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较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或完全失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Ferrara等[1]于1989年从牛垂休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首先纯化出来的,根据其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而命名为VEGF,也称为血管通透因子(VPF).VEGF的结构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它是一种由亚基内及亚基间二硫键交联形成的同型二聚体糖蛋白,分子量在34~45KD之间.VEGF的基因定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长臂上[2],基因结构为交替剪接的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面.VEGF有四种形式,分别由121、165、189、206个氨基酸组成,大多数情况下,VEGF121分泌出细胞后呈可溶的游离状态,而VEGF189和VEGF206分泌出细胞后主要呈基质结合状态,VEGF165的性质则介于而者之间,是体内产生最多的一种亚型.  相似文献   

3.
许枫  潘海林 《医学综述》2007,13(15):1164-116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PF),是目前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和血管渗透促进因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受损所致。随着免疫生化技术,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VEGF在DR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DR发生发展中有关VEGF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周波  汪恕萍  蒋涛 《重庆医学》2003,32(3):310-312
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糖尿病诱发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媒介。为探讨VEGF及其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 (VEGFR :Flt 1、Flk 1)是否参与了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BDR)的发生。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视网膜VEGFmRNA和蛋白表达的丰度及分布。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分析了Wistar鼠视网膜血管磷酸化Flt 1和Flk 1表达情况。消化铺片和电镜定量分析评估DR。结果 形态观察显示病程 6月的糖尿病动物视网膜病变尚未突破内界膜 ,其血管床无细胞性毛细血管数目仅较正常对照组轻微上升 ,而深层毛细血管基底膜异常则较对照组显著为高 (P <0 .0 5 )。虽然糖尿病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分布与对照组无异 ,但在血管壁、内核层、外丛状层糖尿病大鼠VEGF表达上调 ,糖尿病组视网膜VEGFmRNA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1.4 2± 0 .0 8任意光密度单位VS 0 .92± 0 .0 5任意光密度单位 ,P <0 .0 1)。另外 ,在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磷酸化Flt 1和Flk 1表达也明显上调。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VEGF VEGFR系统在BDR大鼠视网膜表达上调 ,此可能参与了BDR特征性毛细血管渗漏等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据,对目前处于临床或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各类药物的机制和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21例糖尿病视网膜无病变组(NDR组),又将DR组分为背景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组(BDR组)19例和增值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12例。分别检测各组VEGF值并与3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NDR组、BDR组及PDR组VEGF含量(pg/ml)分别为108.4±27.2、185.2±32.6、162.3±28.7、220.3±44.6和201.9±31.7。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BDR、PDR与NDR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R与BDR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可作为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导致DR患者严重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抗VEGF药物已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并在向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及增殖性DR等眼部其他血管性疾病治疗方向扩展,它的发明预示着眼科血管性疾病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2007—11/2008-06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50(男76,女7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8~78(53±6)岁.选取本院健康查体中心正常健康对照者50(男26,女24)例,年龄48—81岁(524-7)岁.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WHO所公布的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的诊断及分期依据1984年第一届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患者散瞳后行眼底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科医师分3组作出分期诊断,第1组(n=50):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NDR);第2组(n=50):糖尿病伴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NP-DR);第3组(n=50):糖尿病伴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  相似文献   

9.
李亚蓉  毛红  李娜  贾婷 《现代医学》2021,(4):395-39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3例.72例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81例为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治疗VEGF转基因鼠和硫尿嘧啶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鼠模型,观察反义寡核苷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对两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表达规律.方法:①动物模型制作:将生后7d的健康C57BL/6 J小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氧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不做任何处理;高氧组将生后7d小鼠连续放氧箱5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两组小鼠均在出生后17 d处死,摘取右眼制作标本,采用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来判断ROP模型的制做是否成功.②将生后7d的健康C57BL/6 J小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氧组,每组32只,两组均分别于生后12、14、17、19 d各处死8只,摘取右眼制作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HE染色:正常对照组切片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长入玻璃体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平均为(1.71±0.472),高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5.56±2.4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免疫组织化学法见VEGF的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内界膜附近,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高氧组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12 d最低,14 d已增高,17 d时达到高峰,19 d下降,对照组12~19 d波动不明显.结论:①本实验采用的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原因相似,可重复性高,可进行定量研究,是研究ROP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②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形成过程中,早期高氧使VEGF下调,引起血管退化,而随后的缺氧又使VEGF上调,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因此,VEGF的异常表达,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徐威  蔡应木  王彩霞 《广东医学》2012,33(12):1802-180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对6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浆VEGF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和伴视网膜病变者血浆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人(P<0.05,P<0.0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VEGF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及与病变程度的关系,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将无微量白蛋白尿(UAER<20μg/m in)及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定为A组;合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但无微量蛋白尿为B组;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及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C组;健康对照组为D组。所有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行血清VEGF测定。结果VEGF水平D组低于A组(P<0.05),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健康人高,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更高,并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高;VEGF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糖尿病的不同病程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在糖尿病大鼠脉络膜中表达的时间、部位,比较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用链脲佐菌素(STZ)大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取不同组、不同时期大鼠视网膜脉络膜,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糖尿病1个月组(M1)、血糖恢复组(Mh)大鼠视网膜脉络膜VEGF蛋白质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MO)无明显区别.②糖尿病2个月组(M2)脉络膜可见VEGF蛋白质的阳性表达(33.3%),视网膜上VEGF蛋白质的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③糖尿病3个月组(M3)脉络膜VEGF蛋白表达阳性(55.6%),视网膜的内核层及节细胞层VEGF蛋白表达阳性与正常对照组(33.3%)比较有明显差异.④糖尿病4个月组(M4)脉络膜VEGF蛋白表达阳性(66.7%),视网膜的内界膜、内核层、外核层及节细胞层VEGF蛋白表达阳性(77.8%).⑤糖尿病5个月组(M5)脉络膜VEGF蛋白表达阳性(88.9%),视网膜全层均有VEGF蛋白阳性表达(88.9%).VEGF在脉络膜和视网膜的阳性染色密度随病程逐渐增加(P<0.05).结论 VEGF在大鼠脉络膜视网膜中的表达与病程有关,VEGF蛋白在脉络膜的表达先与视网膜.  相似文献   

