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和眉弓锁孔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露的解剖学区别。方法选择10个经乳胶灌注后的成人防腐尸头标本,按解剖入路的不同分为翼点入路组与眉弓锁孔入路组,共10例,20侧;每例标本均一侧为翼点入路,一侧为眉弓锁孔入路进行解剖观察。比较两组标本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学情况。结果眉弓锁孔入路组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23±0.25)cm,角度为(34.08±3.15)°,而翼点入路组中,翼点和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4)cm,角度为(63.49±4.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在A1段、ACoA段、A2段的完全暴露例数均比翼点入路组少(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穿支动脉拉破、穿支动脉移位发生率少于翼点入路组[10.00%(1/10)vs60.00%(6/10),0.00%(0/10)vs 50.00%(5/10)](P0.05)。结论翼点入路具有暴露范围广、操作空间大等优势,而眉弓锁孔入路虽暴露面积小于翼点入路,但其安全性较高,创伤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入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 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人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 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鞍区的内镜解剖及操作技术。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应用内镜(0°镜、30°镜)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模拟手术操作。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人路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镜,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创伤小,暴露好;其中间隙Ⅰ、间隙Ⅲ是鞍区内镜探查最常使用且较为安全的间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证,并报告其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完成眶上锁孔入路开颅后,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即第二间隙),观察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并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解剖数据测量。在临床应用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9例。结果眶上锁孔入路通过第二间隙可显露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段)。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0±1.2)mm,磨除后床突,距离可显著增加(3.4±1.0)mm(P0.05)。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颅前窝的垂直距离为(12.4±2.3)mm,去除眉弓及部分眶顶,距离可显著增加(3.3±1.2)mm(P0.05)。9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6~12个月,病人恢复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显露不高于颅前窝水平10mm,不低于后床突水平5mm的基底动脉。磨除后床突和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可分别增加基底动脉近端、远端的显露。眶上锁孔入路中,经第二间隙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是手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前后床突、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以及行相关手术角度的解剖学测量. 结果锁孔中心到达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中,颞下入路最短[(4.98±0.54)cm,(5.35±0.65)cm)],额外侧入路最长[(6.44±0.36)cm,(37.68±1.06)cm].锁孔中心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大于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额外侧入路、眶上入路、颞下入路、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前交通动脉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 结论 CT/CTA三维重建下评估手术操作的深度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方式的术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纵裂窥镜“锁孔”入路对Willis环前部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神经内窥镜经前纵裂“锁孔”入路到达Willis环前部的可行性,为窥镜治疗该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本组采用6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4例新鲜少年尸头,用0°个软镜、0°、6°、30°硬镜交替配合使用,探讨了前纵裂窥镜“锁孔”入路。结果额部皮肤采取横行皱纹切口1.5-2cm,骨孔1cm。手术通道位于前纵裂内,窥镜经胼胝体池和鞍结节之间的解剖裂隙到达Willis环的部。窥镜“锁孔”入路可以到达Willis环前部、鞍区以及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结论内窥镜解剖是在尸头上模拟经“锁孔”入路的手术。只有掌握沿途定位标志,明确手术解剖路径,才能在“锁孔”入路中不迷失方向,为窥镜治疗Willis环前部动脉瘤、胼周动脉瘤以及鞍区其他病变如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等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眶上“锁也”入路的内窥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25例成人尸头,探讨眶上“锁孔”手术之路,并测量颧突与颅内血管的距离和角度。结果 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内操作可达到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 解剖数据结果对于选择手术器械的长度有参考价值;窥镜辅助手术可达Willis环及鞍区、岩斜区,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睚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眉外侧锁孔入路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行内镜辅助下眉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在12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及3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眉外侧皮肤切口,骨窗大小3.0 cm×2.5 cm,前面要紧贴颅前窝底,外侧达蝶骨嵴,模拟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采用该入路切除鞍区及颅前窝底肿瘤23例.结果翼点锁孔对额下颅前窝底、鞍区结构显露良好,内镜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盲区.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解剖及临床应用表明翼点锁孔入路具有经典翼点入路相似的显露效果,但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翼点锁孔入路鞍区各间隙的神经内镜解剖,为内镜辅助下该入路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尸头经翼点锁孔入路开颅后,神经内镜对鞍区五个间隙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利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鞍区不同间隙内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对细微结构如垂体上动脉及穿通动脉,利用成角内镜可“绕过”神经、血管观察其背后的结构。结论运用神经内镜可以消除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死角,减少术中脑组织及重要颅底血管、神经的牵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鞍区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小脑延髓裂(CMF)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不切开下蚓部情况下,分离CMF获得最充分的术野.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乳胶灌注的5具成人湿性尸头标本,按不同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相关组织和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并做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CMF入路不需切开下蚓部,可完全纵向显露从闩部至导水管下口,侧向显露从闩部至外侧孔的第四脑室底及脑桥背外侧区域.比较小脑下蚓部入路,CMF入路纵向显露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向显露距离明显大于下蚓部入路(P<0.05).结论 CMF入路可充分显露CMF、第四脑室周围、脑桥区域,比较下蚓部入路,显露充分,神经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经眶额蝶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介绍一种新联合入路及其在41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的运用经验,并与经蝶入路、经颅入路及经额下—蝶窦入路进行比较。方法:作一个眶额骨瓣,于鞍结节处将经额入路(于额叶下方经鞍膈)及经蝶入路(经蝶骨平板及蝶窦前壁)联成一体。结果:全切25例(61%),1例术后死亡(2.4%)。结论:此入路适用于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经额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儿童松果体区肿瘤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32  
目的 研究和探索切除儿童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经额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儿童松果体区肿瘤45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4例,近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昏迷死亡。结论 经额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最佳入路之一,直视下操作,按生理间隙进入,肿瘤全切率高,术后合并症少。  相似文献   

16.
