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中霞  陈秋颖  金蕾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378-3379
目的:为了了解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探讨适合本地区人群的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方法:按照《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进行各项监测工作。结果:57332名围产儿中,严重、致死性缺陷292名,发生率为5.09‰,出生缺陷649例,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1.32‰。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神经管畸形、肢体畸形、唇腭裂及面部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消化系统畸形,产妇年龄≥35岁时是出生缺陷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需进一步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婚前、孕前及围产期保健工作,加大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力度,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水平,早期发现缺陷儿,及早终止妊娠,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7 838例,缺陷儿311例,发生率为11.17‰;主要出生缺陷为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复合畸形、消化道畸形、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5岁,尤其是产母年龄<20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湖州地区1999-2002年出生缺陷儿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湖州地区1999-2002年出生缺陷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1.14/万,前5位分别为:总唇裂、指趾畸形、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缺陷的发生存在季节性变化,缺陷儿性别及孕母年龄存在显著性差异,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达285.42‰.做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完善与丰富缺陷诊断的手段,促进孕期保健,加强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工作,是早期预防,及早发现,减少围产缺陷儿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22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早期发现缺陷儿、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1~200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776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22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2·72‰,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27‰,女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01‰,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0·56,P>0·05),产母年龄≥35岁是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出生缺陷前5位是多指并指、大腹儿、脑积水、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加强优生优育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做好婚前保健、产前检查和诊断,减少出身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于2002~2006年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结果】2002~2006年监测围产儿25 240例,围产儿死亡率16.79‰;出生缺陷检出率23.65‰,各类出生缺陷顺位前五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多指、外耳其它畸形、尿道下裂;产母≥35岁是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结论】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出生,预防出生缺陷不致残或少致残,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湘潭市13家医院开展多种产前诊断后,围产期出生缺陷儿的转归变化情况。方法对湘潭市13家医院住院分娩及引产的孕20周~出生后7 d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及产前诊断并治疗性终止妊娠,统计描述和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1)在45 564例围产儿中监测到出生缺陷儿59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06‰。(2)产前诊断发现缺陷胎儿347例,检出率58.32%;其中9种严重缺陷胎儿产前检出率84.74%,28周前检出率51.95%。(3)有337例缺陷胎儿治疗性终止妊娠,占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的93.39%,使存活儿中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由13.06‰下降为5.66‰,严重出生缺陷在存活儿中排位后移;结论 (1)产前诊断并终止妊娠使出生缺陷在围生儿死亡中的比例增高,存活婴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顺位改变;(2)产前诊断使严重出生缺陷在分娩前及时终止妊娠,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州地区339例出生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英  黄瑞萍  周红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915-1916,1925
[目的]了解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早期发现缺陷儿、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01~2005年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及孕28周前引产或晚期流产的出生缺陷儿进行筛查。[结果]5年出生缺陷儿339例,发生率13.53‰,其中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12.00‰;前6位出生缺陷依次为:消化系统、先心、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唇腭裂、染色体异常;28周前诊断的出生缺陷主要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缺陷;先心绝大部分在37周后发现;出生缺陷与孕妇年龄及居住地有关。[结论]加强优生优育宣传力度、普及婚检、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000~2004年出生缺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文玉  赵伊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667-2668
目的:反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生缺陷情况。方法: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2000~2004年共有围产儿9 272例,发生出生缺陷5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93‰。各民族发生率分别为汉族10.27‰,回族11.42‰,锡伯族5.21‰,维吾尔族4.24‰,哈萨克族4.58‰。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脑积水、四肢畸形、唇腭裂、小耳(包括无耳)。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镇。结论:汉族、回族的缺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各民族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2χ=10.81,P<0.05),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保健质量,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浙江省景宁县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和评价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景宁县内4家医院依据《景宁县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上报的2009年和2010年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缺陷类型、发生出生缺陷儿母亲孕期情况,并跟踪随访。结果共监测景宁县两年中2 44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26例,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64‰,其中单发缺陷23例,多发缺陷3例,缺陷类型前五位为多指、先天性心脏病、唇裂、腭裂、脑膨出。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率为9.31‰,女性为1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9年监测1 282例,出生缺陷率为7.02‰(9例),2010年监测1 161例,出生缺陷率14.64‰(17例)。结论景宁县出生缺陷呈上升趋势,与围产期产前诊断和出生后早期诊断技术增高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及遗传等;加强孕前保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开展产前筛查工作,和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的宣传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分析郑州市各级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郑州市各级医院正常分娩婴儿及治疗性引产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38376例,死亡1408例,死亡率为10.18‰;出生缺陷儿1315例,出生缺陷率为953.4‰;1408例死亡围产儿中缺陷儿488例,占34.66%;≥35岁孕妇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率1260.6‰;缺陷儿产前诊断率为45.40%,产前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和先天性脑积水,出生后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多指(趾)、外耳畸形和总唇裂。结论: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优生知识宣传,加强产前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是降低出生缺陷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丹 《中国保健》2008,16(11):453-454
