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多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280例风湿性心脏病多瓣膜病变患者手术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1.79%,分别为术后左室后壁破裂1例、大咯血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失常1例。术后早期发生出血1例,经再次开胸止血后痊愈。术后晚期死亡1例,其术前为终末期,术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出院274例,心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多瓣膜病变外科治疗,要在术前做好准备;在术中保护好心肌、充分注意气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心肌水肿和全身水肿;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  相似文献   

2.
1993年 11月至 2 0 0 1年 6月 ,我们对 3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病变病人施行三瓣膜联合手术 ,占同期瓣膜手术 5 8% (30 / 5 15例 )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0例中男 5例 ,女 2 5例 ;年龄 2 7~ 6 0岁。其中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 7例 ,二尖瓣直视成形术 1例。心功能III级 8例、IV级 2 2例。心胸比率 0 5 8~ 0 90 ,平均0 73± 0 0 7;均为房颤心律 ;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2 5例。肝肿大 30例、黄疸 16例、肾功能损害 8例、腹水 7例。三尖瓣器质性病变 9例、功能性关闭不全 2 1例。方法和结果 手术在全麻、中度低温…  相似文献   

3.
重症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关闭不全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重症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关闭不全的围术期处理和依据。方法:选择风湿性二尖瓣或(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5例(组1)、瓣膜狭窄17例(组2)和单纯先天性心脏病14例(组3)病人,观测手术前后收缩末期弹性模量(Ees)、前负荷充盈性搏功(PRSW)、心肌超微结构定量分析等指标。结果:Ees组1术后低于术前,;组2术后略低。PRSW组1术后明显低于术前,组2手术前、后差异不明显。组1术前前负荷增加,术后后负荷增加。心肌细胞胞密度(Ve%)、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和线粒体体密度(Vvmit%)组1明显低于组2。左室射血分数(EF)组1术后明显低于术前,组2手术前、后相似。组1死亡1例。结论:瓣膜关闭不全型的风湿性心肌病理损害及心功能下降更为明显,心脏负荷及心肌作功反而增加。应加强容量控制和血管扩张药物使用,以术前减轻负荷、术后减轻后负荷为主,适量使用强心药物。  相似文献   

4.
356例风湿性多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常导致多瓣膜病变,病人病程较长,心肌损害较重,多继发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及全身免疫力低下,增加了外科治疗的困难。1993年11月至2004年3月我们为356例风湿性心脏病多瓣膜病变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心脏病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风湿性心脏病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耿希刚黄庆恒李兆志孙立侯立业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常有22%~30%的患者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1990年10月~1996年5月我们共为45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发生机制、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5~16年出现重度TR病人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衰竭表现,左室射血分数(LVE)0.52±0.05,肺动脉收缩压(37.6±7.8)mm Hg.经右胸前外侧切口或正中切口再次手术行三尖瓣置换(TVR)25例,改良DeVega环缩术4例,带环成形术8例.结果 术后住院死亡4例,其中死于呼吸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各1例.随访2个月~10年,死于右心衰竭3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生存的25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TR与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风湿性三尖瓣病变、初次未作三尖瓣环缩术或方法不确实等有密切关系.左心功能良好、右室收缩功能无严重损害,无严重肺动脉高压是再次手术的指征,并主张尽早行TR纠正术.保留全瓣结构行三尖瓣置换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影响术后长期疗效仍是右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的瓣膜成形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报道49例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的成形术,占同期三尖瓣病变的13.5%。以狭窄为主26例,以关闭不全为主23例;后瓣与隔瓣交界融合9例,前瓣与隔瓣交界融合7例,前后瓣交界融合5例,混合存在5例。合并瓣下结构病变17例,联合其它心脏瓣膜手术:双瓣置换33例,二尖瓣置换15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手术采用闭合后瓣的二叶化手术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交界融合切开加瓣环成形术;瓣下结构粘连分离加腱索乳头肌劈开加瓣环成形术。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余46例术后随访2个月~7年(平均4.2年)。术后半年超声复查右房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三尖瓣轻到中度反流8例,无反流38例(82.61%),心功能转为I级34例、II级10例、III级2例,无晚期死亡。对手术选择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成形中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中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者占22%~35%,目前认为对于其中中度反流以上的应同期行三尖瓣矫治[1]。我们报告我院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对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DeVega成形术。1 临床资料与方法我院从1989年11月~1995年12月共行二尖瓣成形193例,合并三尖瓣反流者84例,同时行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矫治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17~50岁,平均33±8-1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1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2例。术前三尖瓣反流的体征:颈静脉怒张3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风心病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的炎性反应及米力农对其的影响。方法20例心功能Ⅱ-Ⅳ级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米力农组和对照组,米力农组10min内用负荷剂量米力农30μg/kg、继以0.5μg·kg  相似文献   

