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影像学特征结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估重症监护室(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86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所有患者MEWS评分、影像学资料和预后情况,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中MEWS评分和分析其影像图像表现。结果整理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显示,86例患者至出院时存活72例,存活率为83.72%,死亡14例,死亡率为16.28%;死亡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MEWS评分较存活者显著高,而GCS评分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5);MSCT检查+ MEW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6%和92.4%,均显著高于MSCT检查和MEWS评分单一评估灵敏度和特异度(P0.05)。在MSCT检查中,其中14例死亡患者中,仅2例基底池正常,有8例出现基底池受压,4例出现基底池消失,颅内压明显升高,而中线结构仅有1例显示正常,7例出现轻度移位,6例出现重度移位。结论 MSCT检查结合MEW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MSCT检查对颅脑损伤患者病变部位、形态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等均可清晰显示,结合MEWS评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更有利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张岩 《吉林医学》2012,33(9):18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在首次发病12 h内行头颅CT检查,计算脑室与脑干血肿量,同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经过CT测量观察,脑室出血量<15 ml有40例,≥15 ml有80例,脑室出血量≥15ml的患者死亡率(50.0%)明显高于脑室出血量<15 ml(12.5%)的患者(P<0.05)。脑干出血量<5 ml有60例,≥5 ml有60例,脑干出血量≥5 ml的患者死亡率(65.0%)明显高于脑干出血量<5 ml(10.0%)的患者(P<0.05)。结论:CT检查方便、迅速,是检测高血压脑出血及评估其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辉 《当代医学》2012,18(24):96-97
目的 分析头颅CT检查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结果,以及在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头颅CT资料及预后情况,分析不同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死亡21例(22.6%)、存活72例(77.4%);不同出血部位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出血的病死率最高,9例脑干出血中有8例死亡(病死率88.9%);出血量≤30mL的病死率为6.7,出血量≥80mL病死率66.7%,出血量不同的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线位移=0的患者病死率为5.0%,中线位移>10mm者病死率高达85.7%,中线移位宽度不同的患者病死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有助于疾病确诊及预后评估,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即时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 2次以上颅脑CT检查能确诊的纵裂池出血 60例 ,并以我科颅脑CT检查正常者 1 5 0例做对照。结果 :纵裂池出血表现为 :纵裂池线影增宽 ,密度增高 ;前纵裂池线影增长 ;侧脑室上方 1cm层面纵裂池内高密度线影前后连贯 ;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征 ;天幕切迹增宽。结论 :上述结果是诊断纵裂池出血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5.
探讨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中发生再次出现颅内压增高现象。方法:11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或伤后行生命特征监测.血电解质检查及硬嗅外颅内压监测和动态CT检查。结果:本组患者发生第二次颅内压增高的时间在伤后4~12天,平均为7.6天.颅内压值在4-12Kpa.血清钠值为123~132mmol/L.平均为127mmol/L,头颅CT见严重脑水肿表现。本组预后情况为,良好3例(27%),中残1例(9.1%),重残4(36.4%),植物生存1例(9.1%),死亡2例(18.4%)。结论:在重度颅脑揖伤治疗中,对有低钠血症者,应及时纠正低钠情况,并进行长时间ICP监测及动志CT检查,指导临床治疗,防治第二次颅内压增高的发生.使病人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 CT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 通过CT检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69例,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移位与临床预后情况. 结果 研究结果 提示幕上脑出血较幕下脑出血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脑出血量是死亡因素之一,脑出血量越多,死亡率越高.结论 CT的影像表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对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根据ICP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ICP监测在术后诊治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ICP重度增高7例(死亡5例),中度增高21例(死亡3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其中2例ICP持续增高,经CT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甘露醇平均使用时间为7天,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8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且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靶点微创清除术(以下简称多靶点微创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近期及远期)、预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 对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例,采用双靶点或三靶点以上进行穿刺清除术.术后第2天及拔针前、拔针后第7天各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血肿清除情况.随访6个月以上,对患者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死亡统计分析,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24例(70.1%)通过多靶点微创术后第2天血肿清除率达70%,拔针前血肿清除率达95%,2周存活率达27例(79.42%),死亡7例(20.6%),存活率25例(73.5%),死亡9例(26.5%),死亡原因早期为脑水肿,后期为并发症.结论 微创多靶点清除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有较好的疗效,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即时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2次以上颅脑CT检查能确认的纵裂池出血63例。另按顺序取自我科颅脑CT检查正常者150例做对比资料。按zimmerman等提法,将大脑镰及纵裂池以胼胝体为界分为上、前、后三部分作分析。结果纵裂池出血表现为: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征;天幕切迹增宽。结论上述结果是诊断纵裂池出血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单纯纵裂池出血首次CT诊断,提高确诊率.方法:回顾性选择颅脑外伤有大脑纵裂池出血的CT资料46例;另取正常健康体检颅脑CT 300例资料作对比.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按Zimmerman等提法,将大脑镰及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分析.结果:纵裂池出血呈一稍粗之高密度线影、正常之低密度纵裂池影消失.结论:上述结果结合外伤史被认为是外伤性纵裂池出血具有诊断意义之CT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CT征象及对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68例,并根据患者创伤后3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评分为4-5分)126例和预后不良组(评分为1-3分)4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检查,对所有患者CT征象(三脑室形态、侧脑室受压、中线位移及环池变化)进行统计,并分析CT征象与预后之间关系。