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普通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功能、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40例60岁以上、可独立行走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普通维生素D组(钙800 mg+维生素D3800 IU/d)和活性维生素D组(钙800 mg+1,25双羟维生素D30.5μg/d);随访观察12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行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手持式测力仪(hand-held dynamometer,HHD)测试握力、跌倒效能量表评分(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及血钙、血磷、血肌酐检测;在干预前、干预12个月后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记录12个月跌倒次数、跌倒致骨折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通维生素D组获得随访103例(男性17例,女性86例),活性维生素D组获得随访105例(男性18例,女性87例)。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SPPB评分[普通维生素D组(7.45±2.45)分vs.活性维生素D组(7.80±2.21分)]、握力[普通维生素D组(21.04±5.66)kg vs.活性维生素D组(21.96±6.12)kg]及MFES[普通维生素D组(7.09±1.62)分vs.活性维生素D组(7.19±1.63)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与普通维生素D组SPPB(8.01±2.45)分和MFES(7.38±1.61)分相比,活性维生素D组SPPB(9.33±2.18)分和MFES(8.42±1.63)分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12个月后,活性维生素D组腰椎BMD(0.790±0.105)g/cm2较干预前(0.756±0.107)g/cm2较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维生素D组腰椎及髋部BMD均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维生素D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肌力及躯体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活性维生素D改善躯体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效果更佳,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骨化三醇干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静态平衡功能(跌到风险)的影响。方法静态平衡功能测试提示跌倒中高风险161名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两组,给予不同剂量的骨化三醇治疗。A组81例,骨化三醇0.25μg/d,B组80例,骨化三醇0.5μg/d;所有患者在接受骨化三醇治疗的同时,每天补充元素钙600 mg和维生素D 125 IU。疗效评价包括:跌倒风险指数;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甲状旁腺素、肾功能;尿钙;泌尿系统超声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两组患者最终随访人数分别为A组73例(90%),B组74例(93%)。经3个月骨化三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测试提示,跌倒风险指数均有所降低,较干预前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2.37,P=0.050;B组t=2.06,P=0.0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跌倒风险指数进一步下降,B组人群跌倒风险降低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30)。所有患者研究期间肾功能正常,未见血清25OHD水平显著变化,无高钙血症、高尿钙症及泌尿系统新结石发生。结论骨化三醇干预可有效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骨化三醇0.5μg/d较0.25μg/d对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跌到风险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是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激素前体,然而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可出现肌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而补充维生素D能够帮助增强肌力、减少跌倒机会从而降低骨折风险。但维生素D如何作用于骨骼肌,并不十分清楚,动物和细胞实验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骨骼肌的作用可能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即直接通过激活肌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或其他因子和间接通过调节血钙和血磷水平。如能阐明维生素D在骨骼肌细胞内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指导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从而预防跌倒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对绝经后女性肌力、生活质量和发生骨折的影响。方法共纳入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市多个社区绝经后女性2 519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强化运动组、钙+普通维生素D组、钙+活性维生素D组,随访观察2年,分别检测基线、干预12及24个月后的双手握力及站立试验时间变化,通过SF-36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跌倒及新发骨折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化运动、钙+普通维生素D、钙+活性维生素D在2年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跌倒、新发骨折发生率的显著变化;对照组随访2年出现握力及生活质量多项评分下降,强化运动组站立试验时间缩短[基线(8.76±3.34)s,随访2年[(8.31±3.46)s],SF-36评分中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钙剂(600 mg/d)+普通维生素D(800 U/d)组SF-36评分结果显示身体疼痛、活力及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评分较基线无下降;补充钙和活性维生素D[1,25(OH)2D 0.25μg/d]组站立试验时间缩短(基线(8.86±3.46)s,随访2年[(8.61±3.36)s];握力改善[基线(22.04±8.48)N],随访2年[(22.47±4.61)N];SF-36评分中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生理职能及总体健康评分较基线无下降。