目的了解出生缺陷情况、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及产前诊断情况.方法对2002年10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缺陷儿98例进行登记,对引产缺陷儿尸检明确诊断.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7.62‰,最常见的畸形为神经系统畸形,产前诊断检出率为72.45%.结论出生缺陷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对高危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诊断,孕18~24w常规进行系统彩超检查,了解胎儿结构异常,减少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03~2007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琰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68-4869
目的: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早期发现缺陷儿,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3~200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7 767例围产儿中有出生缺陷儿9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46‰,其中男婴5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32‰,女婴3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03‰,性别不明2例。出生缺陷前5位是唇腭裂、多指并指、外耳畸形、先心、马蹄内翻足。结论:应加强优生优育宣传力度,做好婚前保健、产前检查和产前筛查,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早期发现缺陷儿,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 927例围产儿中有出生缺陷儿7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10‰.出生缺陷前5位是唇腭裂、多指并指、外耳畸形、先心、马蹄内翻足.结论:应加强优生优育宣传力度,做好婚前保健、产前检查和产前筛查,以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衡阳市出生缺陷消长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衡阳市围产儿死亡与出生缺陷的关联。【方法】对衡阳市部分医院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7年监测医院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0.3 4‰;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84.17‰,是围产儿死亡率的3 7倍;缺陷儿死亡率是非出生缺陷死亡率的49倍。出生缺陷发生率平均为66.37/104,且出生缺陷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双多胎、孕母年龄、围产儿的出生月份有密切关系。出生缺陷儿按系统分类排在前5位是肢体畸形、唇腭裂、神经管畸形、消化道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的畸形。【结论】出生缺陷不仅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乡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种类及动态变化情况,探索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干预措施,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方法对西乡县22个镇卫生院2008至2012年上报的出生缺陷卡中孕28周到产后7天的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共15753例,出生缺陷儿92例,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为5.84‰,5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4.56‰、6.63‰、6.93‰、5.03‰和5.87‰。男性与女性出生缺陷发生率、农村与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0.060和0.970,均P>0.05)。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唇腭裂、多指、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肛门闭锁。结论出生缺陷的干预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指导,全面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生命质量的目的,是有效减少出生缺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赵娟  谭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7):4234-4235
目的:了解近年来出生缺陷的种类,提出干预措施,为早期发现缺陷儿,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2年~2010年孕28周至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全部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9年共监测围产儿13 184例,其中出生缺陷6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9.3/万;出生缺陷位于前5位的类型是先心、脑积水、唇腭裂、肢体短缩、脊柱裂。结论:新疆兵团农六师出生缺陷发病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近3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早期发现缺陷儿,减少残疾儿的出生等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622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燕萍  叶小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22-4523
目的:了解该院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方法: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生缺陷监测网要求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孕28周至产后7天在该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4年共监测围产儿6226例,发现出生缺陷儿137例,发生率为22.00‰;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巴氏水肿胎、唇裂并腭裂、多指(趾)、脑积水、马蹄内翻足。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30.06‰,城区13.52‰,农村高于城区;出生缺陷发生与环境因素、毒物接触、早孕感冒、服药等有关。结论:积极开展产前诊断和围产期保健,提高监测质量,减少缺陷儿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8.
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2年对5 750例围生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检出出生缺陷7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04‰.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02‰,高于女婴的发生率12.34‰.四肢及趾指畸形的发生率最高(3.83‰),其次为全身积液和水肿(2.61‰),再次为神经系统(2.26‰).缺陷儿母亲妊娠期并发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职业、文化程度和孕早期感冒及用药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应继续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及病因学研究,加强健康教育和普及优生知识,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出生缺陷发生,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1998-2002年对5 750例围生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检出出生缺陷7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04‰。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02‰,高于女婴的发生率12.34‰。四肢及趾指畸形的发生率最高(3.83‰),其次为全身积液和水肿(2.61‰),再次为神经系统(2.26‰)。缺陷儿母亲妊娠期并发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职业、文化程度和孕早期感冒及用药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应继续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及病因学研究,加强健康教育和普及优生知识,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出生缺陷发生,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动态变化,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和龙市医院、保健所1998~2002年住院分娩的围产儿逐一筛查。结果:3 162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儿1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3.80‰;1998、1999、2000、2001、2002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3.01‰、4.96‰、4.76‰、3.22‰、3.12‰,无显著性差异。监测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3.28‰,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583.33‰,前3位出生缺陷是脑积水、无脑儿、直肠及肛门闭锁;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城乡、季节、性别无相关性;产母年龄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产前和产后确诊率分别为58.33%和41.67%。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采取以下措施: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开展产前诊断和遣传优生咨询,强化育龄妇女的医疗保健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