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80例脑梗塞急性期(7天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进行动态观察,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发现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及第3天白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P〈0.01)。第7天,脑梗塞面积大、病情重者仍显著升高(P〈0.01),病情较轻者已基本回复正常(P〉0.05)。再次证实白细胞计娄笥脑梗塞面积呈正相关(r=0.43,P〈0.01)。提示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数动态观察有利于了解病情程度及其变化 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评价其在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74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第21天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近期预后差定义为mRS≥4。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S≥4患者36例(48.6%)。mRS≥4组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RS〈4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是近期预后差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445,95%CI:1.189~1.755,P〈0.01)。白细胞计数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698~0.908,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预测脑出血近期预后差最佳阳性分界值为10.0×109/L。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0.0×109/L预示近期预后较差。白细胞计数作为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价值中等。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及其与动态硬化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48小时以内CD62P的改变,其中109例脑梗塞患者于恢复期进行复查。结果:(1)脑梗塞急性期CD62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初发脑梗塞组恢复组CD62P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而复发脑梗塞组恢复期CD62P较急性期无明显下降(P>0.05);(3)脑梗塞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恢复期CD62P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高(P<0.05);(4)脑出血伴脑梗塞者CD62P明显升高。结论:活化血小板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对血小板活化发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数值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及显著升高组。比较各组之间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结果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P〈0.05,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两者的改变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脑梗塞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123例脑梗塞病人据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划分为:(1)高白细胞组52例;(2)正常白细胞组71例。并对病人入院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判断其疗效和预后。结果提示:高白细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正常白细胞组(P<0.05).而高白细胞组的死亡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白细胞组(P<0.05)。因此有理由认为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早期估计脑梗塞病人近期预后的重要参数和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动态变化,研究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选取2012-2013年在本院住院期间格拉斯评分(GCS)小于等于8分的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入选20名轻型颅脑外伤患者(GCS≥13)作为对照组.于入院第1、3、7天采集清晨空腹静脉采血,由检验科进行急性炎症因子的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浓度变化.结果 伤后第3天Hs-CRP、TNF-α 3天达到高峰,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二者与GCS呈负相关,GCS评分分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明显(P<0.01);IL-10在颅脑损伤急性期24h达到高峰,第3天逐渐下降,第7天下降最为明显,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中Hs-CRP、TNF-α及IL-10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内皮素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临床确诊的69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塞38例)的急性或与恢复期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其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在急性期内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增高更明显。提示血浆内皮素的升高与病情轻重以及病灶大小、病变部位密切相关,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NO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Q例脑梗塞患者不同时期血清NO含量,5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塞组急性期血清NO水平较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脑梗塞组恢复期血清NO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P>0.05);重度梗塞组No含量高于中度及轻度梗塞组(P<0.05),中度梗塞组NO含量高于轻度梗塞组(P<0.05),恢复期三者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O在脑梗塞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血清NO含量有助于脑梗塞早期诊断、观察病情演变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周玲  沈阳 《实用全科医学》2009,7(4):378-37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脑出血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采指尖血做白细胞计数,观察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危重度和死亡患者的白细胞增高率。结果白细胞增高组病死率高于白细胞正常组,脑叶出血白细胞增高率低于其他部位出血(P〈0.05),基底节大面积脑出血白细胞增高率高于其他部位(P〈0.05),50ml以上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增高提示病情重、死亡率高,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在AECOPD病情监测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ECOPD住院患者59例,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CRP、PA、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水平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AECOPD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PA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后CRP水平明显降低,PA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前、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PA在AECOPD患者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后均可发生明显变化,敏感性优于白细胞计数及血沉,可作为AECOPD患者病情变化及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江玲 《吉林医学》2010,(33):5954-595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与白细胞数、血糖值的关系。方法:将376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据入院时按白细胞计数的不同、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尿病病史等分组,并对其入院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判断其疗效和预后。结果: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于正常血糖组(均为P〈0.01);高白细胞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非高白细胞组(P〈0.01)。同时发现高白细胞组的病死率也明显高于非高白细胞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白细胞数、血糖值可作为估计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杜菊梅  张润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79-278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血流变学及外周血白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健康人进行血流变学参数及外周白血细胞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除红细胞变形指数外的血流变学指标、外周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流变学及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计数 (WBC)之间的关系 ,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 (斑块组 )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非斑块组 ) ,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 3级 (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与血WBC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P <0 .0 1 ) ,且血WBC异常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结论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且血WBC异常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血WBC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和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48、168、480h共3次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值)AVP、ET、NO水平。结果:脑梗塞后48和168h的AVP、ET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后与正常值接近,P>0.05。NO在脑梗塞后48和168h,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接近正常值,P>0.05。脑梗塞大梗塞灶组AVP、ET显著高于小梗塞灶组,P<0.01;而NO大梗塞灶组显著低于小梗塞灶组,P<0.01。结论:AVP、ET、NO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时间和梗塞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塞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脑梗死(急性)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与白细胞计数及血沉的关系.方法 对121例脑梗死(急性)患者应用CI(岛津)-7000全自动生化仪用比浊法血清CRP,用魏氏法检测血沉降率,用KX-21血球计数仪检测白细胞计数.根据检测结果分异常组和正常组.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CRP异常组白细胞计数,血沉升高梗死病灶大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血清CRP水平异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炎症反应的存在对临床病理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 -反应蛋白 (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1 1 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 (2 9例 )和脑梗死组 (82例 ) ,入院 48h内进行CRP浓度和白细胞数测定。CRP浓度测定采用透射比浊法。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 ,CRP浓度及白细胞数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 ;二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血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升高对急性脑卒中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初步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海拔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血白细胞(WBC)数,并与对应海拔对照组比较,探讨上述炎症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损害关系,及其对不同海拔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响。方法选取世居西宁地区、海南州地区、宁夏地区住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40例作病例组;同期选取上述地区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各40例为对应地区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凝固法测定FIB,同时测定血WBC数。并对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1)三个不同海拔地区病例组上述炎症因子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个不同海拔地区病例组上述炎症因子之间比较,海南州地区hs-CRP、FIB高于西宁地区和宁夏地区,西宁地区高于宁夏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WBC三地区间无差异;3)相关性分析显示:西宁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s-CRP、FIB和血WBC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结论血浆hs-CRP、FIB和血WBC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影响,与高海拔地区患者脑损害密切相关;随着海拔增高和缺氧加重,患者血浆hs-CRP、FIB升高,导致脑损害加重可能,对其进行检测和干预可能对高原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起特别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93年~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1056例患者按照白细胞计数>10×109/L和≤10×109/L分为2组,对2组临床特点、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白细胞升高组平均年龄(61.3±12.7)岁较对照组〔(64.3±11.3)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MB(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分别为(2137.6±1543.4)IU/L和(1410.1±1183.9)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源性休克(分别为6.0%和2.3%,P<0.01)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1.5%和29.4%,P<0.001)的发生率更高;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和7.6%,P<0.01)。Logistic回归显示WBC计数增高与住院死亡率相关。结论白细胞计数是预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