结论对照组绝经后女性随访2年出现肌力下降及生活质量评分降低,强化运动能够增加肌力及改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健康变化),补充钙剂(600 mg/d)及普通维生素D(800 U/d)能够维持或改善绝经后女性生活质量,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0.25μg/d)能够增加肌力及改善或维持生活质量,提示强化运动及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对绝经后女性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活性维生素D及普通维生素D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的差异。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 Fang Data),并通过谷歌进行补充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4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基本信息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面对面核对,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或咨询第三方解决。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工具ROB(Risk of Bia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工具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5. 3对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进行呈现,采用Stata12. 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研究文献,共8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活性维生素D组椎骨新发骨折人数比率低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relative risk,RR)=0. 674,95%CI (0. 452,1. 005),P=0. 053,I2=39. 3%];活性维生素D组非椎骨骨折发生率低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 744,95%CI (0. 512,1. 081),P=0. 121,I2=24. 8%]。活性维生素D组腰椎骨密度改变百分率高于普通维生素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 349,95%CI (0. 007,0. 691),P=0. 046,I2=73. 8%];活性维生素D组股骨颈骨密度改变百分率高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 217,95%CI (-0. 112,0. 545),P=0. 196,I2=52. 9%];活性维生素D组全髋骨密度改变百分率高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 302,95%CI (-0. 215,0. 819),P=0. 252,I2=71. 7%]。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活性维生素D与普通维生素D相比,预防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风险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儿童佝偻病和成年后骨软化会促发并加重年老后发生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因此,充足的维生素D是保证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反映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最佳指标是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其水平与骨密度、骨折风险和跌倒风险呈负相关。最优化的25(OH)D范围为30~50μg/L,20~<30μg/L为不足,低于20μg/L为缺乏。推荐老年人每天补充800~1000 U普通维生素D,骨质疏松患者、肥胖、缺乏日照和吸收不良的人可酌情增加至2000 U。  相似文献   

7.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2,10(1):84-86
目的观察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对高蛋氨酸喂饲所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及动脉硬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蛋氨酸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分别喂以普通兔饲料、普通兔饲料添加0.5%蛋氨酸、普通兔饲料添加0.5%蛋氨酸+叶酸2.5 mg、维生素B6 10 mg和维生素B12 200 μg/天*只,喂养6个月,测定血浆Hcy、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和血清叶酸浓度,光镜检测动脉组织学改变.结果实验后,给药组血清叶酸浓度明显高于实验前和蛋氨酸组及对照组,断食2 h和7 h的血浆Hcy浓度低于蛋氨酸组,但仍高于对照组;蛋氨酸组出现动脉硬化损伤及血浆TXB2值和TXB2/6-k-PGF1α升高;给药组动脉硬化损伤程度轻于蛋氨酸组,血浆TXB2低于蛋氨酸组;血浆6-k-PGF1α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可降低高蛋氨酸摄入后的Hcy浓度,并减轻动脉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对高蛋氨酸喂饲所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及动脉硬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蛋氨酸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分别喂以普通兔饲料、普通兔饲料添加0.5%蛋氨酸、普通兔饲料添加0.5%蛋氨酸+叶酸2.5 mg、维生素B6 10 mg和维生素B12 200 μg/天*只,喂养6个月,测定血浆Hcy、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和血清叶酸浓度,光镜检测动脉组织学改变.结果实验后,给药组血清叶酸浓度明显高于实验前和蛋氨酸组及对照组,断食2 h和7 h的血浆Hcy浓度低于蛋氨酸组,但仍高于对照组;蛋氨酸组出现动脉硬化损伤及血浆TXB2值和TXB2/6-k-PGF1α升高;给药组动脉硬化损伤程度轻于蛋氨酸组,血浆TXB2低于蛋氨酸组;血浆6-k-PGF1α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可降低高蛋氨酸摄入后的Hcy浓度,并减轻动脉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和低钙摄入能促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补充维生素D和钙能降低老年人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生化指标,但是能否降低老年妇女的非脊椎骨折的危险性尚不知道,为此,进行了该方面研究。 3270名能行走的健康老年妇女(平均年龄84±6岁)参加了研究,其中1634名每天接受1.2g钙元素(以磷酸三钙的形式补充)和800IU维生素D_3,1636名接受安慰剂。142名连续测定了血清甲状旁腺素和25-羟维生素D的浓度,56名测定了试验开始时股骨的骨矿密度及18个月后的骨矿密度。结果补充维生素D_3和钙组有877名、安慰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 对高蛋氨酸喂饲所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及动脉硬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西兰兔 30只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蛋氨酸组和给药组 ,每组 10只 ,分别喂以普通兔饲料、普通兔饲料添加 0 5 %蛋氨酸、普通兔饲料添加 0 5 %蛋氨酸 叶酸 2 .5mg、维生素B610mg和维生素B12 2 0 0μg/天·只 ,喂养 6个月 ,测定血浆Hcy、血栓烷B2 (TXB2 )、6 酮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水平和血清叶酸浓度 ,光镜检测动脉组织学改变。