15.
谭俊霞  朱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0):1169-1173
目的:探讨高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调节变化规律,阐明VEGFmRNA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①将10只7日龄C57BL/6J幼鼠暴露在(75±2)%浓度的高氧状态下5 d,随后在正常氧环境下5 d,作为氧诱导模型组;采用同日龄幼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空气中饲养。分别在出生后第17 d处死幼鼠。视网膜切片HE染色,观察并计数细胞核数目。②将24只7日龄幼鼠作为实验组,分为3个小组。采用同日龄的幼鼠2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样的方法饲养,分别在出生后第12、14、17 d处死幼鼠,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各组VEGFmRNA的变化。结果:①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行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可见正常组仅在少数切片中见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平均每张切片数(0.390±0.099)个;高氧组可见到较多的新生血管芽及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个数平均为(33.590±1.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T-PCR结果显示,吸氧组新生小鼠第12 d OIR模型组视网膜表达VEGmRNA水平(0.295±0.038)较正常组(0.344±0.047)下降,P<0.05;第14 d OIR模型组视网膜表达VEGFmRNA水平(0.762±0.063)较正常组(0.335±0.032)增高,P<0.05;第17 d OIR模型组视网膜表达VEGFmRNA水平(0.678±0.046)较正常组(0.318±0.044)增高,P<0.05。③第14 d OIR模型组视网膜表达VEGFmRNA水平较第12 d明显升高,P<0.05;第17 d OIR模型组视网膜表达VEGFmRNA较第14 d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 d OIR模型组视网膜表达VEGFmRNA较第12 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正常组第12 d、第14 d、第17 d视网膜表达VEGFmRNA水平逐渐下降,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新生C57BL/6J小鼠动物模型制作周期比较短,成功率比较高,是研究视网膜病变的较合适模型。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可明显显示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且造模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时间点,OIR模型组与正常组以及各OIR模型组之间,VEGFmRNA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氧环境抑制VEGFmR-NA的表达,而高氧后的相对低氧可促进VEGFmRNA的表达。④推断在小鼠出高氧箱当天这个时间点,给予抗VEGF治疗,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Song E  Dong Y  Sui DM  Zhao XZ  Wu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96-999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作用的关系 ,在理论上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将 55只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M ) 1 0只 ,糖尿病 1个月组 (M1 )、3个月组 (M3)、5个月组 (M5)各 1 5只。标本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 ,行bFGF、VEGF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 ,并分别对视网膜血管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 )视网膜消化铺片 :见周细胞数量 :M1 组与M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而M3组及M5组与M组相比明显减少 (均P <0 0 1 )。毛细血管形态以M5组病变最重 ,可见毛细血管栓塞 ,无细胞毛细血管。 (2 )VEGF原位杂交 :仅M5组表达为 34 %。 (3)VEGF免疫组织化学 :M5组有表达 ,为 56 %。bFGF原位杂交从M3组开始有表达 ,为 78% ;M5组增至 89% ,bFGF免疫组织化学也从M3组开始 ,为 56 % ;M5组增至 89%。 (4)血管的透射电镜观察 :M组未见异常改变 ,从M1 组开始出现异常改变 ,以M5最明显。表现为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断裂缺失 ,内皮细胞肿胀变形 ,向管腔内指状突起 ,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周细胞核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线粒体肿胀变性 ,甚至呈空泡状。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时血管器质性改变在先 ,而生长因子表达在后 ,VEGF作用在bFGF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1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浆VEGF浓度。结果:血浆VEGF浓度,BDR组高于NDR组,NDR组高于CG组。结论:血浆VEGF浓度随病变的加重而增高,参与DR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萍  李海军 《西部医学》2014,26(10):1274-127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选取107例Ⅱ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包括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和Ⅵ期为实验组,另取20例无视网膜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VEGF与抵抗素的水平.结果 实验组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发展,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和Ⅵ期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逐渐升高,在各期两两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具有正相关性,血清抵抗素可能通过参与新生血管形成而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α-硫辛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n=20)及对照组(n=20),对照组常规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进行治疗,α-硫辛酸300 mg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天,连续治疗20天,测定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R患者接受α-硫辛酸治疗后血VEGF表达降低,提示α-硫辛酸抗氧化应激的同时,亦可能通过降低VEGF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房水VEGF浓度。结果: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组房水VEGF浓度明显高于老年性白内障组。结论:VEGF参与DR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