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肝癌CT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小肝癌CT误诊原因,提高Cr诊断小肝癌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误诊小肝癌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22例小肝癌的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下;1例仅作平扫无异常,1例增强后呈等密度,14例平扫和增强表现不典型,其他6例平扫和增强均呈等密度灶。误诊原因:技术性原因9例,诊断经验不足4例,仪器原因3例,不典型病例6例。结论包括动脉期与延迟观察动态增强CT扫描是避免小肝癌误诊或漏诊的主要手段,结合临床随访与实验室检查资料对病灶进行综合研究是减少小肝癌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肝癌CT误漏诊的原因,找出避免或减少误漏诊的方法,提高小肝癌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CT误漏诊的病例资料,其中3例仅行CT平扫,5例平扫加增强,但增强扫描未抓住动脉期扫描病灶,也未对病灶作延迟扫描。2例平扫+增强呈低密度,3例平扫+增强呈等密度,其中1例伴有脂肪肝,1例有肝形态的变化。结果:8例小肝癌CT第一诊断均错误,误诊时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下,2例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肝穿细胞学检查证实,另4例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结论:将CT平扫和增强列为常规,尽可能应用动态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不能忽视肝形态变化;在螺旋CT不能普及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行CTA、CTAP或碘油CT扫描,以减少误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3例肝癌的CT表现作了分析。肝癌的CT检查应先平扫,对可疑病变再加作增强扫描。适当的对比度对显示病灶很重要。多数肝癌是在肝硬变基础上发生的,对肝硬变病例应想到有合并肝癌的可能。CT检查是诊断肝癌高度准确的方法。CT诊断肝癌时,密切结合B超及AFP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可获得及早的诊断和提高诊断率。动态CT增强扫描对诊断等密度肝癌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面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早期肝癌病人,全部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发现21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85.71%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4.29%无明显强化,但显示肿瘤血管;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扫描全部为低密度。病灶密度变化的主要形式是“低-高-低-低”的模式。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从而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50例肝癌并肝硬化的CT表现。方法:采用平扫及增强后门脉期和肝实质期扫描方法。结果: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的包膜型9例,CT特点是有包膜,多为单发,体积大,病灶中心易坏死。瘤周门脉血管为推压移位改变,浸润少。以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结节型38例和弥漫型3例。CT平扫病灶边界不清。增强后不融合的散在分布的小结节病灶境界清楚,边缘略内收,多无门脉血管受侵。结节融合型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见蜂窝状或棉团状结节。弥漫型特点为肝内弥漫分布的大小均一的、界清的低密度小结节。门脉系统受侵及瘤栓形成是结节融合型和弥漫型的特点。结论:应用平扫加增强后门脉期和肝实质期扫描方法,能有效反映肝硬化基础上肝癌的特点,为临床施治、估计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腮腺区肿瘤3种CT扫描方法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②方法对21例腮腺区肿瘤CT扫描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平扫6例,平扫并静脉增强11例,平扫并腮腺造影及静脉增强4例。③结果3种扫描方法均能显示肿瘤病变,并可大致确定肿瘤的部位和性质,但其敏感性与精确性存在差异。其中CT平扫并腮腺造影和静脉增强扫描对肿瘤定性及定位优于其他两种方法。④结论CT平扫并腮腺造影及静脉增强扫描的联合应用,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螺旋CT3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 43例小肝癌患者地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折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 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4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另外平衡期时病灶的包膜和边缘的显示较其他两期更为清楚。结论在小肝癌的检出方面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双期扫描(动脉期加门脉期)可作为小肝癌CT诊断的常规技术,对不典型病例,平衡期扫描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9.