结果 实验后 ,给药组血清叶酸浓度明显高于实验前和蛋氨酸组及对照组 ,断食 2h和 7h的血浆Hcy浓度低于蛋氨酸组 ,但仍高于对照组 ;蛋氨酸组出现动脉硬化损伤及血浆TXB2 值和TXB2 / 6 k PGF1α升高 ;给药组动脉硬化损伤程度轻于蛋氨酸组 ,血浆TXB2 低于蛋氨酸组 ;血浆 6 k PGF1α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 可降低高蛋氨酸摄入后的Hcy浓度 ,并减轻动脉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大研究低分子量肝素(LMWH)能否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6个月的死亡人数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人数。 方法 从住院的急性卒中病人中筛选研究对象,条件为起病48h内入院、年龄小于80岁、CT无颅内出血、无出血倾向等。入选病人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安慰剂组。高剂量组给予LMWH0.4ml(4100IU)每日2次,低剂量组LMWH0.4ml、安慰剂0.4ml每日各1次,安慰剂组给安慰剂0.4ml每日2次,均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大鼠睾丸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诱导衰老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衰老(DG)组、衰老+低剂量维生素D补充(LD)组、衰老+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HD)组、正常对照组(NC)、正常+低剂量维生素D补充(LN)组、正常+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H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补充不同剂量维生素D对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 方法 选取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低剂量组30例,高剂量组30例,三组均测定血钙,血清25(OH)D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24小时动态血压,以变异系数(CV)表示BPV。在三组原有降压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上,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低剂量组给予骨化三醇(0.25ug,日一次),高剂量组给予骨化三醇(0.25ug,日二次),连续服用12周后,比较服药前后血钙,血清25(OH)D3,iPTH、24小时动态血压及CV的变化。 结果 12周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血钙、血清25(OH)D3较0周及12周对照组升高(P均<0.05),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显著(P均<0.05);12周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iPTH较0周及12周对照组降低,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12周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24hSBP、24hDBP、24hSBP-CV、dSBP-CV、nSBP-CV下降差值均大于0周及12周对照组下降水平( P均<0.05);24hDBP-CV、dDBP-CV、nDBP-CV较0周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补充维生素D能够降低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小BPV,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尤其对收缩压及其变异性的降低效果明显,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患者长期口服二甲双胍导致的维生素B12缺乏时的最佳补充剂量。方法将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已确诊糖尿病用二甲双胍至少6个月以上,且血清维生素B12<200 pg/m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分层随机化将其分为3组,各30例。第1组为不给甲钴胺治疗,第2组为甲钻胺片0.5 mg/次,1次/d口服,第3组为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口服。分别观察6个月、12个月后的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同型半胱氨酸、四肢体感诱发电位。结果用药12个月后,3组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均明显高于用药6个月时浓度,且第3组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明显高于与第1组和第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较6个月时水平有所降低,且第3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第1组和第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个月之后四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患者数量明显下降,且第3组患者的四肢体感诱发电位人数明显低于第1组和第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能有效治疗二甲双胍所致维生素B12缺乏症,口服甲钴胺片1.5 mg/d比口服0.5 mg/d治疗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法骨化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维生素D缺乏者肺功能及急性加重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年龄≥60岁的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低于20 ng/ml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46例,根据患者住院号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法骨化醇0.5μg/d(高剂量组48例)、0.25μg/d(低剂量组49例)及不补充维生素D(对照组49例),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测定患者的25(OH)D水平、肺功能及血钙水平,并随访其中到重度急性加重次数。结果 3组干预前25(OH)D、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VC)、残气量(RV)/肺总量(TLC)]及血钙水平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干预后3个月25(OH)D、FEV1、FEV1pred%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6个月FEV1/FVC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05);高剂量组干预后3个月25(OH)D水平及FEV1、FEV1pred%、FEV1/FV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  相似文献   

16.