结果共16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三脑室宽径6-10mm患者最多为74例(44.05%),侧脑室受压比例0.2患者最多为89例(52.98%),中线位移6-10mm患者最多为72例(42.86%),环池宽度2-3mm患者最多为81例(48.21%)。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单因素有:三脑室宽径、侧脑室受压比例、中线位移、环池宽度(P0.05);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不良的多因素有:三脑室宽径在6-10mm、中线位移10mm、环池宽度0-1mm(P0.05)。结论CT征象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程度有一定提示作用,且三脑室宽径、侧脑室受压比例、环池宽度可在一定程度预测患者预后,可为患者临床治疗及后期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286例脑出血CT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患者脑出血的特征,为脑出血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CT确诊颅内出血的患者共286例,回顾性分析其CT及临床资料.结果 在286例脑出血患者中,基底节出血占78.7%,脑叶出血占9.8%,小脑出血占5.6%,脑干出血占4.5%,脑室出血占1.4%,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患者罹患脑出血的几率增高.结论 CT是诊断脑出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纵裂池创伤性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创伤性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短规CT复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均消失。结果:24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长度增加,8例伴有胼胝体沟征;纵裂池呈局限性羽毛状高密度影,邻近脑沟消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增粗,边缘毛糙;复查显示上述征象均消失。结论:局限在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有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关系密切,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1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动态监护,探讨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护法,对21例开颅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结果术后颅内压正常4例;轻度增高5例;中度增高6例;重度增高6例;死亡5例中,重度增高占4例.结论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其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临床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颅脑外伤患者72例,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CT扫描,详细分析其CT表现与GCS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72例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5分16例,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闭塞或隐约可见13例,其中11例死亡,死亡率68.75%;6~8分14例,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显著变小但可分辨9例,其中4例死亡,死亡率28.57%;9~12分25例,13~15分17例,他们的预后均较好。12例中线移位15mm,其中7例死亡,死亡率58.33%;10 mm中线移位≤15 mm者10例,3例死亡,死亡率30%;12例中线移位5~10mm,3例死亡,死亡率25%。经治疗后,恢复良好者41例,轻残3例,重残6例,死亡22例。结论结合临床和CT表现,可较为准确评估病情、预测预后,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根据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头颅CT检查的资料,分析出血量、出血部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基底节区出血47例,占54.7%,丘脑出血17.4%(15/86),脑叶出血12.8%,小脑出血9.3%;脑干出血5.81%.26例出血伴破入脑室,占30.2%.出血量≤20ml为59例,21~40ml,14例,41~60ml,7例,61~80ml,3例,81~100ml,2例,101ml以上,为1例.脑出血的死亡率和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系.结论:CT是诊断脑出血的便捷和可靠的方法,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颅脑外伤CT环池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附7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急性颅脑外伤CT环池动态改变对临床预后影响的认识.方法对CT有环池改变的74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环池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T环池明显狭窄、闭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态改变恶化者死亡率为55.6%,较改变好转者死亡率5 3%明显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颅脑外伤后CT环池改变对临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颅脑外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患者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其预后。结果: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挫裂伤12例。预后差的患者中,基底池受压及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可以清晰的显示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可以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前后CT环池影像学改变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8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扫描,根据环池改变程度分型分为A组(14例)、B组(25例)、C组(31例)、D组(10例),分别为Ⅰ、Ⅱ、Ⅲ、Ⅳ型。比较环池的受压程度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 A、B、C、D组死亡率依次升高,分别为0.00%、23.81%、53.85%、86.67%,四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环池无明显受压情况,无闭塞患者中,14例预后良好,3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无植物生存与死亡患者。21环池变窄、轻度受压,环池宽度为1-2mm患者中,12例预后良好,2例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各1例,死亡5例。26例环池中度受压,宽度1mm患者中,7例预后良好,1例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各2例,14例死亡。15例环池重度受压,完全闭塞患者中,预后良好、植物生存各1例,13例死亡。结论颅脑损伤患者环池的受压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手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环池受压程度,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20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田本祥等方法进行CT分型,并作预后评估.结果200例TSAH中以纵裂池积血最多见(128例),其次为侧裂池及天幕区积血.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出血的以脑实质居多(93例),其次为硬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分型为单纯局限型 TSAH(Ⅰ型)20例,完全康复;单纯弥漫型TSAH(Ⅱ型)28例、轻度混合型TSAH(Ⅲ型)80例,基本康复;中度混合型TSAH(Ⅳ型)53例,2例死亡,致残4例,约半数病例遗留神经系统症状;重度混合型(V型)19例,8例死亡,5例致残,生活质量下降,均遗留神经精神症状.结论 CT检查可明确显示TSAH局限或弥漫性颅脑挫裂伤、各脑池、脑裂出血部位、大小、范围及程度、颅内血肿情况,可作为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