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单纯行PVP或PKP的OVCF患者92例(共128个椎体),根据手术方式分成PVP组和PKP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的有效率、后凸矫正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PVP组有效率为90.00%,PKP组有效率为92.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其中PKP组VAS评分显著低于PVP组(P0.05);两组患者间后凸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明显低于PVP组的36.00%(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明显高于手术前,其中PVP组伤椎高度显著高于PKP组(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OVCF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PKP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的VAS评分,且骨水泥渗漏率更低,而PVP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伤椎的高度。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并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总结201 1年2月~2014年1月42例采用PVP和PK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PVP治疗,19例行PKP治疗.PVP组:男10例,女13例;PKP组:男8例,女11例.统计两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后患者局部疼痛症状缓解,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未发生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两组手术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手术时间较PVP组长.两组手术前后OD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体高度恢复、Cobb's角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手术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疼痛症状,PKP术相对于PVP术能更有效地矫正畸形、维持伤椎高度及恢复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穿刺方向的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治疗188例(214节椎体),根据不同的穿刺方向分为3组,A组为经椎弓根向椎体上1/3方向穿刺,B组为向中1/3方向穿刺,C组为下1/3方向穿刺,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1 d、术后1 d、1 w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 w进行功能障碍(ODI)评分,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检查评估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3组VAS及ODI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法与其他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穿刺方向的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法与PVP法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椎弓根向椎体上1/3穿刺进针方向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且无论哪种进针方向PKP较PVP骨水泥渗漏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7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组(高粘度骨水泥组14例)及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普通粘度骨水泥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腰背部疼痛、腰背部功能、伤椎椎体高度%、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X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显著(P<0.05);骨水泥注射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DI评分明显降低,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粘度骨水泥组骨水泥渗漏率(14.3%)与普通骨水泥组(30.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不仅可以达到与普通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骨水泥渗漏,减少X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VP和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2例,其中PVP组40例,PKP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恢复高度、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椎体恢复高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手术前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快速、有效缓解疼痛的作用。PVP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但渗漏率高,无法恢复椎体高度。PKP有利于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渗漏,但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过度恢复椎体高度可增加椎体再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7-01~2018-01因OVCF行PVP治疗的患者158例(205椎),对比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以评价治疗效果;同时分析临床疗效与骨水泥注入量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治疗OVCF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尽早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血清Ⅰ型胶原C端异物肽(CTX)-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睾丸(T)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8例和PKP组32例,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 w、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疼痛程度和功能状况,并测量两组伤椎Cobb角,观察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检测两组血清CTX-Ⅰ、IGF和T水平,并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价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后1 w、3个月VAS评分和OD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手术后1 w、3个月伤椎Cobb角均小于PVP组(P<0.05);PKP组手术后12个月血清CTX-Ⅰ水平低于PVP组血清IGF和T水平均高于PVP组(均P<0.05);PKP组手术后12个月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结论 PVP和PKP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PKP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和改善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有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经影像学证实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的OVCFs患者,将接受PVP手术的患者归入A组(n=151),PKP手术的患者归入B组(n=113),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以及疼痛改善率。结果 A、B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0±0.04)m L和(5.80±0.06)m L,P>0.05。A、B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分别为5.3%和4.4%,P>0.05。A、B两组疼痛改善率在离院时分别为86.50%±0.07%和88.20%±0.04%,P>0.05;术后1 a时,A、B组疼痛改善率分别为84.70%±0.03%和86.80%±0.06%,P>0.05。结论椎体内裂隙有利于骨水泥安全注入,并降低其渗漏的风险,从而使PVP和PKP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不同时期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PVP的OVF患者120例,根据损伤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损伤2周内手术(A组)65例、损伤第2~8周手术(B组)35例、损伤2个月后手术(C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欧洲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生活质量问卷(QUALEFFO)评分;比较三组患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结果三组患者各组内比较,术后3 d的VAS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VAS均低于术后3 d(P<0.05);术后6个月、术后3 d的QUALEFFO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三组同时点VAS、QUALEFFO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VP在治疗不同时期OVF中均有良好效果。急性期骨水泥分布指数高,而在亚急性期、慢性期则分别存在骨水泥渗漏率较低、骨水泥注入量减少的情况。建议对于OVF患者应早期进行PVP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OVCF患者37例,行PVP20例、PKP17例。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压缩率及矫正率、后凸Cobb’s角及矫正率。VAS评估疼痛。观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骨水泥向椎前及椎旁少量渗漏7例(PVP6例、PKP1例),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损伤及过敏、肺栓塞等并发症。椎体压缩率术后(20.5±11.2%)较术前(42.6%±15.3%)降低(P=0.03),后凸Cobb’s角术后(11.1°±3.4°)较术前(28.4°±6.7°)减小(P=0.02)。PKP椎体压缩矫正率为72%,高于PVP的39%,P〈0.01;后凸Cobb’s角矫正率为66%,高于PVP的32%,P〈0.0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9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1例。VAS由术前(7.3±2.9)分降至术后(2.1±0.8)分(P=0.02)。随访1a以上,病椎高度恢复、无明显丢失,未见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结论PVP和PKP具有微创、安全、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OVCF的有效方法;且PKP对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优于PVP。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102例183个椎体,根据术后椎体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将压缩椎体分为渗漏组和非渗漏组,进而分析影响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y功能评分、Cobb角及椎体平均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183个椎体中共有2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术前椎体高度、有无椎体周壁破坏及骨水泥注射剂量差异显著(P0.05);椎体后凸角度、骨折新鲜度、手术入路途径及骨折椎体部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无椎体周壁破坏及骨水泥注射剂量是与骨水泥渗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无椎体周壁破坏及骨水泥注射剂量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发生骨水泥渗漏密切相关,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靶点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胸椎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2~2016-02该院收治的胸椎症状性血管瘤并行靶点穿刺PVP治疗的患者共13例,其中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5. 0±9. 6)岁,单发胸椎血管瘤8例,多发胸椎血管瘤5例,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确诊。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胸背部疼痛症状均有改善(随访时间最低不短于12个月),术后24 h、3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 0. 05)。有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椎体旁边少许渗漏,但无明显症状,未给予特殊处理,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靶点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能迅速缓解胸椎椎体血管瘤患者的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OVCFs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腰椎骨密度、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代谢指标、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入路、麻醉方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情况。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得出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7例老年OVCFs患者中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4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吸烟史、术中骨水泥使用剂量、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病程、手术入路、麻醉方式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史。  相似文献   

14.
