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参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中医药参与治疗后进行MELD评分.随访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并分组比较.结果:随访3个月病死率30.4%;12个月病死率38.0%;24个月病死率为75.0%.以MELD系统R为18分组比较显示:>18分组3个月、12个月的病死率明显高于≤18分组(P=0.001及0.006),24个月时则无明显差异;以R≤9分、10~19分、20~29分、30~39分、≥40分组比较,显示R≤9分组12个月的病死率为0,≥40分组3个月病死率100%,10分以上者24个月均有较高的病死率.结论:MELD对失代偿期肝病1年内的短期预后的判定较为准确,中医药参与治疗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远期较果.  相似文献   

2.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尝试性研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 预后的关系;研究Child—Pugh分级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MELD模型公式及Child—Pugh分级对110例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同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39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MELD10~19、20~29、≥30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38.18%、64.71%、75.00%,明显高于MELD≤9分患者(11.76%,P<0.05)。MELD≥18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明显高于MELD<18分患者(58.06%与26.58%,x2=9.643,P<0.01)。Child A级患者3个月病死率为14.89%,B级为42.55%,C级为75.00%。结论MELD模型能准确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而Child—Pugh分级也可准确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9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在MELD≤30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MEL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7.4%,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30~39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2.0%,与对照组的8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40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病死率均为100%。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可降低MELD≤30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30患者的病死率,故治疗宜在疾病的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MELD-Na评分系统、integratedMELD(iMELD)评分系统对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计算105例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CTP、MELD、MELD—Na和iMELD分值,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率,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4种评分系统判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105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死亡49例,死亡组MELD-Na评分[(19.42±9.32)分]与生存组[(8.79±4.3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的CTP、MELD以及iMELD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AUC比较,iMELD评分(0.854)〉MELD—Na评分(0.844)〉MELD评分(0.839)〉CTP评分(0.762)。结论CTP、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且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对短期评估效率优于CTP评分,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CTP)计分及MELD-Na模型评分(MELD-Na^+)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计算1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MELD、Child-Pugh及MELD-Na分值,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有34例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Na评分(24.1±2.5)与生存组(15.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AUC比较中,MELD-Na评分(0.825)〉MELD评分(0.779)〉Child-Pugh分级(0.626,P〈0.05)。结论 Child-Pugh计分、MELD计分和MELD-Na计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而MELD-Na模型评分对短期评估效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吐芬  龚作炯 《肝脏》2008,13(1):7-10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评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分为人工肝组56例与对照组55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和CTP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结果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在CTP分级中,CTPC级治疗效果最差,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也差。MELD分值在〈20、20~30和30~40三个范围内,人工肝组病死率分别为12.5%、48.0%和72.2%,对照组分别为13.3%、62.5%和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40分患者人工肝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与CTP分级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具有预测作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各有特点,将两种评分方式有机结合互补不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较科学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柳  范竹萍 《肝脏》2009,14(1):11-13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hild—Turcotte—Pugh(CTP)和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评分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应用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进行评分,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能力,并运用Z检验比较各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30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死亡组患者的CTP、CrCTP、MELD和MELD—Na分值(分别为11.47±2.46、12,47±2.05、19.70±6.71、27.97±10.79)与生存组(分别为8.73±2.03、8.95±2.13、10.92±4.74、14.48±6.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P、CrCTP、MELD和MELD-Na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822、0.873、0.870。结论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均可有效预测我国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MELD评分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方面优于CTP;在CTP中引入血肌酐值即CrCTP评分可以提高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准确性;MELD-Na模型未显示比MELD更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h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ELD评分公式及Child—Pugh分级对13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两种系统对肝硬化预后的评估。结果分别有19.85%和33.82%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死亡,死亡组MELD和Child—Pugh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01);MELD评分在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AUC高于Child—Pugh评分(P〈0.05);生存分析表明MELD与Child—Pugh评分均可有效地分辨6个月内可能生存及死亡的患者(P〈0.005);MELD评分与Child评分显著相关(r=0.67,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均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MELD评分短期评估优于Child—Pugh分级。  相似文献   

9.
MELD评分联合血清胆红素水平预测肝硬化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体系及MELD联合血清胆红素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中期死亡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5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根据随访6月及12月的存活情况分组,观察存活组与死亡组中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水平、INR值、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结果随访至6月,8例死亡,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INR值、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随访至12月,18例死亡,存活组与死亡组上述各项观察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年龄、血清肌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存活组与死亡组中不同child-pugh分级所占比例有统计学差异.MELD评分与child-puSh评分密切相关,r=0.936,P<0.001.在预测死亡的危险性方面,MELD评分联合血清胆红素水平预测6月死亡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86.8%.结论MELD评分系统对判断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价值和准确性.MELD评分联合血清胆红素与单独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系统相比,在预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短、中期死亡率方面也具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估肝硬化病人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介入科、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肝硬化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分为MELD评分≤12分组、MELD评分13~18分组、MELD评分≥19分组,另选取40名符合要求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均行2D-STI及RT-3DI检查,比较各组间右心室应变参数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ELD评分≤12分组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SL)、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基底段横径(RVDd-base)升高(P<0.05);MELD评分13~18分组、MELD评分≥19分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纵向应变(Bas-RVSL)、右心室游离壁中间段纵向应变(Med-RVSL)、右心室游离壁心尖段纵向应变(Api-RVSL)、RVFWSL、右心室四腔心应变(RV4CSL)、RVEF、TAPSE、RVF...  相似文献   

