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违规情境中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性及体罚态度在代际传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以332名小学儿童父母为被试,以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问卷测量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以体罚态度问卷(ATPP)测量父母对待体罚的态度,以假设故事情境测量父母实施的体罚行为。结果:①父母最可能体罚谨慎违规儿童,最不可能体罚社会习俗违规儿童,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的父母越可能体罚社会习俗违规儿童;②年长父母比年轻父母更认可体罚这一管教方式;③父母体罚存在代际传递性,且父母体罚态度在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与父母对谨慎违规和道德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与父母对社会习俗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时受父母体罚经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山东省某高校抽取623名大学生,以大学生儿时受父母体罚经历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进行测查。结果:①97.9%的大学生在儿时曾遭受过父母体罚,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可能遭受父母严厉体罚;②儿时遭受父母轻度体罚与严厉体罚的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而儿时遭受过父母严厉体罚的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儿时仅遭受过轻度体罚的女大学生。结论:儿时遭受父母严厉体罚的经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长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我国小学儿童遭受父母体罚的基本特点。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测查938名小学儿童的父母。结果:63.2%的小学儿童父母在近半年内对孩子实施过体罚,实施体罚的平均次数约为8次;我国父母使用最普遍的体罚方式依次是用手打孩子的屁股,打孩子的手、胳膊或腿,打孩子的脸、头或揪孩子的耳朵,体罚孩子最多的身体部位依次为屁股,手和胳膊;父母对男孩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严厉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均高于女孩;父母对一、二、三年级儿童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显著高于对四、五、六年级儿童的体罚;低中社经地位家庭中的父母对儿童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严厉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高于高社经地位家庭的父母。结论:在我国,父母体罚的普遍性和频繁性均较高,且其发生情况与儿童的性别,年龄和家庭的社经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父母对体罚的态度与其体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对体罚的态度与其体罚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山东省潍坊、枣庄等四个城市选取396名父母.以体罚态度问卷(ATPP)的中文修订版测量父母对待体罚的态度,以假设故事情境测量父母的体罚行为.结果:①父亲比母亲更赞同和认可体罚这一管教方式;父亲对三类违规(谨慎、道德和社会习俗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显著多于母亲.②父母对谨慎违规儿童的体罚最多,对道德违规儿童的体罚次之,对社会习俗违规儿童的体罚最少.③父母对体罚的态度与他们对故事中三类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对体罚的态度与其对不同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定义、理论框架、研究不足等层面论述了家庭体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比较了体罚与虐待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家庭体罚的定义。心理学者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简单展现了家庭体罚的作用机制,从3个心理学模型解释了体罚的产生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学生遭受体罚的现状,探讨体罚现象存在的原因,为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体罚现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208名小学生进行口头调查。结果89%的小学生遭受过老师的的体罚;体罚的方式主要有罚站和被打;被罚的原因主要是不完成作业和违反纪律;体罚效果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结论小学教育中的体罚现象应尽快消除。  相似文献   

7.