背景癫痫患者需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抗癫痫药物(AEDs)来控制病情,既往临床多关注AEDs所致的肝肾功能损伤,忽视了其对生殖功能的影响。目前关于AEDs对癫痫患者生殖功能的影响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对新诊断青年男性癫痫患者性激素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2019年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新诊断青年男性癫痫患者200例,基于其癫痫发作类型随机给予新型AEDs治疗,将其中服用奥卡西平者分为A组,服用拉莫三嗪者分为B组,服用左乙拉西坦者分为C组,服用托吡酯者分为D组,各50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水平、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早泄诊断工具(PEDT)评分。结果最终A组纳入42例,B组纳入43例,C组纳入46例,D组纳入40例。时间与治疗方法在LH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 <0.05),在PRL、FSH、T、E2水平上无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在PRL、FSH、LH、T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 <0.05),在E2水平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PRL、FSH、LH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 <0.05),在T、E2水平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A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FSH水平及治疗后12个月LH、T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FSH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后6个月(P <0.05);C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T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T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后6个月(P <0.05);D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PRL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LH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 <0.05);D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PRL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后6个月,LH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后6个月(P <0.05)。B、C、D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FSH水平低于A组(P <0.05);C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T水平高于B组;D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PRL水平低于A、B、C组,LH水平高于A、B、C组(P <0.05);D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T水平低于A、C组(P <0.05)。时间与治疗方法在IIEF-5评分、PEDT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 <0.05);治疗方法、时间在IIEF-5评分、PEDT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 <0.05)。A、B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IIEF-5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EDT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 <0.05);D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IIEF-5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EDT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 <0.05);A、B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IIEF-5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后6个月,PEDT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治疗后6个月(P <0.05);D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IIEF-5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后6个月,PEDT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后6个月(P <0.05)。B、C、D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IIEF-5评分低于A组,PEDT评分高于A组(P <0.05);C、D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IIEF-5评分低于B组,PEDT评分高于B组(P <0.05);D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IIEF-5评分低于C组,PEDT评分高于C组(P <0.05)。结论针对新诊断青年男性癫痫患者,奥卡西平可升高其FSH、LH、T水平,进而改善性功能;拉莫三嗪对其性激素可能无影响,但对性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左乙拉西坦可升高其T水平,但对性功能可能无影响;托吡酯可降低其PRL水平,升高LH水平,可能会引起性功能下降或性功能障碍。因此,建议有生育需求的青年男性癫痫患者优先考虑采用奥卡西平治疗。  相似文献   

17.
血浆总半胱氨酸(tHcy)浓度升高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大大增高有关。既往研究揭示,在多数非老年人个体,补充B族维生素能持续降低血浆tHcy水平,尤其是在同时伴高tHcy和低叶酸水平者。本文拟就补充B族维生素对降低老年人血浆tHcy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分析。对象与方法本文为一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纳入299例老年男性,年龄均≥75岁。研究中分为随机双盲接受早餐后顿服内含叶酸2mg加维生素B625mg和维生素B12400μg的复合B族维生素药丸的治疗组150例;或仅于早餐后顿服安慰剂的对照组149例,人均用药或随访2年。随访期内每半年复测1次各组血浆tHcy及维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维生素预防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作用。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linical Trails.gov数据库中关于CIN预防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12。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并提取数据。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患者1 810例,其中维生素类组有951例,安慰剂组有859例,各研究平均年龄在60~73岁,男性比例45.9%~92.2%。Meta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类组CIN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RR=0.54,95%CI:0.39~0.73);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类组维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可使冠状动脉造影术后CIN发生率降低46%。使用维生素C患者的CIN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RR=0.58,95%CI:0.37~0.90);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C可以使冠状动脉造影术后CIN发生率下降42%。结论:维生素类药物可使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CIN发生率降低46%,其中维生素C可使CIN发生率下降4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患者骨密度(BMD)和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社区的居民和我院老年病科及骨质疏松门诊中通过BMD的检查筛选出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研究对象,询问病史,完成实验室检查。根据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正常组2组,以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分别估算骨折风险值。对2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所有研究对象每日补充1粒钙片,缺乏组加用骨化三醇0.25μg/d。随访1年后,复查BMD值及估算骨折风险值。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维生素D正常组45例,缺乏组73例。2组在随访前后的年龄、身高差(最高身高-目前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BMD、骨折风险值都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比较干预前后,2组的BMD差值(P=0.005)及维生素D缺乏组的骨折风险值(P=0.003)均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正常组较维生素D缺乏组在预防骨量进一步减少和降低骨折风险方面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老年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叶酸治疗的5年预后。方法入选伴高Hcy(>10μmol/L)血症的老年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319例,随机分低剂量组(叶酸0.4mg/d)159例和高剂量组(叶酸0.8mg/d)160例。嘱患者规律服药降压治疗,补充叶酸。出院后通过复诊或电话随访5年,记录相关事件,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年结束时,高剂量组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41.0%vs 54.4%,P=0.02)。高剂量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45.8%vs 68.4%,P=0.00)。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23.5%的缺血性脑卒中再住院发生率(P=0.021)。结论在稳定降压、限钠、补充维生素B12的基础上,补充叶酸0.8mg/d可更好的预防老年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