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针刺有效刺激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有效刺激量是评判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有效刺激量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作了更加明确的阐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刺激量与有效刺激量的关系。指出有效刺激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对患者的敏感度、针刺手法以及有效刺激时间等方面的恰当把握和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浅谈影响针刺刺激量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东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357-2358
针刺刺激量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治疗效果,本文从医惠双方两个方面来讨论了影响针刺刺激量的10个重要因素,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针灸治疗时对刺激量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取得较好的针刺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灸在脑梗死患者后遗瘫痪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头针治疗更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针灸治疗脑梗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方氏头针、汤氏头针、焦氏头针、朱氏头针、于氏头针、兰田头针等等相继问世,为头针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古人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针刺的关键在于”气至”。而”气至”的关键在于针刺的刺激量即有效刺激量,也就是说针刺的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时才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因此,临床上寻找一种在刺激量上占有优势的头针针刺方法成为提高脑梗死临床疗效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关于针刺刺激量的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的刺激量是决定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在针灸临床中要重视刺激量的把握,本文着重从刺激量的分类,刺激量的选择,并分别从性别、年龄、体质、疾病的病性、病位、范围、程度、穴位特点及机体的机能状态,各方面进行阊述,旨在认识影响刺激量的因素,把握针刺的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灸法补泻的效应,收集并整理历代相关文献,从施灸刺激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灸有补泻,而生理刺激量达到的快慢决定着灸法的补泻效应,维持生理刺激量可以使灸法效应持续,客观量化灸法刺激有助于掌握最佳刺激量,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但这受诸多因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刺疗程长短与刺激量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观察针刺疗程长短和刺激量对针灸效应的影响,笔者测定了24只糖尿病病理模型家兔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结果表明:针刺前后血糖与胰岛素水平有非常显著差异,疗程的长短对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针刺持续时间不同对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实验证明针刺的时间长短和刺激量对针灸效应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推拿手法的刺激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详细阐述了推拿手法的刺激量和手法的压力、着力面、受力方式,以有操作时间和手法功力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推拿手法刺激量在不同病症以及不同的病理阶段和不同部位应用的一般规律。并指出刺激量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随时变化,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杨兆民教授关于针具与刺激量的学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民教授十分注重针刺刺激量的研究,认为针刺的刺激量除了与施术者的手法操作有密切关系外,针具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针具的规格、形状、质地、种类及制法五个方面,探讨了针具与刺激量的关系,由此说明,不同的针具,产生的刺激量大小亦不尽相同,有不同的针刺效应,只有正确地把握之,才能充分发挥针刺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9.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刺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如<标幽赋>云:"要知迎随,须明逆顺",指的是应随补泻;<针灸大成>:"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指的是捻转补泻法等等.但补泻手法操作要达到怎样一个量,古籍记载较少.<灵枢·经水>中对不同经络提到的"…刺**分,留**呼…"等语句,可视为是手法刺激量的较早记载.笔者认为,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好比中药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一样,在辨证论治准确的前提下,刺激量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灸刺激量的衡量及其主客观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学文献中,关于衡量刺激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意见:1.“针刺刺激强度,一般可以从病人感应轻重的反应衡量。”①2.“什么叫强刺激呢?强刺激就是强烈的、持久的刺激,病人应有一种特殊感觉要较重”,“什么叫弱刺激呢?弱刺激就是强烈的短促的刺...  相似文献   

