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同期98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通过颈动脉彩超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根据其值将脑梗死组分为3个亚组(正常组、轻度粥样硬化组、重度粥样硬化组),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全自动生化仪器检测HbA1c、hs-CRP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HbA1c、hs-CRP水平[(4.8±0.3)%vs(5.9±0.6)%;(0.78±0.11) mg/Lvs(3.25±0.72) 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粥样硬化组HbA1c水平[(5.1±0.5)%]明显高于正常组[(4.3±0.3)%],重度粥样硬化组HbA1c、hs-CRP水平[(7.1±0.9)%;(1.37±1.5)mg/L]高于正常组、轻度粥样硬化组[(1.11±1.1) mg/L;(1.02±0.3) mg/L].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IMT值与HbA1c、hs-CRP水平及二者乘积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37,P=0.000;r=0.215,P=0.000; r=0.729,P=0.000). 结论 糖耐量异常和炎症的联合作用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和肽素(CP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ACI)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ACI患者80例,同时选取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匹配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ACI患者住院3d和14d以及健康志愿者血清CPP、CRP以及Hb A1c水平变化趋势,分析对比血清CPP、CRP以及Hb A1c水平与ACI患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入院后3d及14d AC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CPP、CRP和Hb A1c水平对比,结果提示ACI重度组CPP、CRP和Hb A1c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度和轻度组,均P<0.01。NIHSS评分与CPP、CRP和Hb A1c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NIHSS评分分别与CPP呈正相关性(r=0.78,P<0.01)、与CRP呈正相关性(r=0.82,P<0.01)、与Hb A1c呈正相关性(r=0.59,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RP、CPP以及Hb A1c均是影响ACI病情的危险因素,且OR值均高于5,(P<0.01)。结论血清CPP、CRP和Hb A1c水平变化趋势能够预测ACI患者病情发展,并且作为早期ACI诊治指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观察梗死灶大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含量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越高,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6个月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73例症状发作24h后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当天和第7天检测血液hs-CRP浓度,随访12个月探讨hs-CRP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当天和第7天hs-CRP浓度与脑梗死后12个月改良的Rankin分级(mRS)评分明显相关,mRS评分与第7天hs-CRP浓度较入院当天hs-CRP浓度关系更密切。结论脑梗死后第7天hs-CRP浓度明显高于发病24h内,提示hs-CRP对临床预后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是急性卒中有用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与对象 选择我院2009-01~2010-01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6~80岁,平均61岁;发病均在48 h 以内,均为经临床及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症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关系.方法 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测定112例CI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结果 急性期CI血清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CI(P均<0.01),恢复期CI血清hs-CRP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可作为急性CI病情发展变化重要指标之一,hs-CRP可能参与急性CI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变对急性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93例脑梗死患者和44名健康人的血清hs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 .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 .252,P<0 .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hsCRP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血清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敏感性炎性标志物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信号.为此,本研究通过动态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血清CRP水平,探讨其与ATCI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08-2011-08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14d一疗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14d后血清hs-CRP测定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具有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作用,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01收治入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00)和有斑块组(n=100),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将有斑块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50)和不稳定斑块组(n=50)。患者均于人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有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hs-CR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ACI患者(ACI组)并以8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NC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浆Hcy、hs-CR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结果 ACI组血浆Hcy、hs-CRP、rt-PA、PAI-1水平比NC组增高,而INR和APTT时间则较N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血浆Hcy水平与hs-CRP、PAI-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hs-CRP、凝血、纤溶功能水平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它是炎性反应的一个生物学标记物.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在机体急性炎症或创伤时,体内炎症反应系统被激活,CRP水平明显升高.前瞻陛[1,2]研究显示,CRP水平升高的个体,其未来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传统测定CRP的方法敏感性低,而高敏CRP(hs-CRP)的检测方法,可检测到0.1~0.2mg/L的浓度水平,对于判定低水平炎症状态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危险及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hs-CRP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变化与起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0LYMPUS AOTU400生化仪、德国德利曼公司试剂测定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1个月时的CRP水平,所有病例均行急诊CT检查及24h后复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统计CRP与病情轻重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CRP升高阳性率为6.67%;观察组为91.9%,急诊CT阳性率为54%。高CRP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高,残疾率、死亡率均高。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1例脑梗死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hs-CRP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大小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hs-CRP水平两两比较,Hcy水平差异均明显(P<0.05),hs-CRP水平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患者Hcy、hs-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262、0.398,P<0.01),且Hcy、hs-CR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r=0.446、0.563,P<0.01)。结论 Hcy和hs-CRP可作为反映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30例、稳定斑块组32例和无斑块组3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四组人员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对照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而不稳定斑块组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的差异,脑梗死患者HbA1c含量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影像学中脑梗死病灶数与HbA1c含量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86例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人院24 h内空腹查FibAlc,发病或病情稳定48 h后查颅脑MRI,脑梗死恢复期行葡萄糖耐量检查.同时对160名健康体检者抽空腹血查HbA1c、行葡萄糖耐量实验.观察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体检者HbA1c水平的差异.脑梗死患者HbA1c含量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以及HbA1c含量与脑梗死病灶个数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水平(6.982%±1.803%)较对照组(5.128%±0.592%)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中HbA1c含量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760,P<0.05);2个脑梗死病灶组HbA1c含量(6.635%±0.427%)与1个病灶组(5.803%±0_3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及3个以上病灶组HbA1c含量(8.571%±0.519%)分别与1个病灶组、2个病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较高水平的HbA1c引起的一系列脑血管病理改变是脑梗死事件发生的重要冈素.HbA1c水平也是早期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控制高血糖、降低HbA1c水平有助于减少脑梗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脑梗死部位、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名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部位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较没有差异。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血清CRP水平越高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与病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 (HDI 5 0 0 0型 )检查 12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 ,用散射浊度计法检测血清CRP。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 (IMT≥ 1 2mm)与非斑块组 (IMT <1 2mm)。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0 1) ,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例数也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P <0 0 1,P <0 0 5 )。两组血白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CRP水平增高例数多于非斑块组 (P <0 0 5 )。结论 血CRP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