吕静 《医学信息》2019,(15):126-128
目的 体罚已经成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常见的干预方法,这是一种不良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体罚对特殊儿童各方面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8年6~10月在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150名特殊儿童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以中文修订版体罚态度问卷(ATPP)调查儿童父母对待体罚的态度,以自制调查问卷调查父母对体罚行为的认知及体罚行为实施情况。结果 ①本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3份,有效问卷123份,回收率95.33%,有效率82.00%;②有效问卷中父亲作答52份,母亲作答71份,其中父亲体罚态度得分(66.97±16.08)分,母亲体罚态度得分为(54.76±20.95)分;③20.32%的家长了解体罚,64.22%的家长都用过体罚,57.72%的家长认为体罚有用,34.95%的家长认为孩子会模仿体罚行为,26.82%的家长认为体罚会上瘾,29.26%的家长认为体罚会影响亲子关系,84.55%的家长在体罚时夹杂个人情绪。结论 绝大多数父母赞同体罚行为,体罚会使实施体罚者上瘾,同时会影响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应该呼吁家长慎用或禁用体罚,不断探索新的解决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童年期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经历.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河北省一所大学和一所中专的528名在校学生就有关儿童期虐待经历进行回顾性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36.2%的学生报告16岁前曾受到至少1次下列8项中的1项来自父母的体罚及情感虐待:严重徒手打(21.4%)、用物品打(16.1%)、锁在一个很小的地方/捆住/拴住(2.8%)、窒息/烧/用利器刺伤(0.4%)、在其他人面前羞辱(4.2%)、强迫交出属于自己的财物(0.9%)、说希望其不存在(7.2%)和威胁要将其赶出家门(7.2%).与没有童年期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相比,儿童期有2项或2项以上父母体罚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SCL-90量表总均分偏高(0.75±0.53)vs.(1.02±0.48),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均分偏高[如差别最大的敌对,分别为(0.77±0.68)vs.(1.25±0.80)];在过去1年里出现自杀意念(分别为5.1%和20.8%)、饮酒醉过(分别为22.5%和42.1%)的比例偏高.结论:儿童期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的现象较普遍.儿童期反复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专学生童年期非接触性体罚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中专学生童年期非身体接触性体罚的发生情况,探讨童年期非身体接触体罚经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某中专2年级484名学生就儿童期非身体接触体罚经历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总的看来,59.9%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体罚。儿童期体罚的前三个主要来源依次是教师(53.1%)、母亲(16.7%)和父亲(14.5%)。儿童期经历l0次及以上体罚的学生,SCL-90量表中的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分明显高于没有儿童期体罚经历的学生。结论:本研究提示,在我国儿童期体罚问题常见,儿童期的体罚经历与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相关。应重视学校家庭儿童体罚的于预研究,制止对儿童不正当的体罚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PH基因A218C、MAOA基因T1460C多态性与父母体罚在双相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的交互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5年3月至2021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BD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MOAS将其分为冲动攻击行为组和无冲动攻击行为组,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检测基因多态性;多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并通过相加交互模型分析TPH A218C位点等位基因C、MAOA T1460C位点等位基因C和父母体罚对BD患儿冲动攻击行为的交互作用。结果 TPH基因A218C位点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在发生冲动攻击行为的BD患者中占比显著高于无冲动攻击行为患者(P<0.05);MAOA基因T1460C位点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在发生冲动攻击行为的BD患者中占比显著高于无冲动攻击行为患者(P<0.05)。TPH基因A218C(CC/AC)和MAOA基因T1460C(CC/TC)及父母体罚均是BD发生冲动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TPH基因A218C位点C等位基因、MAOA基因T1460C位点C等位基因及父母体罚在BD患者发生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编制父母惩罚方式问卷。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访谈,先后共102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测量,158名学生一个月后进行了重测。结果: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适合提取四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与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信度检验发现,父母亲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均为0.91,分半信度分别为0.88和0.89,重测信度分别为0.81和0.83;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较高。结论:父母惩罚方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测量学标准。  相似文献   

12.
Social scientists continue to debate the impact of spanking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CP) on negative child outcomes including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Previous meta-analytic reviews have mixed long- and short-term studies and relied on bivariate r, which may inflate effect sizes. The current meta-analysis focused on longitudinal studies, and compared effects using bivariate r and better controlled partial r coefficients controlling for time-1 outcome variable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findings, results based on bivariate r found small but non-trivial long-term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nking/CP use and negative outcomes. Spanking and CP correlated .14 and .18 respectively with externalizing problems, .12 and .21 with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 .09 and − .18 with cognitive performance. However, when better controlled partial r coefficients (pr) were examined,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trivial (at or below pr = .10) for externalizing (.07 for spanking, .08 for CP)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s (.10 for spanking, insufficient studies for CP) and near the threshold of trivial for cognitive performance (− .11 for CP, insufficient studies for spank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pact of spanking and CP on the negative outcomes evaluated here (externalizing, internalizing behaviors and low cognitive performance) are minimal. It is advised that psychologists take a more nuanced approach in discussing the effects of spanking/CP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consistent with the size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adverse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