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手术三种方式的比较(附8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的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对80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蝶窦入路三种不同方式切除肿瘤,其中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简称经唇下入路)5例,经蝶窦直接入路7例,经黏膜下-鼻中隔-蝶窦入路(简称鼻中隔入路)68例。结果经唇下入路5例,需切开上唇黏膜,解剖鼻前嵴、鼻中隔软骨及骨性鼻中隔,并咬除骨性鼻中隔,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经蝶窦直接入路7例,不需解剖上述结构,操作简单,可将鼻窥镜直接插入鼻腔,撑开鼻窥镜时使蝶窦前壁与鼻中隔根部转折处骨质和黏膜断开,通过寻找骨折处残余骨嵴形成的中线标记,找到蝶窦开口再进入蝶窦,但缺乏经验的手术者容易迷路,经该入路手术的7例中有2例迷路,经术中C臂X线透视机帮助定位后才找到蝶窦;经鼻中隔入路68例,在显微镜直视下切开术侧鼻中隔黏膜,在黏膜和鼻中隔骨质的自然间隙中钝性分离至鼻腔底部,顺着分开的间隙插入鼻窥镜,撑开鼻窥镜使蝶窦前壁与鼻中隔根部转折处骨质断开,不撕开黏膜,通过残余骨嵴标记找到蝶窦开口再进入蝶窦,操作过程紧贴骨性鼻中隔进行,解剖标志清楚,不易离开中线,不易迷路,68例均顺利进入蝶窦完成手术。本组80例中,肿瘤全切和次全切69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经鼻中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解剖层次清晰、安全、有效、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20例,在冠状缝前约1.5 cm、冠状缝后不超过1 cm内分离额上沟并切除部分额中回,进入侧脑室体部.根据丘脑肿瘤主体与脉络膜裂的关系,4例在脉络膜裂的内侧纵形进入第三脑室,切除突出于第三脑室的丘脑肿瘤;16例在脉络膜裂的外侧切除丘脑肿瘤.结果 1例肿瘤切除范围小于50%,余19例切除范围大于90%;病理结果:胶质瘤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8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随访无癫痫发生,GOS评分:良好16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 丘脑胶质瘤的手术仍存在较大的困难,采用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20例,在冠状缝前约1.5 cm、冠状缝后不超过1 cm内分离额上沟并切除部分额中回,进入侧脑室体部.根据丘脑肿瘤主体与脉络膜裂的关系,4例在脉络膜裂的内侧纵形进入第三脑室,切除突出于第三脑室的丘脑肿瘤;16例在脉络膜裂的外侧切除丘脑肿瘤.结果 1例肿瘤切除范围小于50%,余19例切除范围大于90%;病理结果:胶质瘤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8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随访无癫痫发生,GOS评分:良好16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 丘脑胶质瘤的手术仍存在较大的困难,采用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和经颞叶皮质入路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壳核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优劣性。方法选取2011-12—2013-12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采取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B组患者采取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清除血肿。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止痛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得分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血肿大部分清除33例(66%),明显多于B组的22例(44%),再出血5例(10%),少于B组的15例(30%),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好转29例(58%),多于B组;A组患者术后预后良好38例(76%),多于B组的26例(52%),而完全性失语1例(2%),明显少于B组的12例(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较经颞叶皮质入路在手术清除壳核血肿的治疗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扩大翼点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包括经眶额入路、经颧弓入路和眶颧弓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经标准翼点入路11例,眶额入路19例,颧弓入路4例,眶颧弓入路4例.结果病灶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4例,无法处理病灶1例,无一例出现脑牵拉损伤.结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处理颅底病灶比标准的翼点入路显露更好,正常脑组织侵袭性更小.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不仅适于前中颅底肿瘤的切除,而且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