PKP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化 《山东医药》2011,51(35):64-6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分别行PKP、PVP,术后1周分别记录两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Cobb角均显著减小,而椎体高度明显增加,尤以观察组为著(P〈0.05);两组术后均无神经系统损伤表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1个椎体、5例7个椎体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两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PKP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显著缓解疼痛,但前者恢复椎体高度效果更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骨水泥倒U型注射分布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因住院并行PVP治疗的70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0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02±7.74)岁;病程3h^2个月,平均病程(15.35±5.45)d.根据CT检查明确骨水泥的分布情况,依次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呈"倒U型"弥散分布组和骨水泥不规则弥散组.记录术前、术后3 d,3、6个月及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高度(body height,BH)及局部后凸Cobb角,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倒U型分布组由术前的(7.4±0.8)分降低至术后第3天的(2.5±0.6)分,不规则分布组由(7.5±0.9)分降低至(2.7±0.6)分,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后凸角度(kyphosis angle,KA)、椎体缘高度(anterior body heights,ABH)和椎体中间高度(middle body heights,M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倒U型分布组均优于不规则分布组(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倒U型分布组出现8例骨水泥渗漏,不规则分布组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28.9%,所有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倒U型分布组4例,不规则分布组6例;非相邻节段骨折倒U型分布组2例,不规则分布组3例.两组间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倒U型分布组1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3.1%;不规则分布组5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14.3%.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OVCF患者的疼痛,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情况对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可能是PVP术后患椎再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8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8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共19例采用PVP方法治疗;同期60~79岁共17例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对患者术前、术后1~7 d,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同时对2种术式透视时间、注射骨水泥量、住院总费用等进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止痛效果良好,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视时间PVP组(107±37)s短于PKP组的(151±76)s,(t=2.24,均P<0.05).费用PVP组为(16 124±5850)元低于PKP组的(34 265±6655)元,(t=9.26,P<0.01).结论 PVP和PKP对于高龄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止痛效果类似,PVP操作更简单,手术透视时间少,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实验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较高,骨水泥渗漏率较低;椎体高度较高,Cobb角较低,Oswestry伤残指数(ODI)较低,简明健康状态调查评分(SF-36)较高(P0.05)。结论 PKP能够显著降低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用PKP治疗MM并发VCFs的患者10例。用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功能改善程度,并让患者自行主观评价。结果:10例患者共24个椎体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中注入骨水泥3-7ml/椎,平均4.7ml/椎。术后平均随访9.1个月(3-33个月),共有5例患者在随访中死亡。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平均VAS由术前7.7分(5-10分)降至术后1d3.3分(P〈0.01),平均ODI由术前72.9分(46-92分)降至术后1d42.6分(P〈0.01)。术后有7例(70%)患者评价为非常满意,3例(30%)患者评价为满意。术后复查X线有3例3个椎体(12.5%)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PKP治疗MM引起的VCFs,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状况,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瘦素(leptin)、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28例采用全麻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手术治疗(单侧组),32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手术治疗(双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率、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随访2年,于术前及术后1 w、3个月、2年,观察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检测术前和术后1 d、1 w和2 w血清leptin、IL-6、TNF-α水平。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与透视次数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组住院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1 w、3个月和2年,VAS、ODI评分、椎体高度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eptin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 d、1 w IL-6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54例胸腰椎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61例和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56例为手术组,保守治疗37例为保守治疗组。多时间点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测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计算并发症发病率。结果术后3 d手术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PKP组和联合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保守治疗组VAS评分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3个月随访时3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KP组和联合组术后3 d和3个月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联合组在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01)。与术前对比,保守治疗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保守治疗组相比较,手术组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P组和联合组间D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PKP组和联合组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保守治疗组比较,术后手术组在纠正Cobb角、恢复椎体高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三种方法均可减轻疼痛,矫正Cobb角并恢复椎体高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两手术组短期随访效果接近,较保守治疗组存在一定优势;保守治疗时需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