韦波  刘惕生 《广西医学》1997,19(3):357-359
通过对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这几种非侵入性影像学方法诊断42例肝癌和20例良性肝占位病变作用的分析,探讨这些影像方法对肝癌定性,定位诊断能力,结果是联合几种影像方法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达97.6%,但对一些部位和小病灶,如近膈顶区的病灶有遗漏,在定量诊断方面也有一些限度。作者认为对一些肝脏小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部分病例治疗方案的制定,仍需应用血管造影和/或血管造影CT、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6月我院经病理活检或手术证实为小肝癌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25例患者在确诊前均行MRI增强检查及MRI平扫,分析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患者经MRI平扫共确定30处病灶。经MRI增强扫描共确定37处病灶,与MRI平扫相比,增强扫描更敏感,发现病灶处更多(P〈O.05)。结论: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相结合,可达到优势互补,达到提高小肝癌诊断准确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X线、B超及CT对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 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的X线、B超及CT表现;2例CT扫描时采取平扫加增强及薄层扫描技术,并行肾盂穿刺或尿道膀胱灌注。结果 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提出诊断者1例,另2例静脉肾盂造影仅见于肾盂积水。B超提出或帮助诊断者2例,另1例仅见于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CT扫描2例,均见输尿管狭窄、梗阻段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软组织块。结论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超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72-73,9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 42例患者共有47处病灶,右半肝多见,平扫期均为低密度影或等密度病灶,动脉期29处病灶强化,门脉期34处病灶强化,延迟期4例略强化。结论小肝癌具有平扫低密度影伴门脉期或动脉期强化显影、延迟期快速消退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螺旋CT对52例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均小于3cm)的患者,进行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52例患者在平扫时病灶密度无特异性,其中28例小肝癌在动脉期密度变化较大,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24例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变化差异较大,在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改变。结论肝内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3cm),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肿瘤检出和定性中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菲立磁增强MRI对肝肿瘤的检出和定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诊断为肝肿瘤的患者行MRI平扫及菲立磁增强扫描(均包含T1W1及T2W1),分析其MRI平扫、菲立磁增强MRI图像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包括病灶数日、大小、病灶边界显示的清晰度等)及病灶定性的准确性。结果:MRI平扫共检出病灶63个,而菲立磁增强MRI共检出病灶118个,对病灶的显示较平扫MRI更为清晰,发现病灶的最小直径仅3mm左右;菲立磁增强MRI结合平扫MRI均作出了准确的定性诊断,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3例,肝血管瘤2例,肝食肿2例。结论: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肿瘤(尤其是直径MRI以下的小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围型小肺癌17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型小肺癌17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作X线摄片及CT检查,病灶〈3cm,其中5例〈2cm。结果:首次胸片X线诊断肺癌12例。误诊5例分别误诊为肺结核2例,肺炎1例,炎性假瘤2例。CT诊断正确15例。  相似文献   

16.
攸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78-7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肝癌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重新阅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4例患者共检出24个病灶,均为单发病灶,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多见。结论小肝癌螺旋CT三期动脉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能够为小肝癌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12例15个病灶的肝血管瘤CT征象,通过对这些征象的分析,作者强调:①对于平扫高度怀疑为肝血管瘤的病人,均应做团注动态CT扫描。②延迟扫描对于诊断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作者也讨论了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8.
对80例小肝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人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临床、CT资料完整,并作B超、甲胎蛋白检查。结果显示,83个病灶CT检出78个,敏感性94%;80例中CT作出定性诊断70例,漏误诊8例。对小肝癌的CT表现、漏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诊断治疗及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经B超或甲胎蛋白检查发现高度疑为肝癌患者先采取CT平扫检查为小肝癌患者再作增强扫描检查,然后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中共发现肝癌病灶50个。采用CT平扫方法漏检病灶12个,漏检率为24.0%;而采用CT增强扫描方法漏检病灶2个,漏检病灶率为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增强扫描为小肝癌的检出、定性、提供可靠、形象的影像学依据,CT增强扫描应作为临床诊断小肝癌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胆管内生长型肝癌常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误诊较多。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管内生长型肝癌,其中2例误诊为高位胆管癌。作者对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详细讨论了胆管内生长型肝癌的肝内复发病灶、胆管内癌栓及高位胆管癌的B超声像特征,指出胆管内癌栓与高位胆管癌在B超和CT图像上有明显区别;对肝内原发病灶的诊断B超容易漏诊,而CT则通过增强及超薄扫描易发现病灶.B超与CT相结合对胆管内生长型肝癌具有定位、定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