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改良成形环植入方法后的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继发性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我们对左心瓣膜手术合并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左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个体化的改良Edwards MC3三尖瓣成形环植入术,7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经典和改良的Edwards MC3成形环植入技术。结果术后59例患者获得5年随访资料,改良组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率较经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的改良三尖瓣Edwards MC3成形环植入技术,治疗继发性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近期疗效好于经典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意义及疗效.方法 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患者(TVP阳性组)35例与未能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者(TVP阴性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直径(TVAD),舒张期三尖瓣口E峰值流速(ⅤE),三尖瓣反流束面积(TRA),三尖瓣反流分数(TRF),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及右室射血分数(RVEF),重点比较术后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2周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TVP阳性组:术后2周及术后1年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减低(P<0.05);ⅤE及RVEF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无明显变化(P>0.05),而RAD及RVD进一步缩小(P<0.05).TVP阴性组:术后2周TVAD、TRA、TRF、RAD、RVD、ⅤE及RVEF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增加,RVEF则减低(P<0.05).结论 继发性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应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尽早行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有助于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且术后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尖瓣成形环在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手术中使用的指征和近中期效果。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术前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心系统瓣膜病合并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分两组,每组60例。第一组在施行左心瓣膜置换同时行KAYS成形、Devega成形术;第二组在行左心瓣膜置换同时使用三尖瓣成形环进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完成随访3年,进行心脏彩超复诊观察三尖瓣反流情况。第一组其中有12例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呈中度及以上反流;第二组:使用三尖瓣软环进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有3例三尖瓣反流情况达到中度及甚至以上反流,两者相比反流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对于中度以上反流的患者应更积极采用成形环,尤其是三尖瓣瓣环扩大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患者(TVP+组)35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直径(TVAD)、舒张期三尖瓣口E峰值流速(VE)、三尖瓣反流束面积(TRA)、三尖瓣反流分数(TRF)、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及右室射血分数(RVEF),重点比较术后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2周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术后1年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减低(P<0.05),VE及RVEF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无明显变化(P>0.05),而RAD及RVD进一步缩小(P<0.05)。结论:继发性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应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尽早行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有助于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且术后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5.
两种三尖瓣成形技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借助于心脏超声评价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各20例患者,对术前、术后的下列指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 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三尖瓣返流程度在术后近期均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远期的以上各指标De Vega成形组要优于Kay成形组。在术后远期两组三尖瓣返流程度有所增加。结论 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近期效果相似,远期效果De Vega成形术略优;两种成形方法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总结置入人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方法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 2001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277例,行左心瓣膜手术时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采用单纯缝线瓣环(不上环)成形、不置入成形环的共203例,置入人工成形环的共74例;同期所行左心瓣膜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MVR)146例、二尖瓣成形(MVP)31例、MVR+主动脉瓣置换(AVR)8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MVR 8例、CABG+MVP 11例.