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12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给予奥沙利铂静脉滴注和卡培他滨口服。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6例,部分缓解(PR)72例,稳定(SD)20例,进展(PD)12例,缓解率(Ⅰ球)73.3%。出现恶心、呕吐25例,末梢神经炎35例,手足综合征10例,腹泻20例,脱发7例,贫血15例,白细胞减少30例,不良反应均为Ⅰ~Ⅲ级。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常规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85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对照组(常规开腹根治性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费用及组织学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穿孔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2%、9.30%,低于对照组14.28%、2857%(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随访1年、2年肿瘤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可获得与常规开腹根治性切除手术类似的疗效及预后,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卫生经济学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应证28例消化道浅表肿瘤患者,均采用针形电刀下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28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28处,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CR)23例,占82.1%,由此总结得到最佳的护理方法。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肠道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其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而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时辰治疗晚期胃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8例晚期胃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试验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亚叶酸钙+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试验组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时辰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两个周期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可逆的外周神经毒作用,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时辰治疗晚期胃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证实的Ⅲ期和Ⅳ期大肠癌患者17例,每天口服卡堵他滨2000mg/m^2(D1~14),静滴奥沙利铂130mg/m^2(D1)。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结果:17例患者中CR5.9%,PR29.4%,NC47.1%,PD17.6%,总有效率为35.3%,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感觉神经病变,无大于3级不良反应。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是有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新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的复发、远处转移是大肠癌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Ⅱ~Ⅲ期病例为多见。故全身联合化疗成为研究的核心。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如卡培他滨(希罗达Xeloda)、紫杉醇类(taxanes)、拓朴异构酶抑制剂(CPT-Ⅱtopctecan)、奥沙利铂(oxaliplatin)等联合化疗有了明显的进度。本组以国产奥沙利铂(艾恒,又名草酸铂,江苏恒瑞制药生产)联合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治疗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3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进展及转移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第1d;卡培他滨2500mg/m^2,分早晚2次口服,第1~14d,每3周重复,行2周期治疗后判定疗效。结果入组观察40例,其中行原发灶切除者14例,未切除者26例。可评价疗效者40例,其中完全有效(CR)4例(10.0%),部分有效(PR)20例(50.0%),稳定(SO)8例(20.0%),进展(PD)8例(20.0%)。有效率(ORR)60.0%(24/40),初治(一线)ORR 66.7%(20/30),复治(二线以上)ORR 40.0%(4/10)。中位无进展期(mTTP)9.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13.5个月。毒副作用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多为Ⅰ~Ⅱ度。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患者易耐受,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术前同步化疗方案在高危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病理诊断明确,分期为T3~4或N+M0(距肛缘≤10 cm),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术前放疗的高危局部进展期直肠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分析的患者至少具有以下高危因素之一:极低位,临床T分期为T4b,治疗前盆腔MRI提示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或肠壁外静脉浸润阳性,侧方淋巴结受累。术前放疗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处方剂量:95%计划肿瘤靶体积50.6 Gy/95%计划靶体积41.8 Gy,22f,30 d,每天1次。同步化疗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双周方案,具体:每2周静脉滴注奥沙利铂85 mg/m2+放疗日每日2次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主要观察指标为肿瘤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临床完全缓解)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放化疗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R0切除率、保肛率,肿瘤消退率、降期率,复发转移率等。 结果共63例患者纳入分析,63例(100%)完成全部放疗剂量,50例(79.37%)完成全部3周期化疗。未观察到4级放化疗急性不良反应,5例(7.94%)发生3级不良反应。46例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R0切除率为100%,手术保肛率为73.91%(36/46)。肿瘤完全缓解率为34.92%(22/63)。T、N降期率分别为82.61%(38/46)、95.65%(44/46);肿瘤消退分级0、1、2级分别为30.43%(14/46)、45.65%(21/46)、23.91%(11/46)。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患者死亡及局部复发,4例(6.35%,4/63)出现远处转移。 结论对于高危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双药同步放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可接受的不良反应,可能是更佳的新辅助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Capox)与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方案(CAPIRI)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及生存状况的差异。方法91例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6,Cap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组,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持续静脉滴注90min,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第1~14天,2次/d,口服,每3周为一周期。B组(n=45,CAPIRI方案):伊立替康+卡培他滨组,给予伊立替康250mg/m2,持续静脉滴注90min,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第1~14天,2次/d,口服,每3周为一周期。结果88例患者疗效可评价,3例患者在第1周期结束后因难以耐受毒副反应而退出研究(Capox,n=1;CAPIRI,n=2)。Capox方案与CAPIRI方案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6.7%和41.9%,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2.2%和81.4%,无统计学差异。2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9个月和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8.5个月和17.5个月,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apox方案组Ⅲ~Ⅳ度感觉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03),而CAPIRI组则以Ⅲ~Ⅳ度白细胞减少为主要毒性反应(P=0.017)。结论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对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预后,安全性好,毒副反应可耐受,用药方便,均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方法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与消化内镜辅助下行手术。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本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完全切除率为97.6%。术中出血发生率为7.5%。40例患者均无食管穿孔、食管狭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1.1±5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2±3.1)mL,平均住院时间为(4.6±0.5)d。所有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均已完全愈合,随访期内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EMBM和ESD切除的6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EMBM术者32例(EMBM组),行ESD术者28例(ESD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EMBM组完全切除率96.9%(31/32),ESD组完全切除率96.4%(2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812);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2.3±2.6) mm明显大于EMBM组(9.1±2.2) mm(t=3.36,P=0.038);EMBM平均手术时间(20.5±5.1) min明显少于ESD组(36.8±4.5) min(t=6.718,P=0.008);EMBM组穿孔率为0,明显低于ESD组10.7%(3/28)(χ^2=6.37, P=0.013);EMBM组术中严重出血率为3.1%(1/32),明显低于ESD组14.3%(4/28)(χ^2=4.89, P=0.021);术后随访6~12个月,EMBM及ESD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EMBM和ESD均是内镜下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EMBM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并讨论其随访观察结果.