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铁紫红素7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氧自由基正是构成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1〕。目前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证实许多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具有保护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建立大白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铁紫红素7对急性肾脏缺血再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丙二醛(MDA)、肌酐(Cr)、尿素氮(BUN)和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Epo治疗组血浆MDA、Cr、BUN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匀浆SOD显著升高、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Epo可提高SOD,降低IL-6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C )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Wistar随机分为 3组。假手术组 (S)、缺血再灌注组 (I/R)、缺血预处理组 (IPC) ;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肾皮质、髓质内皮素 (ET)含量 ,电镜和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缺血再灌注组ET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且髓质含量显著高于皮质 (P <0 .0 5 )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预处理组皮质ET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5 ) ,髓质ET含量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肾组织损伤病理评分显著降低 (P <0 .0 5 ) ,同时肾超微结构的破坏较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肾皮质ET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双下肢肢体缺血再灌注(IR)所致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及H2S对这种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肢体IR引起的远隔器官损伤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双下肢IR大鼠模型,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4h组、缺血4h再灌注4h组、缺血再灌后NaHS干预(IR NaHS)组(其中NaHS作为H2S的供体可在大鼠体内生成H2S).干预结束后,心、肝、肾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测定血浆H2S浓度、血浆中心肌酶学指标(CK、CK-MB和Tn-T)以及肝肾功能指标(ALT、AST和Cr、Ur).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血4h组血浆CK、CK-MB及Tn-T浓度升高,缺血再灌注组较缺血组进一步升高;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ALT、AST和Cr、Ur含量无显著变化,缺血再灌注组较缺血组显著升高;IR NaHS组上述指标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显著降低.病理检查可见缺血后心、肝、肾组织轻度病理改变,缺血再灌组组织损伤更加明显,IR NaHS组相对减轻.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心、肝、肾的损伤,H2S干预可以对这种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处器官损伤及丹参、甘露醇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丹参和甘露醇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肝、肾、胰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5 0只Wis 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缺血 2h ,缺血 3h ,缺血 3h分别用丹参和甘露醇共 5个组。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 1,2 ,3和 2 4h取材光镜对比观察。结果 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 ,实验组心、肝、肾、胰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白细胞浸润、细胞变性、组织损伤。用丹参和甘露醇组的病变明显轻于未用药组。结论 丹参和甘露醇都有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远处器官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ICR、FVB两种小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后的差异,探索导致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致病分子,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ICR、FVB两种小鼠(雄性、8~10周龄)各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n=12),两种小鼠的模型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建立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先切除右肾再夹闭左肾肾蒂45 min),再灌注24 h后收集模型组小鼠的心脏血、肾脏,检测各小鼠血浆BUN浓度,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的程度,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CHOP蛋白的表达,对照组检测同样的指标。结果(1)肾组织PAS染色可见:ICR、FVB小鼠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明显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R小鼠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又明显重于FVB小鼠模型组(P<0.01);(2)血浆BUN浓度:ICR、FVB小鼠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1),ICR小鼠模型组高于FVB小鼠模型组(P<0.01);(3)Western-blot:[CR、FVB小鼠模型组CHOP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ICR小鼠模型组CHOP蛋白的表达量高于FVB小鼠模型组(P<0.05)。结论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ICR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重于FVB小鼠,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表达也明显上调,提示CHOP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FVB小鼠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抗性,机制可能与CHOP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远离器官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乃田  屠伟峰 《人民军医》2007,50(4):238-239,248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体内损伤修复过程中病情反复及加重的重要病理机制。1960年,Jennings首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现已证实,脑、肾、肝、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其发生机制,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生成、钙超载、白细胞活化、内皮细胞自稳态失衡及微血管损伤却是肯定的,而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对此过程起了“级联放大”作用。肢体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不仅影响缺血组织的成活和功能,而且还会累及远离器官(心、肺、肾等),严重时会引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现就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远离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张瑞花  李著华 《西南军医》2009,11(1):110-111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脏器或组织严重缺血并在其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出现异常或加重的现象。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ARIRI)是许多急性肾脏疾病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表明主要与氧自由基增多、钙超载、细胞凋亡、中性粒细胞及补体系统活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肾小管上皮Bcl-2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建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PW)检测缺血-再灌注组(I/R组,n=24)兔和假手术组(S组,n=24)兔恢复血流后2h、8h、24h肾叶间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d)、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以HE染色分析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I/R组在2h时较S组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J延长,Vmax、PI、RI逐渐增大,24h时达高峰,其中RI24h较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I/R组24h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程度最重;S组Bcl-2蛋白呈弱阳性表达,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推移而逐渐上升,24h达高峰;叶间动脉Vmax、PI、RI与Bcl-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72、0.416、0.647,P< 0.05).结论 在兔肾缺血-再灌注中,肾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肾小管上皮Bcl-2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评价兔肾缺血-再灌损伤程度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对肾脏CD44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8只,体重300~350g,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肾动脉不夹闭;肾缺血60min再灌注1h组(I/R1h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1h;肾缺血60min再灌注4h组(I/R4h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4h;肾缺血60min再灌注24h组(I/R24h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24h。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抽血检测血清CD44含量,光镜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脏CD44分子的表达。结果光镜观察sham组肾组织肾小球较多,肾小管结构完整。I/R各组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淤血,部分肾小球纤维化,体积缩小,大量肾小管细胞水肿、变性,宫腔缩小,部分肾小管腔闭合。其中以I/R4h组形态学改变最明显。I/R各组血清CD44含量分别为(0.88±0.03)ng/ml、(10.22±3.01)ng/ml、(40.12±6.59)ng/ml、(8.12±1.59)ng/ml,肾组织表达分别为0.41±0.024、14.35±5.262、36.357±8.774、10.317±3.726,各组表达均较sham组升高,但是I/R4h组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CD44表达增加,再灌注4h达到峰值,24h开始回落。  相似文献   

11.
