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建国 《海南医学》2008,19(12):84-85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急症患者随机进行肝、胆、胰、脾、肾、胃、十二指肠及腹盆腔常规超声检查,并结合X线腹部平片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其中显示直接征象:穿孔道回声19例,占63%;间接征象:腹盆腔积液24例,占80%;膈下游离气体22例,占73%。结论超声检查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定性诊断具有较可靠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患者在超声下表现以及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筛选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4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对47例患者进行常规的胃十二指肠及腹腔的超声检查,分析总结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47例患者中超声表现统计显示28例患者有双棒样穿壁强回声,所占比例59.57%;39例患者有腹腔游离积气,所占比例82.98%;43例患者有腹腔游离积液,所占比例91.49%,11例患者胆囊壁存在非对称性增厚,所占比例23.4%;2例患者肠管扩张,所占比例4.26%;1例患者胰腺假性囊肿,所占比例2.13%。结论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患者在超声表现下有很多显著的特征性表现,为急性穿孔的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EU—M30,GFUM200型,5-12MHz超声内镜对57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2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获得病理诊断,19例外科手术获得病理诊断。结果5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病变最多的部位是胃(36例,占63.1%),食管次之(15例,占26.31%),十二指肠最少(6例,占10.52%)。57例患者中23例行EMR证实,19例外科手术证实,6例外压性包块,9例异位胰腺,经6~12月随仿,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23例EMR及19例手术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8.09%(37/42);不符合率11.09%(5/42)。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优于胃镜检查,超声内镜虽能从结构(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包膜是否完整)及层次上提供诊断帮助,但在鉴别肿块良恶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对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可疑的病例,在条件许可时仍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胃镜下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同时合并胃十二指肠疾病进行研究。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占同期胃镜检查人数6.6%,单纯反流性食管主占4.3%,同时合并汪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62.6%;合并消化性溃疡11.3%;合并食管裂孔疝10.4%;Barrett食管1.9%;其它11.4%。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王春华 《海南医学》2006,17(9):100-100,124
目的探讨总胆管阻塞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方法对87例经超声初诊和CT、胃十二指肠低张双重造影检查,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对总胆管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时,超声的正确诊断率高于十二肠低张双重造影,与CT诊断接近.结论超声诊断总胆管阻塞性病变有一定优越性,若结合其它影像诊断方法,扬长避短,配伍应用,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对180例患者均实行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和胃镜检查,比对两种检查结果。结果采用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病变的位置等情况,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差异小,在胃部肿瘤等恶性疾病的诊断上,胃镜检查与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差异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超声检查具有安全、便捷、危害小,是一种十分适合胃十二指肠等疾病进行临床检查的辅助诊疗手段,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构建胃病致胸痛、十二指肠疾病致胸痛的临床诊断鉴别的思路。方法回顾内窥镜检查64例十二指肠疾病致胸痛患者和243例消化源胸痛患者的诊断数据和资料,总结内窥镜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致胸痛诊断的思路和优势。结果用内窥镜诊断的胸痛患者中,胃、十二指肠引发的患者胸痛有64例,占消化源胸痛患者的26.3%,用常规方法诊断出的胃、十二指肠引发胸痛的患者为14例,仅占消化源胸痛患者的5.8%。结论内窥镜对于胃、十二指肠引发的患者胸痛的诊断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的胸痛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胃、十二指肠引发者胸痛的诊断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肝被膜前是否存在游离气体在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52例已经手术证实的胃或十二指肠穿孔,且在术前行腹部超声检查的患者,对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分析,重点观察肝被膜前游离气体.结果 52例胃或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超声检查见到肝前游离气体共41例,占78.8%;未见游离气体11例,占21.2%.不同量的肝前游离气体在声像图表现上有差异.结论 超声对腹腔游离气体比较敏感,尤其在肝前较容易被检测到,无论气体量多少都具有其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且可动态观察.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出肝前游离气体,对诊断胃或十二指肠穿孔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疾病以胃与十二指肠病变最为常见。胃肠超声造影技术可用于胃与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具有无创、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势,可极大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对双重超声造影技术在胃与十二指肠病变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117-119
目的 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检查的疑似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300例,对其均行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和纤维胃镜诊断,观察并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结果显示,急慢性胃炎198例,胃癌23例,胃石症7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其他16例,与纤维胃镜诊断结果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98.67%)高于纤维胃镜诊断准确率(87.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病灶部位显示,胃底30例,胃体98例,胃窦102例,十二指肠球部52例,其他18例,与纤维胃镜诊断结果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的依从性(95.00%)高于纤维胃镜(81.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对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高,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180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患者住院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整理1998~2007年本院经胃镜检查确诊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完整的病案资料,共纳入合格者1 806份,进行疾病分类,分析前后5年疾病谱的变化趋势.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急性应激性黏膜病变、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复合性溃疡、胃癌.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收治人数呈上升趋势,上消化道急性应激性黏膜病变所致出血则有下降趋势; UGB中年组最多,老年组呈增多趋势,而青年组呈减少趋势;UGB男女比例为3.12∶1;病死率从5.13%增加到7.21%.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目前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中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病死率有所上升.应加强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大力推广急诊内镜诊治.  相似文献   

12.