10.
重症风湿性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寻求更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准确评价心肌保护的手段。方法:选择16例重症风湿性与心脏病手术病人,治疗组采用冷血高钾停跳液顺行灌注加冷晶体液连续逆行灌注的方法进行心肌保护,与19例做对照观察了酸性产物(AP)、收缩末期弹性模量(Ees)和心肌超微结构定量分析等指标。结果:治疗组AP减少(P〈0.05);Ees恢复到术前的88.78%,高于对照组的81.78%,转流后线粒体比表面和线粒体比膜面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89年9月~1993年7月对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病人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替换术6例,双瓣替换术6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38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瓣膜替换术对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失功者,是一种有挽救生命方法,并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前后抗生素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中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11月我科对75例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中伴有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TR)的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现总结早、中期结果和临床诊治经验。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共行风湿性心脏瓣膜手术426例,其中75例(17.6%,75/426)因伴有TR需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22~76岁(42.0±10.2岁)。彩色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提示:中度TR18例,中、重度TR29例,重度TR28例;心功能分级(NYHA)级20例,级38例,级17例;行改良DeVega成形术67例,瓣环植入8例;75例中需行瓣膜融合交界切开28例。1.2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中度或浅低温…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时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瓣膜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期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94 1例病人进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2 4例同期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 ,占瓣膜置换病人的 2 5 5 %。 2 4例病人中女 17例 ,男 7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6岁 ;体重 37~ 5 6kg。其中 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例合并左房血栓、16例病人合并有肝肿大 (肋下 2~ 8cm)和下肢水肿、8例合并有腹水。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为 0 6 6~ 0 91。超声检查示三尖瓣均有严重反流 ,反流面积为 4 2~ 34 0cm2 ,平均 (16 8± 9 3)cm2 。术前心功能III级 9例 ,VI级 15例。 6例病人因药物不能控制心衰而行急诊换瓣手术。结果 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4 2 %。术后 1周、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出院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 2 0~ 36个月 ,平均 2 6 4个月。术后心功能I~II级2 0例 ,III级 4例。术后 3~ 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机械瓣功能障碍及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联合瓣膜病变 ,三尖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 ,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 ,能更好地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改善心功能 ,并有利于术后病人的康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患者术前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风温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免疫功能的变化。针52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作为心瓣膜置换术组,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术前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植物血凝素淋巴细胞转化率、淋巴细胞分化群分子3阳性T细胞(CD3^+)、淋巴细胞分化群分子4阳性T细胞(CD4^+)、淋巴细胞分化群分子8阳性T细胞(CD8^+)、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杀伤率、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M(IgA)、免疫球蛋白E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对风心病瓣膜关闭不全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置换术 (MVR)同期Cox迷宫III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 (Af)的效果。方法  1994年 3月至 1999年 2月间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病人 5 4例。其中男 30例 ,女2 4例 ;年龄 (45 32± 6 37)岁。风湿病史 15年以上 ,房颤病史 2~ 7年。术前心功能III~IV级。均行MVR +Cox迷宫III型手术 ,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者附加三尖瓣成形术 (TVP) 34例 ,清除左房血栓 4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主动脉阻断和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 (75± 2 0 )min和 (12 4± 36 )min。复跳后出血 2例 ,止血治疗均有效。随访 2 4~ 5 0个月 ,术后Af均消失。有 1例为结性心律 ;窦性心律者占98 11% (5 2 / 5 3例 ) ,最大体力活动时均无窦性迟钝现象 ,无需安装起搏器 ,均有心房收缩功能 ;术后 1年心功能Ⅰ级者占 98 11% (5 2 / 5 3例 ) ,II级 1 88% (1/ 5 3例 ) ;无抗凝严重出血 ,亦无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早期死亡 1例 (1 85 % ) ,术后 1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第 3年晚期死亡 1例 (1 88% )。结论 MVR同期行迷宫III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安全有效 ,能消除Af,恢复心房收缩功能 ,可避免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 ,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腺苷 (adenosine,AD)是一种内源性核苷 ,具有广泛的血管扩张效应 ,在维持血管基础张力、调节血管舒缩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对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严重肺动脉高压病人 ,术后早期经中心静脉输注腺苷 ,观察其治疗作用。资料和方法  1 8例风心病严重肺动脉高压、行双瓣置换术病人 ,男 1 2例 ,女 6例 ,年龄 32~ 59岁 ,平均 (48 88± 8 43)岁 ;平均肺动脉压均大于 40mmHg(1mmHg=0 1 33kPa)。术后病人入ICU ,调整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病人无进行性出血及血容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 (CVP) 1 0~ 2 0cmH2 O(0 98~…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 37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下采用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低心排输出量综合征10例,急性呼吸衰竭12例,二次插管6例,顽固性右心衰竭3例,二次手术止血6例,迟发性心包填塞2例,术后早期死亡18例(4.86%)。结论肺动脉高压是换瓣手术的高危因素,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围术期各环节处理,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纠正病变,术后严密监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自噬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间质细胞(VICs)生物学特征改变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肝素诱导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购自上海赛百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而后使用自噬抑制剂LY294002(15 μmol/L)进行干预, 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抑制剂组、诱导组、实验组。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碱性磷酸酶(ALP)、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分析自噬对4组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蛋白印记结果显示对照组的ALP和α-SMA蛋白(0.827±0.123、0.716±0.141)显著低于诱导组(1.384±0.165、1.315±0.2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9, P<0.01、t=3.929, P<0.05);对照组Beclin1和LC3-Ⅱ(0.807±0.182、0.392±0.150)显著低于诱导组(1.271±0.067、1.404±0.0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1,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