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脑立体定向手术对全身性扭转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行功能确认,对19例全身性扭转痉挛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其中单侧手术8例,同期双侧手术9例,分期双侧手术2例。毁损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丘脑底核及丘脑腹外侧核。采用Burke的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对6例患者进行手术疗效定量评估。结果 全部19例患者术后手术对侧的肢体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行疗效评估的6例患者中,3例单侧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改善率分别为(13.3±4.4)%、(27.2±5.6)%和(29.7±11.1)%,主要表现为手术对侧肢体症状明显改善,躯干有轻度改善;而3例同期双侧手术患者肢体和躯干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改善率分别为(25.9±7.6)%、(58.1±1.7)%和(65.4±6.9)%。结论 应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全身性扭转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规范刺激参数调试方案。方法分别采用丘脑底核电刺激术(10例)和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3例)治疗13例原发性扭转痉挛患者,并进行刺激参数调试,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评价扭转痉挛改善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6例于开启刺激器后1~3 d、3例于1周后扭转痉挛症状改善率60%,6个月后改善率75%,1年后85%;2例于开启刺激器后2个月出现扭转痉挛症状改善,6个月后改善率60%,1年后80%;1例于开启刺激器后出现扭转痉挛症状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率为45%,1年后为75%。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不良反应。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者开启刺激器后6个月刺激参数为电压1.50~2.00 V,频率130~145 Hz,脉宽60~90μs;1年时刺激参数为电压2.00~2.50 V,频率130~150 Hz,脉宽60~90μs。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者开启刺激器后6个月刺激参数为电压2.50~2.80 V,频率130~160 Hz,脉宽60~90μs;1年时刺激参数为电压2.50~4.00 V,频率145~170 Hz,脉宽60~90μs。结论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和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均可有效改善扭转痉挛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刺激参数调试应选择个体化程控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对19例全身性扭转痉挛(GTD)进行了治疗.方法通过MRI定位,脑立体定向手术的毁损靶点,微电极记录技术,术中对靶点行功能确认,使19例GTD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单侧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PVP)5例,单侧丘脑腹外侧核切开术2例,单侧丘脑底核切开术1例,同期双侧手术9例(双侧PVP7例,一侧PVP及另一侧STN2例),分期双侧手术2例.结果全部19例患者术后手术对侧肢体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19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手术有效率100%.本结果证实PVP较之丘脑切开术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除使肢体症状显著改善外,可改善躯干症状,且可行双侧手术而无明显并发症.对临床上顽固性GTD,双侧PVP或苍白球和丘脑底核联合切开,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靶点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例PD行丘脑手术10例(其中单侧丘脑手术8例,双侧2例),苍白球手术8例(其中单侧苍白球手术5例,双侧3例),丘脑加苍白球手术2例.所有病人均行MRI(西门子1.0T)薄层扫描,影像重建后测量原手术靶点位置及大小、分析靶点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20例病人有7例出现并发症.对侧肢体轻瘫,精神症状对侧半身疼痛和短期复发各1例,言语不清3例.毁损灶最大11×10×14mm,最小3×2×4mm.结论立体定向手术的靶点定位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手术成功关键在于合理靶点的选择、定位以及毁损灶大小适当.配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和经验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PD病人共进行76次手术,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计算机中确定解剖学靶点后,术中进行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92.1%,电生理纠偏率为7.9%。结论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很高,但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多靶点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附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选择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对56例难治性精神病进行颅内多靶点射频毁损治疗。术后随访3 ̄15个月,采用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CGI)简明精神病评定表(BPRS)、社会功能量表(SDSS)、阳性症状量表(SAPS)、韦氏智力量表(WISC)评价治疗效果。结果CGI评定为有效51例(91.1%);其中优8例,显著进步36例,进步7例;无变化5例。BPRS评分术前68.66±14.20,术后34.40±8.86;SAPS评分术前27.52±2.49,术后9.98±2.52;SDSS评分术前15.62±1.20,术后8.68±1.6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WISC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立体定向技术微创、安全,是难治性精神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设计不同的靶点组合,对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电刺激(DBS)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 应用MRI扫描、手术计划系统及微电极导向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5例病人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及锁骨下刺激器植入,术后1~2周打开刺激器,术后1个月到2年随访评价。结果 全部15例病人术后肢体僵直、震颤及运动迟缓等症状明显缓解,UPDRS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左旋多巴服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无严重或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侧STN电刺激手术治疗原发性PD,可全面改善病人症状,尤其是中线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可通过调节刺激参数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避免副反应的发生;病人服药量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手术对亨廷顿舞蹈病(HD)的治疗效果,评价手术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对9例HD病人10次接受了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采用HD综合评分法(UHDRS)(CORS)、语言流畅度检查(VFT)及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病人的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三月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一周及三月的UHDRS改善率分别为(65.2±36.4)%、(72.2±44.1)%;MMSE为(1.4±7.7)%、(0.5±15.2)%;CORS为(68.4±8.8)%、(59.5±11.5)%;语言流畅度为(4.5±6.2)%、(0.2±7.1)%.