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钝针与锐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锐针动静脉瘘穿刺,观察组给予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及渗血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率,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钝针和锐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拟我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48例患者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4例甲组采用常规锐针穿刺,共穿刺3200次;乙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穿刺3040次,采集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渗血率及患者疼痛程度分级数据资料并予以分析。结果:甲乙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9.1%VS98.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血率4.1%VS0.06%(P0.05)及疼痛评分3.4±1.2VS1.0±0.7(P0.05)乙均明显优于甲组。结论:钝针扣眼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并降低患者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4.
王雯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722-472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新成熟内瘘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在多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每组患者连续6次内瘘动脉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其中1,3,5次进行护理干预作为干预组,第2,4,6次实施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作为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结果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新成熟内瘘穿刺时在多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可减轻穿刺疼痛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4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分别施行改良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和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77%(8 395/8 414),渗血发生率为(165/8 414)1.96%,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5/8 414)2.6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 543/8 414)89.65%,渗血发生率为11.98%(1 008/8 414),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0.82%(910/8 4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临床效果优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难穿刺内瘘中钝针扣眼穿刺方法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我院20例难穿刺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10例。对照组采取锐针绳梯穿刺法,观察组采取钝针扣眼穿刺法。通过比对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穿刺点感染率、疼痛评分及内瘘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条件差的情况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能有效地保护其血管,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患者难穿刺内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难穿刺内瘘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6月后11例患者实施钝针扣眼穿刺,设为观察组,将其与6月前实施普通穿刺时的情况进行比较,对照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按压时间、穿刺后的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条件差的情况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能对其血管进行有效保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安全、实用、有效,是较为理想的穿刺方式。本文总结了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钝针扣眼穿刺法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穿刺前对内瘘的评估与去痂,穿刺时的定人、定点,血液透析过程中针眼渗血情况的观察和处理,血液透析后内瘘的自我保护与宣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疑难AV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探讨B超在血液透析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以56例应用B超引导辅助内瘘穿刺,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内瘘穿刺法。结果实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0%,无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总穿刺成功率95%;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50%,总穿刺成功率61%。实验组在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疑难内瘘穿刺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内瘘穿刺并发症,保障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在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19例,按入组先后进行编号,根据编号奇偶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穿刺,观察组采用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进行穿刺,两组穿刺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穿刺损伤发生情况、穿刺疼痛情况、拔针后止血时间及随访期间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随访3个月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前评估时间、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期间穿刺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动脉端和静脉端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穿刺相比,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用于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血管穿刺前评估时间及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由8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自愿组成一个"圈",通过圈组成员多次讨论,最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将2014年3月~5月在本科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前,2014年6月~8月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后,对活动前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低于品管圈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渗血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了血液透析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霉素软膏联合钝针扣眼穿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联合红霉素软膏外涂,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及皮肤瘙痒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及皮肤瘙痒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霉素软膏应用在钝针扣眼穿刺中,能降低去痂时的疼痛,减少穿刺点的渗血,减轻皮肤的瘙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八邪操联合经络按摩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促成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接受动静脉内瘘成型术的80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治于奇偶数病室的病例各为40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按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护理常规施护,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八邪操与经络按摩,对两组术后4周、8周、内瘘首次穿刺血流量,内瘘穿刺时间及成功率,由专业的医生对并发症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包括切口渗血与肢体肿胀、血管栓塞与吻合口狭窄,对两组动静脉内瘘成型术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度测评。结果试验组在首次穿刺、术后4周、8周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首次穿刺时间和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切口渗血、肢体肿胀、血管栓塞与吻合口狭窄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八邪操联合经络按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护理,可以显著提升内瘘使用时的血流量,降低术后疼痛感受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内瘘成熟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16.
石梅  廖周谊  李亚娟 《西部医学》2012,24(7):1406-140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0年1月-2011年6月首次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5例患者进行穿刺前双人评估,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正确压迫穿刺部位并实施健康指导,观察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出血、血肿的情况。结果本组55例首次使用内瘘的透析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血流量充足且无出血、血肿情况发生。结论首次成功穿刺动静脉内瘘,加强护理并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透析充分性和生存质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穿刺方法的改良及效果。方法:以笔者参与治疗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展开分析,按照穿刺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行改良内瘘动脉穿刺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行传统内瘘动脉穿刺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穿刺成功率,并记录两组患者针眼渗血、穿刺耗费时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计穿刺成功5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50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针眼渗血率、穿刺花费时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可行改良后的内瘘动脉穿刺方法,不仅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且针眼渗血的情况较少,花费的时间较少,对患者的影响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徐楠  刘晓丽  王湛  刘路露  王强  唐棠  钱晋  任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107-110,114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8月~2014年1月进行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120例符合研究入组标准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品管圈护理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10)岁,采用品管圈护理方法;对照组(传统护理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10)岁,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开展期为6个月。探讨实施对策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影响。结果运用品管圈后传统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23.3‰,品管圈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12.4‰,两组渗血发生率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单慧斌 《吉林医学》2014,(3):617-617
目的: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及穿刺后护理。方法:观察动静脉内瘘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36例。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透析患者36例,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到85%,透析血流量为180~250 ml/min,达到血流量要求,血透效果好。结论:穿刺技术的正确性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系统性是延长患者透析的关键,也是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有效止血方法.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对照组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结果:观察组压迫止血明显优于对照组压迫止血方法.主要表现在透析中血流量不受影响、皮下瘀斑、肿胀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血液透析内痿穿刺点渗血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效果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