观察比较术后1.5年及3.5年2组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都完成1.5年随访;共有245例(89.9%)完成长期随访(3.5年或以上).术后1.5年随访发现中度以下再发性TR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28,P=0.26),中重度者上环组明显低于非上环组(χ2=5.8159,P=0.023).远期随访发现上环组无TR比率明显高于非上环组[上环组25%(16/64),非上环组15%(27/181,χ2=4.9328,P=0.036],发展为中度以上TR的比率非上环组显著地高于上环组[非上环组34%(62/181),上环组10%(6/64),χ2=7.9120,P=0.005].组内两个时间段相比,非上环组TR进展明显增快[随访1.5年18%(36/197),3.5年34%(62/181),χ2=2.1327,P=0.016],而上环组相对稳定[随访1.5年7%(5/64),3.5年10%(6/60),χ2=0.3964,P=0.62].结论 置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缝线成形术.对于功能性TR的处理应持更加积极的态度,而且应尽量采用人工瓣环置入的方法进行三尖瓣缩环成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合理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三尖瓣成形矫正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2例行De Vega成形术,22例行Kay二瓣叶化成形,14例同时行Kay二瓣叶化成形和De Vega成形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患者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治愈。随访1个月~13年,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其余心功能均明显改善。13例三尖瓣仍有轻、中度反流。结论:根据三尖瓣环扩大部位和反流程度,选择不同成形方式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满意。围手术期及术后加强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及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可进一步提高三尖瓣成形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风湿性瓣膜病,并中度以上三尖瓣返流的治疗方法。方法 30例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左心系瓣膜替换,于心脏复跳后行三尖瓣成形。结果 本组病人无死亡,4年随访较满意。结论 以及复跳后对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成形更有利于观察手术效果和减少阻断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借助于心脏超声评价C形软环和改良De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方法选择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C形软环成形术患者32例和改良DeVega成形术患者31例,对术前、术后的下列指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三尖瓣返流程度在术后近期均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远期的以上各指标C形软环环成形组要优于改良DeVega成形组。结论C形软环环成形术和改良De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辫返流的近期效果相似,远期效果C形软环环成形术优于改良DeVega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选择MC3硬质三维三尖瓣成形环的型号,探讨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左心系统瓣膜疾病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测量器测量三尖瓣前瓣面积以确定人工硬质三维成形环型号,对照组评估患者体表面积、右心房室的大小及三尖瓣瓣环径选择相应的人工硬质三尖瓣成形环,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64例均成功行二尖瓣置换术并三尖瓣成形术,术中三尖瓣反流试水试验均无明显反流,术后无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损伤或主动脉根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前三尖瓣反流均为重度,术后反流程度及反流面积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反流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采用测量器测量三尖瓣前瓣面积以确定成形环型号,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更小,更有利于实现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常继发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目前常用改良Deveg成形术或加用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但前者有一定的反流发生率,后者费用较高。本次研究自2004年1月开始将自制Dacron毡片条应用于三尖瓣成形术中共为2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  相似文献   

12.
瓣环成形术在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绝大多数继发于左心瓣膜病变。因肺循环高压 ,引起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 ,而导致心室扩大与心肌肥厚 ;同时由于三尖瓣环的结构较薄弱 ,瓣叶的接触面较少 ,且瓣环在前瓣和后瓣的附着部均为右心室的游离壁 ;当右心室扩大时前后瓣环也随之扩张 ,致使三尖瓣叶对合不良 ,引起功能性反流 ,长期发展可导致右心室功能不可逆性的损害。因其主要病变在瓣环的扩大 ,瓣膜本身并无病变。近年来 ,多数学者主张在行左心瓣膜置换的同时 ,行三尖瓣环成形术 ,以改善术后右心功能 ,提高手术疗效。随着近年各种瓣环成形方法的不断改进 ,手术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常见于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三尖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但是何种术式疗效更好,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比较三尖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共68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5例接受了三尖瓣成形手术,23例接受了三尖瓣置换手术。结果三尖瓣置换组平均年龄小于三尖瓣成形组[(43.7±22.3)岁vs.(45.9±21.3)岁,P=0.035],三尖瓣置换组术前平均三尖瓣反流量明显大于三尖瓣成形组[(21.9±35.4)mlvs.(19.8±24.5)ml,P<0.001]。三尖瓣置换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三尖瓣成形组[(152.0±52.0)minvs.(122.6±57.6)min,(86.6±20.6)minvs.