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偏风"、"身偏不用"等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其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中风斠诠》看张山雷中风病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风斠诠>一书,总结了张山雷中风病文献、中风病名、中风病机、中风病治法、中风病方药等几方面的成就.尤其对张山雷"内风"观点的确立、"血冲脑经"病机的论述和中风八法进行了阐述,以期通过本文使这部著作被更多的中医脑病工作者所认识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风之病,历代皆有阐述,而对本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始见邪气藏府病形等篇,亦称卒中.<内经>虽对中风病的认识未见专篇论述,但却散见于诸篇之中,涉及到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诸方面,尤其对中风病因的阐述,详实而精辟,今重习温之,颇有所获.  相似文献   

4.
<内经>"奇恒之府"之中有女性生殖器官女子胞,而无男性生殖器官,从<内经>流传、<内经>全文、读音、解剖以及生理功能上看,"奇恒之府"中的"胆"应为"卵"之误,"卵"为男性睾丸.  相似文献   

5.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2,25(2):66-67
<圣济总录>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以藏象学说为指导,从脾胃对多种病证进行了辨证论治,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目前临床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本文对<圣济总录>从脾胃治疗胸痹、中风、消渴和积聚等病的临床意义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练云明  陈琮 《光明中医》2007,22(12):1-2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研读,归纳出<内经>"四时"理论在养生保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内经>"四时"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内经>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且具有"不劳经营,率然对尔"的特点,<内经>中以"阴阳"为代表的对偶词也随处可见.归纳、分析<内经>的对偶辞格,探求其规律,对于准确理解原文、研究医理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贾鸿彬 《陕西中医》2008,29(5):617-618
<内经>是伏气温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揭示了<内经>对认识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吕直 《养生月刊》2010,31(4):362-363
<内经>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恬恢无为,乃能行气".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内经>养生学的主旨强调行气;而行气养生的具体方法,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已成形,只不过"师氏藏之"而未能见之于<内经>,但却记载于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之中.  相似文献   

10.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久远,早在<内经>中已有"阴虚而阳盛"、"肝气上从"等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并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病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痱"病出自<内经>:"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词典>解释:"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  相似文献   

12.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8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关辨析     
李艳梅  高树中 《中国针灸》2005,25(5):340-342
"四关"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继<内经>之后,诸代医家有引用"四关"者,并对"四关"一词给予解释.但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四关"一词的理解都与<内经>原意不符.本文提出对<内经>中"四关"一词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并指出正确理解"四关"一词的含义对治疗五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 <内经>和法的含义 <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15.
张登本 《中医教育》2005,24(6):55-57
<内经选读>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教材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内经>概论部分的3章内容,分别对<内经>的概况、学术体系、思维方法予以导论性地简要介绍,可使学生或其他读者能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内经>学术体系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不寐病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一类病证,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并始将本证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但其中并无理论性描述.<内经>称此类病证为"目不瞑"、"不得卧"、"卧不安"和"不能眠"等,相关认识较为丰富,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大惑论>、<素问·逆调论篇>、<素问·病能论篇>和<素问·刺热篇>等20余篇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17.
邵学鸿 《河南中医》2008,28(11):6-8
张仲景继承<内经>病因说,撰著<伤寒杂病论>,把由邪风所袭造成的病证命名为中风,因寒气所伤形成的疾病命名为伤寒,因暑热引发的病证命名为中,以及由寒和邪风演化形成的病证分别命名为温病和风温.  相似文献   

18.
1 医经与经方"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主要记述人体血脉、经络骨髓等医学的理论.当时有<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和<旁篇>共7家,175卷.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医药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中医药未来的发展仍应继续坚持"突破与发展"的观念.三个方面分别为:1)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过程:<内经>提出了"六经"的观点,张仲景创立了病与证结合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将温病从广义"伤寒"中分离出来,创立了温病学;2)对中风病的认识过程:<金匮要略>始立"中风"病名,金元时期不仅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在辨证论治方面也总结了不少实践经验,明清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完善;3)对命门的认识过程:<难经>将"命门"列入"肾"的范畴,张景岳<求正录>将"命门"从"肾"中分离出来,认为它是五脏阴阳之根.最后提出:中医药的现代化过程不是中西医结合的过程,而是中西医互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古书对内外的使用探讨《内经》之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在将"内"与"外"并用时,常有轻重主次之别.当一部书分为内外时,称其"内"者多为主要部分,为作者的主旨要义之所在,而称其"外"者则带有馀论或附论的性质,<内经>之与<外经>亦当属此类.明于此,不仅仅是出于对<内经>名义理解的需要,对我们今后寻找和辨认<外经>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