判别模式可有效应用于乳腺MSCT检测结果的分析;乳腺疾病的CT形态学特征是其良恶性定性诊断的较可靠依据,血流灌注参数是有效的参考指标,两者综合应用可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64层MSCT灌注成像(CTP)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9 d、10~14 d、15~19 d 3个时间段行CTP及病理学检查,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 大鼠脑内C6细胞接种后5~9 d,瘤内CBF和CBV值即有增高,并随时间而继续上升,于10~14 d达到高峰,并稳定在一较高水平,15~19 d肿瘤CBF和CBV值有所下降.肿瘤PS值在5~9 d内即有明显增高,10 d以后继续增高,15 d以后增高显著,并在20 d内无下降趋势.而肿瘤组织的MTT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结论 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上升时期在15 d以内,采用该模型进行治疗研究时,干预时间点和观察时段应考虑其本身血管生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