梁宇  胡晓松 《西南军医》2012,14(2):296-298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也可能与一些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一氧化氮是一种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介导血管的舒张反应。体内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在一定刺激下均可产生一氧化氮。作为生物体内产生的十分重要的信使分子,一氧化氮在肾血流灌注、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以及管球反馈等肾机能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近年来一氧化氮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刘春 《西南军医》2013,(5):504-506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目前,虽然不少检查方法均可用于RIRI的随访观察,但超声诊断技术因具有实时、动态、廉价及无辐射等优点,在临床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研究表明,丹参能很好地防治RIRI,为RIRI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就超声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流重新恢复造成的组织损伤。近年来关于防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缺血再灌注脊髓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肾下夹闲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连续观察再灌注后lh、4h、8h、16h、24h脊髓组织内MDA和SOD活性。结果 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MDA立即上升。8h达最高峰,此后随之下降,但至24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活性显著下降,8h达最低。随后连渐回升。至24h基本接近缺血前。结论 MDA和SOD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缺血再灌注小鼠肝脏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构建相关的分子网络,获得高度相关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核心网络。方法应用融合表达谱相关性信息的激活子网辨识算法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计算基因表达谱的激活子集,对相关基因子集进行聚类和富集分析。结果与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子集分析结果表明,JAK/STAT、MAPK、TLR等信号通路参与该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表达谱进行数据分析,将为进一步了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恩路。  相似文献   

16.
犬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良好的适合进行影像学实验研究的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健康杂种犬20只.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颈内静脉,置鞘,经鞘置入Swan-Ganz导管,用其球囊栓塞犬的右肺下叶动脉4 h,然后再撤除球囊,使血流再灌注4 h,制成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前、缺血4 h和再灌注4 h 3个时间点进行肺部CT扫描.最后处死犬,把双下叶肺组织送检病理和电镜检查.结果 成功制作20只犬的闭胸式活体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T、病理和电镜扫描显示均符合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即渗透性肺水肿.结论 犬的闭胸式活体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真实模拟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良好的适合进行影像学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6只,雌雄不限,体重300~35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肾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各12只。采用动脉压夹夹闭双侧肾动脉60min、恢复灌注4h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D组于夹闭双侧肾动脉前10rain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3μg/kg:IR组于夹闭双侧肾动脉前10rain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S组不夹闭双侧肾动脉,分离肾动脉后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再灌注4h时处死大鼠取肾组织,采用PCR技术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水平,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D组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mRNA和HO-1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D组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mRNA和HO-1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肾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右美托咪啶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其上调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肾下夹闭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连续观察再灌注后1h、4h、8h、16h、24h脊髓组织内MDA和SOD活性。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MDA立即上升,8h达最高峰,此后随之下降,但至24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活性显著下降,8h达最低,随后逐渐回升,至24h基本接近缺血前。结论:MDA和SOD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植物乳杆菌对肠道细菌易位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对照组,乳杆菌L2灌胃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乳杆菌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观察各组动物肠黏膜形态病理学变化、肠道菌群变化、细菌易位、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黏膜有明显病理损伤改变,肠黏膜出现坏死、脱落.肠道内厌氧菌数量显著下降,肠杆菌数量也有所下降.在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中有细菌存在,其易位率达87.5% (P<0.01).乳杆菌灌胃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乳杆菌预处理+I/R组其变化程度较之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弱.结论 植物乳杆菌L2能够抑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菌易位,减弱其对肠黏膜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 (实验组 )和非预处理组 (对照组 )。每组再分为缺血 2小时、3小时、4小时 3个小组 ,每小组 2 0只。用特制的气囊止血带制成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通过连续切片观察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大鼠胫前肌和股四头肌在不同缺血时间及不同再灌注时间发生的病理变化 ,评价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探讨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结果 :缺血 2小时 ,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骨骼肌病理变化轻 ,保护作用不明显。缺血 3小时 ,两组均发生明显病理变化。无论在炎细胞浸润 ,还是肌细胞变性坏死 ,对照组均明显重于实验组 ,保护作用显著。缺血 4小时 ,两组病理损害十分严重 ,保护作用不如缺血 3小时明显。从再灌注第 1、3、7、14天的病理结果比较发现 ,再灌注第 3天时病理损伤最重 ,保护作用最明显。结论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尤其对缺血 3小时再灌注 3天时保护作用最显著 ,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则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