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项有关运动试验对心肌梗塞病人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收缩压反应不足和 ST 段压低,是两项能预计病人会死于心脏病的指标。据 Erika S Froelicher 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一次会议上称,这是第一次证实这两项运动指标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为这项研究历时较长,且100%的病人得到追踪观察。Froelicher 的研究工作包括258例病人,在心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对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 3周行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 ,如 ST段在 J点后 80 m s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2 mm ,持续 3min以上被判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 ,随访 3年。结果 溶栓组 (n=30 )与非溶栓组 (n=30 ) ST段压低≥ 2 m m阳性率分别为 7%、5 7%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0 .2 3%。结论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显著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心室晚电位对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室晚电位(VLP)是由心肌病变部位除极延迟所致,因其为折返激动所引起,故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臧益民,心功能杂志1992;4(1):49]。曾有认为VLP对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胡大一,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5):2...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地评估心肌梗塞后患者的预后,我们对2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同时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TET)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比较心电图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塞预后评估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对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塞21例,均为男性,年龄40~72岁,平均52土7岁。心肌梗塞部位:前间壁3例,前壁8例,广泛前壁4例,下壁4例,前壁加下壁2例。1.2方法l·2·1心电图运动试验方法:仪器为美国产平板运动试验仪4500型,运动量、运动试验终止及试验阳性标准参照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肌梗塞平板运动试…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后6至8周存活者的12导联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以判断运动诱发ST段改变对发现多支冠状血管病变及严重左室壁运动异常或低射血分数的预测价值。方法:共179例急性心肌梗塞(MI)后6至8周内的存活者作常规12导联症状限制性踏板运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Wagner简化QRS评分法,对73例MI进行评分,用评分计算梗塞面积、LVEF。结果表明:随QRS评分增高,梗塞面积增大,LVEF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住院死亡数有增长趋势。评分低(1~2分)组,近期预后好。评分高(9分)组,近期预后差。评分中度(3~8分)组,病情及并发症轻重不等,近期预后较难据评分估计,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报告旨在探讨心肌梗塞后治疗及恢复期活动的标准。心肌梗塞后短期作轻微的运动试验,出院后作相应强度的活动是恰当的。在梗塞后短期作轻度运动试验可发现潛在的心律失常,而中等度的运动试验可观察到严重的局部心肌缺血。根据这些结果可给基层医师对住院后期或出院病人的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12例心肌梗塞后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了静注异搏定前后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表明异搏定可明显改善其运动耐量。本文并对另6例患者进行葡萄糖液前后心电图运动试验,证明此种短间隔重复运动试验的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10.
对经过较严格选择的48例心肌梗塞患者,进行频域心电图(FCG)和常规心电图 QRS 记分系统两种分值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从直接面对梗塞区导联(V5、Ⅱ)所记录者相关性甚好,否则相关性差或无相关。提示 FCG 可以反映梗塞面积的大小,并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意义.为提高 FCG 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必要改进其导联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 英国医生Jonathan P Fox等对3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心电图变化分为有Q波与无Q波心肌梗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塞后早期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外广泛应用分级运动试验于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病人。开始时应用于心肌梗塞后4~12周,现已安全地应用于梗塞后2~3周,甚至梗塞后一周即作运动试验,由于运动试验简便易行,不但能提供梗塞后存活者预后及功能情况的重要资料,而且与冠脉造影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作者研究339例心肌梗塞(MI)患者,着重分析了87例(26%)非Q波型MI的运动试验特征,冠状动脉解剖和预后。病人与方法:339例MI患者年龄34~70岁。出院前行运动试验,未用溶栓治疗。运动试验后以β-阻滞剂治疗,至少持续一年,期间记录死于心脏事件,再梗塞和心绞痛。运动实验阳性规定为:以J点后80ms为测定点,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0.1mv者为阳性。发生心绞痛或有下列指标之一停止运动试验:①、心率最大预测达85%;②、ST段水平  相似文献   

14.
34~70岁的339(男290、女49)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未经溶栓治疗,并在出院前按照改良的 Naughton 方案完成亚极量活动平板试验。149例发病后3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凡内径缩小≥75%,视为(重要)病变。87例(26%)非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同252例Q波型心肌梗塞(QMI)相比:年龄相近(52.3±0.5对53.8±0.3岁,NS),女性较多(23%对11.5%,P<0.02);前壁梗塞较多(63%对44%,P<0.01)而下壁梗塞较少(37%对56%,P<0.01);运动时间(12.4±  相似文献   

15.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16.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例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40万例以上在住院期存活。出院后病死率第一年平均为10%,第二年为5%,以后每年为3~4%。死亡危险主要是在住院后头六月内,猝死(1小时内)与非猝死的分布几乎相等。许多心肌梗塞后危险性的分级研究,检示了某些临床因素与心源性死亡间的伴随关系。晚近的研究强调通过功能或生理成份对心肌梗塞后危险性分级的重要性。从许多危  相似文献   

17.
已知血小板特性对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的影响,而血小板的大小和数量与心脏病发作后死亡及再梗塞间的自然联系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我院对16例住院及门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后半年至1年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其心脏康复并预测预后,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1979年全国冠心病会议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60-78岁(平均6726土5.43)。其中非Q波心肌梗塞3例,前间壁心肌梗塞2例,前壁心肌梗塞4例,广泛前壁心肌梗塞2例,下壁心肌梗塞4例,广泛前壁十下壁心肌梗塞1例,排除近期有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发作等并发症。二、方法应用美国生产的活动平板仪,测验方法采用北京阜外医院修改的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9.
我院对16例住院及门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后半年至1年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其心脏康复并预测预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对16例老年人心肌梗塞后半年至1年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了解其心脏功能、指导康复活动及预测预后。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60~78岁,应用美国出产活动平板仪,采用北京阜外医院修改的心肌梗塞患者活动平板运动测验方案,以症状为限量,每级时间3分钟。结果9例患者运动试验达6级水平,6例患者运动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而终止运动。对运动试验达6级的低危患者,可指导其日常生活,安排体育锻炼,对运动试验级别低,症状明显的中危或高危组患者,应进行医疗监护下的康复,采用间歇性运动方式。对不能作低耐量运动测验患者则提示预后不良,运动引起ST段下降0.2mV并伴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多数有多支病变,运动时收缩压上升达不到1.3kPa(10mmHg),或当继续运动时收缩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