11.
PVDF体表式推拿动态力度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拿手法力的大小即推拿刺激量直接影响推拿临床疗效.目前在推拿临床上,对推拿手法刺激量尚无定量标准,应用PVDF压电薄膜研制的PVDF体表式推拿动态力度仪.旨在能够直接置于人体体表观察推拿手法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生化、免疫等等方面的影响.以期对推拿手法刺激量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比格犬胃造瘘及胃电刺激器植入模型,观察胃电刺激对摄食量的影响,并筛选能够抑制犬摄食量的胃电刺激参数。方法:对8只比格犬进行了胃造瘘及可调式胃电刺激器的植入,每只动物进行假刺激及波宽为0.3~9ms不同参数的胃电刺激。观察胃电刺激下犬摄食量及症状的变化,筛选有效刺激参数。结果:胃电刺激可显著减少犬的摄食量,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每只犬的有效刺激参数呈现明显的个体化。结论:胃电刺激治疗肥胖需要采用个体化的刺激参数,可调式胃电刺激器较传统的胃电刺激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推拿手法刺激量参数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推拿手法的本质和特点,介绍了近20多年来推拿手法刺激量参数的研究进展,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发现,目前对推拿手法的分析还不是很深入和系统。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为推拿手法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刺的刺激量是决定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开展大量的针刺量化研究以期达到最佳针刺疗效。针刺量化研究中存在概念模糊不清、缺乏规范化方法两大问题,二者对开展针刺量化研究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明确针刺刺激量相关概念,运用针刺手法仿真仪代替传统针刺操作有助于实现此类研究客观定量化。  相似文献   

15.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神经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在大学生神经症及心理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及“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效度,方法:使用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和神经症筛选量表对河南医科大学体体在校生进行测评和流调。结果 医学生一年生活事件刺激量各项指标均比常模中的本科生和总体样本的均数为低;共检出神经症130例,检出率为7.55‰;神经症组,问题组,正常组和健康组之间的生活事件刺激量有显著性差异;神经症与负性事件的相关为0.23;但  相似文献   

16.
王福青 《医学争鸣》2007,28(18):1707-1707
0 引言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引起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缩短[1].为此,本实验拟在迷走神经刺激前预先应用维拉帕米和胺碘酮进行干预,以观察这些抗心律失常药对迷走神经刺激诱发的肺静脉ERP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保证了注射剂量,减少药液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方法:将300例次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采用不同的排气方法注射,对残余药量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2.5ml注射器两种注射方法残余药液量的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意义。结论:采用不同排气方法注射,既克服了常规方法的弊端、保证了注射剂量、使药液浪费减少到最低,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建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7):46-48+5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产后抑郁患者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分娩的68例患有产后抑郁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使用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使用不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去极化的伪线圈进行刺激。刺激部位: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泌乳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7.1%)显著高于对照组(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48,P=0.0165);观察组较对照组能够显著改善兴趣缺乏及睡眠情况,而对消极情绪、负罪感、焦虑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泌乳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确切,显著增加患者泌乳量,有利于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吸入剂有效部位沉积量测定方法的异同。方法:按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的方法,采用NGI-17V型气溶胶采集器和Glaxo型玻璃单级撞击瓶对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有效部位沉积量进行测定。结果:两种装置测得的有效部位沉积量结果基本一致,但NGI-17V型气溶胶采集器可以测量出发挥作用部分药物的粒径分布。结论:进口装置优于国内装置,适用于吸入剂产品的研制及质量控制各个方面,国内装置适用于常规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晕针起效的要素和临床特征,为针灸临床提高针刺疗效,实施安全针刺提供一定思路。[方法]收集晕针的古今文献,对针刺晕针起效进行梳理,分析古今文献中晕针起效的病例、针刺部位以及针刺操作特点,总结机体因素在针刺疗效中的作用以及自主神经在针刺效应产生中的重要性,从针刺有效刺激量、针刺治病“因人制宜”原则、安全针刺等方面展开讨论。[结果]晕针起效好发的群体是女性患者,以再次针灸者为多,病种以慢性疼痛性疾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疾病为主,涉及的腧穴多位于神经血管丰富的部位。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核心环节,刺激量是针刺获效的关键,针刺晕针起效现象与患者个体形质、心理、生理特征、病理情况存在密切联系。[结论]针灸医师不能盲从古今文献报道的晕针起效的案例,在临床上为了追求疗效,而故意促发晕针,而需因人、因病、因部位制宜,实施合适的针刺刺激,实现安全而有效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