黄斗世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7):783-784,78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诊断的8例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的声像图特点。结果:8例胎儿淋巴水囊瘤均为有分隔水囊瘤,7例发生于颈部(1例为宫内死胎),1例发生于腋下,其中单纯性囊肿2例(25%),伴并发症6例(75%)。结论:胎儿淋巴水囊瘤常伴多种畸形,超声对本病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物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药物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疗效。方法60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按不同药物治疗分为:奥美拉唑组(观察组)30例,雷尼替丁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胃粘膜改善、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6.7%)(P〈0.05);观察组胃粘膜改变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的疗效优于雷尼替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SELDI蛋白质芯片检测胃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筛选候选肿瘤标志物以建立诊断模型,并探讨其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及其配套蛋白质芯片检测80例胃癌患者(Ⅰ/Ⅱ期40例与Ⅲ/Ⅳ期40例)、80例良性胃病患者(胃溃疡40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和80例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质谱。将部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40例胃癌、20名良性胃病与20名健康人群)和验证集(40例胃癌、20名良性胃病与20名健康人群),前者用于筛选胃癌差异蛋白标志物并建立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后者用于模型诊断效度的盲法验证。结果:质荷比(m/z)分别为2927、3217、3236、3287的4个蛋白质峰组合所构建的诊断模型能达到诊断胃癌患者的最佳诊断效果,灵敏度90.0%,特异度92.5%。结论:SELDI蛋白芯片技术在胃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术前分期及候选肿瘤标志物筛选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急症患者膀胱未充盈条件下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症患者膀胱未充盈条件下超声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38例,行双肾输尿管膀胱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膀胱未充盈条件下检出输尿管结石84例,结石诊断率为35.3%(84/238),其中,上段24例(30.4%),中段7例(35.0%),下段53例(40.5%);下段与中、上段比较,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在未充盈条件下可对部分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确诊,尤其是下段输尿管结石患者,对临床及时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对 12 32例超声诊断胆囊病变与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超声诊断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术前超声诊断结果与腹腔镜胆囊切除符合率达 99% ,超声诊断正确提供手术适应证 ,具有巨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3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比较分析超声同时检查颈动脉与下肢动脉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结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确诊例数为男69例(62.73%),女82例(6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分组检测患者比较,联合诊断组患者男性、女性和总检出率分别为69例(62.73%),女82例(65.08%)和151(63.98%),显著高于单纯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心脑血管事件进行随访比较发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均发生硬化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达到20.00%,显著高于单纯颈动脉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通过劲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较低,联合下肢动脉超声可以显著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且联合检查有利于判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建议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患者免疫系统的变化,从而提供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依据。方法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胃镜检查选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患者各40例,分别和40例正常人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比值。结果浅表性胃炎和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和对照组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肥厚性胃炎和对照组比,CD3、CD4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D8、CD4/CD8比值有差异(P<0.05)。结论检测结果表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正常人比均有差异,这表明慢性胃炎发病和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辅以提高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54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546例肝炎后肝硬化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肝炎肝硬化年龄主要分布在31 ̄60岁,男女比例为4.31:1;单纯乙肝后肝硬化430例,占78.8%,乙肝重叠其他肝炎病毒84例,占15.4%;肝炎反复发作较不发作发展为肝硬化的时间明显缩短;胃镜检查发现84.1%的肝炎肝硬化患有食管胃静3工张,B超声显示7.9%的肝硬化患脾体积正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nic detection probability, type, prenatal diagnosis, and outcome of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lung (CCAM). 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ll 12 cases which were diagnosed with suspected prenatal CCAM over the period in th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Information on diagnosis time, types and progression of the lesions during pregnancy, the additional abnormalities, and the outcome of pregnancie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ultrasonic detection of CCAM was about 1.01‰ (1/11 124) before 28 gestation weeks. There were 1 case of type I (8%), 2 cases of type II (17%) and 9 cases of type III (75%). Nine pregnancies were terminated and 2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Three neonates were alive and without any symptom now. Conclusions Type III is the major type. Ultrasound examination during 20-28 weeks and following up, prenatal consultation, chromosome examination of fetus, delivery with a pediatrician standing by, and all suspected neonates being investigated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