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升降相因是指升降运动有着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种升降运动,在人体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黄坤载《素灵微蕴》中曰:“水宜浮而火宜  相似文献   

2.
《傅青主女科》方剂配伍理论与升降相因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相因是指升降运动有着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作变矣”。这种升降运动在人体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素灵微蕴》中曰:“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为四象,转运之  相似文献   

3.
气机升降,是宇宙运动的一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本是“相应”的。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深度发掘,发现"升"为肝之性,"降"为肺之性。《素问.五运行大论》里"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所说的"右行"是下降,"左行"是上升。"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是"上下升降就是一周,如此反复往来",正符合《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相似文献   

5.
升降为人体气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升降相因是指升降运动有着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脏腑经络都是气的升降运动场所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不仅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而且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得以具体表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又曰 :“升已而降 ,降者为天 ;降已而升 ,升者为地。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作变矣。”这种升降运动 ,在人体表…  相似文献   

6.
升降相因学说在治疗癃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康福 《中医杂志》2001,42(4):208-209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作变矣”。人体正是由于升降出入的相互协调,不断运动,促进了阴平阳秘,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否则易产生疾病。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必须顺应气机升降的客观规律,遵循气机升降的辩证关系,这在治疗癃闭中有着非常重  相似文献   

7.
论肝肺"气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气交理论秉承了<周易>的"气交"概念,用以说明生命系统与自然界及生命系统自身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交合在人体内的过程引申,创立了人体气机升降学说.<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即中医的气机升降出入指的是"气交",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保证,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肝肺"气交"是体内子系统之间"气交"之一,对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的气机升降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各种物质的运动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形式。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毛”是最原始的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故曰“其细无内”;它充塞于宇宙之间,故曰“其大无外”。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升降出入,故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进展。祖国医学在古代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影响下,对生命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以说“气者,人之根本也”(《难  相似文献   

9.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人体正是由于升降出入、脏腑相系的相互协调,不断运动,促进阴平阳秘,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否则,一脏有病,相互传变,升降失常,彼此影响,易产生疾病。各类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虽病位在心,但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注意顺应气机升降和脏腑相系的客观规律,遵循辨证关系,对治疗各类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笔者临证体会介绍如下。1补肺降气以疏通上源肺…  相似文献   

10.
宋鸿元 《四川中医》1995,13(11):5-6
古人对机体内的升降功能极为重视.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又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后来王冰在该文后注述:“大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这是古人对大自然生物的动态分析.说明了升降出入的规律是一切机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重要依据.人体的生理功能固然如此.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全身的阴阳气血以及各脏腑器官的营养转输和废物排弃,全赖升清降浊的的功能作保证.  相似文献   

11.
1 心肾相交理论形成与发展早在《内经》中就讨论了水火升降的问题 ,为心肾相交理论形成打下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升已而降 ,降者为天 ,降已而升 ,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 ,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 :“水火相交 ,阴阳相应 ,乃为和平”观点 ,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 ,此观点进步于《内经》唐代孙思…  相似文献   

12.
(一)升降的概念升、降是对立統一的一个名詞,也是自然机轉的活动形态,循环不息地存在于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祖国医学理論体系內属于气化学說的重要一环。《內經》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高下相召,升降相应,而变作矣”。这說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自然界有升无降,或有降无升,那么气候的寒暖就失去了調节,万物也无从生长,所以《內經》又說:“非升降无以生长收藏”。古人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体生理病理,往往也符合升降的原理,在中医文献上常常可以看到,如”清升浊降”“左升右降”“肝主升气”“肺主降气”等說法,都是說明人身气化的有升有降,循环不息,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升降学说机理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降运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医阴阳学说在气机的动态消长转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升,谓上升,是升其清阳之气;降,谓下降,是降其浊阴之气.升和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结,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赖.《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把气机的升降运动看作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又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体脏腑经络正常协调的阴阳升降运动,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态;一旦这种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升降失衡,则会出现诸多病症.因而,在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以及药物、腧穴运用上必须遵循升降运动机理.  相似文献   

14.
心肾不交是指心肾之间水火阴阳的交济失调。心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而属于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生,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相似文献   

15.
范宏宇  张书文 《中医杂志》2003,44(5):397-397
升降学说无论对外感病还是内伤病的治疗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源》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指出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言天者求之于本,言地者求之于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言天者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天,故为天之本;言地者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地,故为地之位;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一升一降,则气交于中,而人居之,生化变易,则无非气交之使然。故人居天地之  相似文献   

16.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源于气的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有升有降,气机出入有序,则可完成人身气血运行之大循环,生化如常。反之,外邪、内伤损害,  相似文献   

17.
张珍玉关于气机升降理论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机升降失常是临床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张珍玉教授对于气机升降理论有着许多独到见解,并用之 于临床。其经验主要包括:气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具有升降作用之药物亦然,应注意用量大小及配伍;气机升中 有降,降中有升,因此强调治肺咳外感宜升宣中稍佐降,内伤宜沉降中稍佐以升。治肝亦升中有降,散中有收。治脾 胃升降相因,各有主次,相反相成;气陷强调补气为本,升提为标,应先治本,再顾及标。  相似文献   

18.
郁证范围较广。如戴氏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丹溪心法》)。六郁有气、血、痰、火、湿、食之分,乃朱丹溪所创。张景岳则有“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府,一有  相似文献   

19.
曹毅 《国医论坛》2002,17(6):18-19
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 ,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而致病。朱丹溪曾提出六郁以气郁为先。《金匮钩玄》曰 :“郁者 ,诸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不得升 ,当降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证治汇补·郁证》云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临证指南医案·郁》:“郁则气滞 ,气滞则化热 ,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 ,升降之机失度。”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无器不有 ,升降出入异常反映于肺则为咳为喘。《医源》云 :“咳嗽虽说有五脏六腑之分 ,内伤外感之别 ,而咳嗽之因 ,大要有三 :一由气之滞而不宣 ;一由气之逆而不顺 ;一由气之虚而…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通报》2011,(1):40-40
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外者,曰气血。万物同此一气,人灵于物,形与天地参而为三者,以其得气之正而通也。故气升亦升,气浮亦浮,气降亦降,气沉亦沉。人与天地同一橐。子月一阳生,阳初动也;寅月三阳生,阳初出于地也。此气之升也。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上矣。此气之浮也。人之腹属地气,于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虚矣。经曰;夏月经满,地气溢满,入经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表实者,里必虚。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