(81.5±33.5)min,均P<0.001],三尖瓣置换组术后早期正性肌力药物用量也明显高于成形组(P<0.001)。三尖瓣置换组I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三尖瓣成形组[(97.2±75.3)hvs.(83.7±47.5)h,P<0.001]。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30.4%vs.17.8%,P=0.234),但是三尖瓣置换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三尖瓣成形组(30.4%vs.11.1%,P=0.048)。术后随访时间为17个月至10年,三尖瓣置换组随访率93.8%,三尖瓣成形组随访率97.5%(P<0.001)。三尖瓣成形组三尖瓣反流复发率明显高于三尖瓣置换组(64.1%vs.20.0%,P<0.001),但两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复发率没有差异。术后1年、3年、5年、7年和10年实际生存率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早期效果优于三尖瓣置换术,主要包括正性肌力药用量小、呼吸机辅助时间短、ICU停留时间短和死亡率较低。但三尖瓣置换患者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三尖瓣成形患者,两组之间的10年实际生存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 76例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 :对 76例风湿性心脏病 ,联合瓣膜病患者施行双瓣膜替换术。术中对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Devega成形术。结果 :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7例 ,出血及心包填塞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6例 ,肾衰 3例 ,呼吸功能不全 4例 ,消化道出血及精神障碍各 2例。术后死亡 3例 ,死亡率 3 94% ,死亡原因分别是低心排 ,室性心律失常 ,肾功能衰竭。结论 :对联合瓣膜病变的患者 ,需加强围术期处理 ,术中强调平稳灌注 ,积极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 ,重症患者术中保留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可改进术后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尖瓣病变的不同手术方法和术后长期疗效。方法:1979年7月至1998年6月施行三尖瓣病变外科手术51例中,三尖瓣病变中有三尖瓣下移畸形33例,三尖瓣发育不全10例,感染性三尖瓣内膜炎3例,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人工瓣膜功能异常各2例和Uhl’s病1例。51例中,瓣膜替换术37例,瓣膜成形术14例。附加手术有房缺修补术、室缺修补术、房化心室折叠术和缝补术。结果:住院死亡5例,死亡率为9.8%。死亡病例中3例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气管套管并发症。长期随访生物瓣膜死亡4例,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机械瓣死亡1例,为瓣膜栓塞;瓣膜成形术14例无死亡,心功能明显改善。讨论:超声多普勒可明确诊断三尖瓣病变,三维超声可了解瓣叶、瓣下结构和瓣叶下移程度。病变中—重度、瓣叶发育较好、前瓣叶足够大小可施行瓣膜成形术。瓣膜发育不全、严重关闭不全可施行瓣膜替换术。成形手术疗效好,无瓣膜替换术潜在并发症。瓣膜成形术尽可能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风湿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膜疾病中,常常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insufficiency),发病率在25%-30%。目前,三尖瓣成形术是治疗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首选外科手术方法。随着心外科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三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良和更新,手术指征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左心瓣膜术(左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未同期行三尖瓣手术)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BM、CNKI、VIP等,纳入1995~2012年间有关左心瓣膜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合计病例组437例,对照组2 1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与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反流进行性加重相关:术前房颤[OR=3.90,95%CI(3.00,5.07)]、校正后术前房颤[OR=3.04,95%CI(2.21,4.16)]、年龄[MD=5.36,95%CI(3.49,7.23)]、大左房[OR=5.17,95%CI(3.12,8.57)]或左房内径[MD=4.85,95%CI(3.18,6.53)]、校正后大左房[OR=1.91,95%CI(1.49,2.44)]、左心功能减低[OR=2.97,95%CI(1.73,5.08)]、风湿性病变[OR=3.06,95%CI(1.66,4.68)]、术前中度及以上TR[OR=3.52,95%CI(1.26,9.89)]和二尖瓣置换术(MVR)[OR= 2.35,95%CI(1.68,3.30)]。而性别[OR=1.54,95%CI(0.94,2.52)],术前肺动脉高压[OR=1.28,95%CI(0.77,2.12)]与左心瓣膜术后TR进行性加重不相关。结论 影响左心瓣膜术后TR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房颤、年龄、大左房或左房内径、左心功能减低、风湿性病变、术前中度及以上TR、二尖瓣置换术。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治左心瓣膜术后TR的远期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76例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对76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施双瓣膜替换术。术中对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Devega成形术。结果: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7例,出血及心包填塞5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肾衰3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消化道出血及精神障碍各2例。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3.94%,死亡原因分别是低心排,室性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结论:对联合瓣膜病变的患者,需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强调平稳灌注,积极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重症患者术中保留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可改进术后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