11.
miRNA-122是MicroRNAs家族的一员,其在肝脏中高度特异性表达,参与肝脏的发育分化、基因表达调控和功能代谢,并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本文重点介绍miRNA-122在肝脏疾病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对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46例,采用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度分级,计算各个危险度患者的再出血率、病死率。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3种评分系统对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Blatchfo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生存组患者Rockall和MELD评分均小于死亡组(P0.05)。随着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的增加,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增加。Blatchford评分低危组再出血比率高于其余2种评分系统,而Rockall评分高危组患者再出血比率显著高于其余2种评分组(P0.05)。在病死率方面,Rockall高危组患者病死率高达94.1%,显著高于其余2种评分系统(P0.05)。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评价患者6个月内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0.61、0.85(P0.05)。[结论]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可作为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危险性和预后的评估指标,而MELD评分系统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其余2种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hild-Turcotte-Pugh(CTP)和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65例具有完整住院资料和随访结果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每例患者人院后首次MELD、MELD-Na、CTP及CrCTP评分,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衡量各评分系统判断患者3个月生存的能力。结果 3个月内有58例死亡。死亡组MELD、MELD-Na、CTP及CrCTP分值(分别为22.15±5.67、31.45±8.50、11.60±2.70、12.72±2.54)均高于生存组(分别为12.35±3.56、17.24±4.75、8.73±2.35、9.05±2.50)(P〈0.01),两组在MELD分值和CTP分级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MELD-Na、CTP及CrCTP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868、0.758、0.794,MELD评估患者短期预后价值优于CTP评分(P〈0.05),MELD与MELD-Na、CrCT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MELD-Na、CTP及CrCTP模型均可有效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MELD评估患者短期预后价值优于CTP;在CTP中引入血肌酐值即CrCTP评分可以提高对患者短期预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空腹血糖值变化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与空腹血糖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研究开始时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记录死亡组距死亡时间6个月内任何时间点前18、12、6个月及生存组距2009年3月起之前的任何时间点前18、12、6个月空腹血糖值、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及MELD评分。结果死亡组CTP分级随时间多呈进行性上升或不变,生存组CTP分级随时间多呈不变或波动(P=0.000);死亡组空腹血糖值在死亡前18个月内随时间呈进行性下降,生存组空腹血糖值在生存期18个月内随时间呈波动上升(P=0.000);死亡组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呈负相关,评分每增加1分,空腹血糖值平均降低0.08 mmol/L;生存组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无显著相关性;死亡组距死亡时间前6个月时空腹血糖平均值为(4.36±0.81)mmol/L。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死亡前18个月内空腹血糖值有进行性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其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呈负相关。CTP分级进行性上升至C级且伴空腹血糖进行性下降至(4.36±0.81)mmol/L时,可能提示近期(6个月)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四种评分模型(MELD、MELD-Na、SMSVH及CTP)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记录住院后确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85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并随访3个月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用MELD、MELD-Na、SMSVH和CTP评分模型进行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每一个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各自的最佳临界值用Kaplan-Meier(K-M)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生存率,并算出总预测正确率。结果死亡组MELD-Na、MELD、SMSVH和CTP的平均分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四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833、0.802和0.75。四者的预测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4,P=0.084)。四者的总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2.35%、77.64%、77.65%、71.7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737,P=0.434)。结论 MELD、MELD-Na、SMSVH和CTP评分模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判断有较好的作用,四种评分模型预测价值无统计学差异,四者预测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6.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在3、6及12 mo内的预后. 记录每例患者入院第1天的MELD及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 应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CTP评估患者生存时间的准确性. 依据ROC曲线的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应用非参数秩相关即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MELD与CTP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6及12 mo内分别死亡23、39、85例,MELD评分与CTP评分均显著相关( r = 0.76,0.69,0.71,均P<0.01). 3、6及12 mo内MELD与CTP对住院患者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886和0.775( P<0.01)、0.892和0.876( P>0.05)、0.873和0.866( P>0.05). 生存分析表明2评分系统均可有效预测3、6及12 mo内患者可能的生存率和死亡率( P<0.01).结论: MELD模型可预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12 mo内的生存率,3 mo内MELD模型优于CTP评分,但6 mo及12 mo内MELD模型和CTP评分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郑盛  殷芳  严晓会  刘海  王玉波 《肝脏》2009,14(3):198-199,203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近期变化(AMELD)对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计算每例患者入院时的MELD值及Child—Pugh评分,1个月后再次行MELD评分,根据两次MELD值之差计算AMELD。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Child—Pugh、AMELD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生存率的准确性。结果116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有34例患者死亡,死亡组AMELD(3.43±2.58)与生存组(0.33±0.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MELD、MELD、Child Pugh评分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Auc分别为0.845、0.787、0.712,AMELD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价值显著优于初始MELD及Child—Pugh评分(P〈0.01)。结论AMELD是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及Child—Pugh评分和分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常规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探讨它们对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在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25例短期内死亡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255.5±92.3pg/ml,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为25.8±7.3,而存活患者则分别为130.3±100.3pg/ml和15.0±4.9(P〈0.005);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444,r=-0.443,P〈0.0001);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对预后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和0.882,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0.9pg/ml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22.9为最佳截断点,其对患者短期死亡判断的特异性为98.3%,准确率为88.1%。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