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针刺麻醉机制的研究看当前经络实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经络的实质及经络研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和针刺麻醉机制研究比较,认为循经感传的研究无法提示经络的实质,经络显示研究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还不具备进行经络显示研究的条件,经络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刺穴位是志祥作用于内脏器官以及作用途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对经络的实质及经络研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和针刺麻醉机制研究比较,认为循经感传的研究无法揭示经络的实质,经络显示研究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还不具备进行经络显示研究的条件,经络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刺穴位是怎样作用于内脏器官以及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往工作表明,循经感传现象与多种因素都有关,如时间、温度、刺激方法、刺激强度等等,但从中医角度来观察循经感传与辨证分型的关系却一直未见报道。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以便为进一步探讨感传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些新的线索。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一般材料 1.1 辨证标准及受试者来源,根据《中医诊断学》的标准,在门诊病人及小范围的调查人  相似文献   

4.
经络的有无及其实质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最为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扁鹊心书〉),再加上西药三大法宝(抗生素、激素、维生素)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及其造成的一些医源性疾病的增加,使人们发出了重新回到大自然中去的呼声.中国传统针灸学恰恰具有“能够治疗西医难以治疗的许多疾病.”(WHO官员中岛宏语)于是人们对针灸疗法的核心经络学说的研究日益重  相似文献   

5.
6.
7.
灸法与经络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有关早期医学文献和现代研究整理分析,对比中国与其他古代传统文化与医学尤其是古希腊医学之间的异同,认为古代中国人是通过在四肢手足部施灸发现并认识经络的。这一重大发现同时受到中国特有的“气”的理论及实践和占卜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循经感传”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从而促导人们去探究经络的客观实体形态,即人们所说的“经络实质”。  相似文献   

9.
建国50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历史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它的理论体系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是相符的。对经络实质的阐明不仅能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而且还会引起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本文粗略地把建国50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历史分成3个时间段,然后分析每个时间段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取得的主要成就。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间段从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起,到文革期间经络曾一度被视为糟粕止。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经络的形态学研究和皮肤电…  相似文献   

10.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它的理论体系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1.
循经感传与针灸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应用传统的针刺手法和现代针具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刺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体,国内外对循经感传的报道和循经感传与临床研究,论述了循经感传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通过30例循经感传者右侧前臂段,循经皮肤温度360次对照观测,发现观测部位皮肤温度有伴随感传出现而变化的循经性.提示,循经感传在外周似有实质性生理功能活动的存在,影响局部皮肤微循环状态.联系我们既往的研究,认为循经感传的形成是“中枢”和“外周”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经络感传现象的普查和研究业已证明:经络敏感人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在人群中不仅存在着显性循经感传,而且还存在着一种隐性循经感传现象。那么不同类型或级别的经络感传在人群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呢?因此,作者以心包经为观察经进行了循经感传调查。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因素。选择97例近视患者。以四肢远部取穴为主,采用针刺激发循控感传。结果发现感传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试者低年龄段的感传效果优于高年龄段,单纯“麻”的针感比“酸、麻、胀、痛”的复合针感的感传效果佳;远部加局部取穴的感传显著程度优于单纯远部取穴。说明青少年循控感传显著程度与针刺激发次数、年龄、针感性质、远近配穴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证实耳穴感传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疗效的关系,对2180例黑种人耳穴治疗者进行全面检测与治疗。观察结果证明,黑种人患者的耳穴感传出现率较高,占12.20%,耳体穴交接现象(I级感传)达5.00%,与性别,年龄及疗效间有密切的关系。对弄清耳穴治病原理,提高耳针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甲皱微循环指标,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循经感传到达经络所属指端后,甲皱微循环管袢数增多、长度及袢顶宽度增加、微血流速度加快,与循经感传出现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小于0.05,0.05,0.01,0.001,提示,循经感传的形成,在外周必有其固定的生理过程.本研究为建立循经感传现象客观显示新方法及揭示经络实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是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临床事实,推断循经感传过程中能量传输载体可能是人体内广泛分布的胶原蛋白分子。应用量子生物学方法,建立胶原分子的孤子激发模型,获知分子链上有波速为0~15.5m/S的孤立波,以对称孤立波和非对称孤立波两种运动形式行进。把胶原分子激发能的孤立波运动及其对神经感受器的作用对应于循经感传,系统地解释了循经感传的发生机理,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区别、感传的可阻滞性以及其他的循经感传现象。这种解释符合循经感传已知的临床事实和实验结果,也符合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辩认人的真皮内环层小体被囊中胶原分子类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获得计算机人体三维形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后,进行循经感传现象动态演示的方法,实现对经络线及穴位透明叠加显示,解决了在模型演示中透明流动真实感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从整体综合的角度研究经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