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对侧舞蹈动作改善明显,手术疗效稳定.结论立体定向手术能显著改善HD病人舞蹈动作,对病人的智能状况及言语无明显影响,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侧部(PVP)毁损术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及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 .两种状态术前、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PV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2015年3~12月行丘脑前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11例。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E-31)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癫痫发作减少80%4例,减少50%~80%2例,无明显改善5例。无其他并发症与电及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术后1年QOLIE-31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结论加强手术切口的观察,关注病人由于丘脑前核电刺激可能带来的精神情感异常,做好防护及安全管理,降低护理风险;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需长期随访,术后宣教及告知是提高病人依从性的重要措施,使病人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回顾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经验,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单纯震颤型,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im,Vop)为靶点;僵直少动型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混合型首先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术中如肢体震颤改善不理想时,再加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1.3%,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第一位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诊断明确,手术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毁损靶点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灵活地选择毁损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例丘脑腹中间核电极植入治疗H olmes震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H olmes震颤病例的临床资料,在立体定向下行丘脑腹中间核电极植入,术后予电刺激,随访观察病人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病人震颤、强直症状减轻,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丘脑腹中间核电刺激术治疗H olmes震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A阿片相关性障碍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戒毒的毁损情况与疗效关系探讨(王学廉,贺世明,衡立君,等)(3):108阿片相关性障碍内侧隔-斜角带核: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外科治疗的新靶点(附34例报告)(王克万,漆松涛,杨开军)(3):112阿片相关性障碍手术戒毒复吸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王学廉,贺世明,李江,等)(8):349鞍区肿瘤锁孔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的术后护理(黄燕萍,周杰,荔志云)(11):522 B鼻窦肿瘤内镜经鼻手术治疗侵犯颅内的巨大鼻窦黏液囊肿(刘海生,毕博学,郑佳平,等)(1):12变形性肌,张力障碍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与结果采用MRI导向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2例书写痉挛(震颤型)患者,例1术后书写时震颤即消失,写字较术前工整;例2术后右上肢震颤明显改善,可正常工作和生活。2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至今均未复发。结论书写痉挛的外科手术疗效明确,MRI导向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可以精确定位神经核团,有效避免术中并发症。文献复习两种外科手术方法(脑深部电刺激术和脑深部神经核团毁损术)的优劣和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例具有双侧症状的中晚期帕金森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术中采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1.5T磁共振扫描及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精准定位植入电极,术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年,神经刺激器工作时,患者运动评分明显改善。肢体异动2例,脑出血1例。无明显的永久并发症和副作用。结论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安全性较高,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C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二侧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月W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长期的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毁损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最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和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PVP对PD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1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26例患者进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经过至少6个月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11例同期进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及26例分期进行双侧苍白球毁腹后部毁损术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DBS手术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评分下降程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侧同期DBS是目前治疗PD相对较好的方法,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改善中轴症状,在治疗中晚期PD患者方面较PVP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