方法 对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追加手术情况及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经EMR或分片黏膜切除,一次性切除病变43例(71.66%).根据内镜标本病理及外科手术病理结果,累计完整切除率91.67%(55/60).并发症:术中出血24例(40%),以钛夹或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术后1周迟发出血2例(3.33%),内镜下止血成功.无1例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54例,黏膜下癌6例.5例m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均无癌残留,但其中1例内镜标本提示癌残留者合并淋巴结转移;2例sm1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2例sm2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合并淋巴结转移;1例sm3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其余m癌及1例拒绝手术的sm1癌,合计50例纳入随访,随访1~50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的,其根治效果取决于操作方法、术后病理标本的判断以及严格术后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与EMR组,各40例。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ESD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87.50%)高于EMR组(44.44%),手术时间(93.67±15.72) min、住院时间(11.59±1.86) d短于EMR组(264.18±40.09) min、(16.28±3.01) d,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EMR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手术耗时短且患者恢复快,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痛内镜下冷切除术在老年患者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开封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肠镜检查,发现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且直径在5~9 mm的12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64)和对照组(n=60)。研究组应用圈套器对息肉行冷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黏膜下注射使息肉抬举后,应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息肉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费用。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费用较对照组少,术后并发腹胀的情况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例数、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腹痛和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无痛内镜下应用圈套器对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行冷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费用低,且避免了高频电对周围正常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内镜下电凝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8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电凝切除组和黏膜切除组各79例。分别对比两组息肉直径<10 mm、≥10 mm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围术期指标、细胞免疫功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息肉直径<10 mm,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直径≥10 mm,黏膜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短于电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术中使用钛夹止血、并发黏膜小穿孔、12个月内复发例数均少于电凝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但黏膜切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电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黏膜切除组IL-1β、IL-6、IL-17以及CRP水平均低于电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电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直径≥10mm的胃肠道息肉较为彻底,具有并发症率低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可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孙晓 《临床医学》2014,(2):43-44
目的对比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肿瘤医院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0例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B组22例接受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所有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均不超过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相似,A组口腔黏膜炎发病率低于B组,B组手足综合征发病率低于A组(P〈0.05)。结论在对进展期胃癌进行治疗时,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临床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在患者可承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奥沙利铂及羟基喜树碱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及羟基喜树碱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2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转移性或复发性晚期大肠癌患者41例,23例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化疗(A组),18例采用"羟基喜树碱+卡培他滨"方案化疗(B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RR),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A组与B组有效率(RR)比较无显著差异(36.4%比18.8%,P〉0.05)。结肠癌与直肠癌相比,RR无显著差异(33.3%比23.5%,P〉0.05);肝转移比肺转移比其他部位转移,RR无显著差异(27.8%比25.0%比18.5%,P〉0.05);初治者与复治者的RR有显著差异(66.7%比11.5%,P〈0.05);A、B两组神经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4.5%和6.3%,有差异(P〈0.05);B组的腹泻发生率(68.8%)高于A组(36.4%),但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中位TTP6.9个月,中位PFS6.9个月;B组中位TTP7.4个月,中位PFS7.4个月,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或羟基喜树碱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晚期大肠癌有效,2种方案的有效率相当,生存分析上无显著差异,有效率与患者既往是否用过化疗相关,与肿瘤转移的部位可能有关,与肿瘤原发部位为直肠或结肠无关。羟基喜树碱方案以腹泻较为常见,对于已患有基础神经病变的患者,应选择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方案;奥沙利铂方案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外周神经毒性,对于有基础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选用以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方案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部分患者甚至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这些晚期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方案和氟尿嘧啶+奥沙利铂(FOLFOX)方案是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超声内镜诊断为直径小于2 cm食管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肿瘤73例患者应用EMR治疗,术后内镜随访.结果 73例患者共76个病变,完全切除75个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8.7%(75/76).术中有5例(6.8%)患者渗血,无穿孔及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2例患者完成了1~3个月内镜随访,术后创面均完全愈合(100%),随访期无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 EMR对直径小于2 cm起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能一次性完全切除,并能获取完整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卡培他滨方案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43例行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90例采用奥沙利铂+替吉奥/卡培他滨方案(对照组),53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卡培他滨方案(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手术切除率、显微镜下无残留(R0)切除率、病理退缩率和无病生存期;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和肿瘤退缩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52.8%)、手术切除率(56.6%)、R0切除率(54.7%)均高于对照组(31.1%、32.2%、28.9%)(P0.05),术后显著肿瘤退缩比率(63.3%)、N_0分期比率(53.3%)高于对照组(24.1%、24.1%)(P0.05),疾病控制率(94.3%)、T分期降期比率(50.9%)和N分期降期比率(49.1%)与对照组(81.1%、46.7%、4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级以上白细胞计数减少(24.6%)、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32.1%)、血小板计数减少(28.3%)发生率高于对照组(8.9%、11.1%、6.7%)(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29个月)与对照组(2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分期显著肿瘤退缩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30.5个月)高于不显著肿瘤退缩者(25个月)(P0.05)。结论在奥沙利铂+替吉奥/卡培他滨基础上加用多西他赛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手术切除率、R0切除率、术后显著肿瘤退缩率,且肿瘤退缩显著的患者术后生存期长,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