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一例成年人出现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病理发现系慢性局灶性脑炎。男性,29岁,右利。因发作性左面肌伴左臂肌阵挛而入院。体检:CSF、EEG及CT均正常,给予卡马西平,发作能控制。6个月后出现失神发作,EEG示右额颞区持续性棘慢波,虽增加卡马西平用量并加用巴比妥类药物仍不能控制发作。起病10个月后患者诉述左手及腿笨拙,检查发现左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和Babinski征可疑,CSF蛋白56mg%、WBC7个/mm~3、IgG正常。血液常规检查和视觉诱发电位正常。继续观察发现持续性左侧肢体肌阵挛,伴部分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进行性左侧肢体瘫痪伴偏身感觉减退,智能衰退,CT示右半球脑萎缩,EEG表现痫性活动较前有进展。2年后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族性颞叶癫痫(FTLE)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收集6个 FTLE的家系资料,通过详细的调查,建立较完善的家系谱,并对受累者的临床资料、EEG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个家系共78名家族成员,其中受累者20例,每个家系2-6例受累者不等,2代发病居多。发病年龄0.5-27岁,平均(13.7±10.5)岁。平均发作频率(6.7±8.9)次/月。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13 例次(76.5%),继发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12例次(70.6%),单纯部分性发作4例次(23.5%),强直发作和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各1例次;无法分类3例。20例受累者中3例出现复杂视幻觉,1例出现听幻觉。受累者中13例进行发作间期EEG检查,仅1例示颞叶局灶痫性放电(7.7%),2例痫性异常放电, 余未见明显异常;10例进行MRI检查,仅1例示右额颞发育异常(10.0%)。18例受累者疗效观察,3例发作自然缓解,另15例接受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14例有效(4例发作控制),仅1例无效。结论 FTLE家庭受累者临床症状呈多样性,发作间期EEG大部分未见局灶异常放电,MRI检查未见异常。 FTLE的正确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临床发作特征和家系谱,AEDs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肌阵挛癫(癎)患儿的临床、脑电图(EEG)和治疗特点.方法:对35例肌阵挛癫(癎)患儿的临床表现、录像脑电图(V-EEG)及抗癫(癎)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有肌阵挛发作,以肌阵挛为唯一的发作形式9例,其它26例合并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部分性发作等发作类型.30例患儿EEG可见全导...  相似文献   

4.
该文回顾性分析了6例Dandy-Walker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及MRI表现。在这6例Dandy-Walker综合征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12.7岁,平均病程55个月。6例均有头痛,痫性发作5例,其中4例以白天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或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另一例夜间睡眠时发作为强直-阵挛。6例患者智力发育均落后于同龄人,且均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MRI表现为后颅窝囊性扩大与不同程度扩大的四脑室相通、脑室积水及小脑蚓部的缺如或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巨脑回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临床特征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特点。方法对已确诊的35例TLE患者均行视频脑电图(Video-VEEG)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35例TLE患者脑电图中,1例正常,5例非特异性改变,29例有痫性放电,其中左侧颞叶放电12例,右侧颞叶放电8例,双侧颞叶放电9例。监测过程中4例出现临床发作。EEG癫痫波多分布于一侧颞区。临床症状中以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占最多。结论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及颞区痫性放电对TLE诊断有重要作用;VEEG对提高TLE的诊断和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视频脑电图研究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探讨各种不同类型发作及睡眠与觉醒对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9年153例癫痫外科术前进行视频脑电图患者,要求至少有一次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并将发作分为7期,分析各期持续时间,睡眠及觉醒对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各种类型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在持续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153例患者共275次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72.0 ±34.5)s,12%发作由完整的五个分期组成.睡眠期较清醒期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短(P<0.05),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及由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起始的发作,三者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94.2%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少于2 min,睡眠期较清醒期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癫痫致痫灶的准确定位是决定手术方式及效果的关键。我们采用术前多种检查,综合判断确定致痫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取得了优良效果。临床资料 1989年7月至1991年1月,共收治顽固性癫痫20例,住院后进行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电生理、神经放射、神经心理等检查。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45岁,病程2年以下5例,2~10年5例,11~20年8例,20年以上2例。癫痫发作类型:单纯部分发作、偶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例,部分发作引起全身强直阵挛发作8例,复杂部分发作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0例,肌阵挛发作1例。发作频率每月4次至每天40次不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的临床与VEEG的局灶性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67例JME患者临床症状与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图的局灶性特征。结果 67例患者中,11.94%的肌阵挛发作(MJ)存在一侧或不对称肌阵挛抽动,13.11%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CTCS)出现不对称体征;24 h VEEG监测到的发作中,46.80%的MJ及66.67%的GTCS出现不对称或及局灶症状;发作间期的不对称及局灶性EEG占44.7%。局灶性EEG的棘波、棘慢波最常出现在额区。31例患者服药后复查VEEG,不对称及局灶EEG比例增加至64.52%。结论 JME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临床医生应警惕其临床及EEG的局灶性特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误诊。现报告表现为偏侧肢体强直-阵挛样发作的VBD病例1例如下。1病例患者,男,50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下肢及左手强直、阵挛、强直-阵挛样发作3年”于2017年11月13日入住我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强直,持续3~5 s,其后反复出现左下肢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样发作,严重时波及左侧偏身,发作时意识清楚。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道二例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在部分性SE发生后,MRI示脑部短期局灶性改变,其中1例病理证实为星形细胞瘤。 例1,男,41岁,糖尿病患者,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CPS)4个月。出现全面性强直—痉挛发作(GTC),予苯妥英钠1g静脉推注。GTC控制后,患者仍混乱不清,重度运动性失语,轻度感觉性失语,当天头颅CT平扫正常。第二天30分钟脑电图(EEG)提示:左颞部高幅电活动,4次部分性痫性放电。GTC2天后复查CT平扫仍正常。7天后MRI示:左颞叶灰白质T_1像低信号,质子密度像和T_2像高信号,无占位效应。9天后患者感觉性失语和混乱不清完全恢复。10周后MRI正常。  相似文献   

11.
在儿童和成人中癲痫发作或癲痫持续状态可以合并肺永別,但合并单侧或局灶性非心源性肺水肿者少见。本文报导三例。病例1为30岁男性,患癫痫和静止性脑病因大仑丁减量两天后出现三次强直-阵挛发作入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LEV)添加治疗儿童癫痫性脑病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EEG)改变。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47例LGS患儿,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添加LEV口服,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4w、8w的癫痫发作控制有效率、EEG改善情况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47例患者,在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中,强直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失张力发作、失张力发作、肌阵挛发作、癫痫样痉挛发作总有效率分别是63.3%、64.3%、50%、60%、50%、60%、61.5%、65%,(P> 0.05)。47例癫痫发作的患者中34例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有效率72.3%;11例患者(23.4%)无缓解;2例患者(4.3%)EE G恶化。醒睡各期治疗后较治疗前癫痫放电指数均显著减少(P <0.001)。17例(36.2%)患者报道了不良事件,多动症5例(10.6%),疲劳3例(6.4%),嗜睡3例(6.4%),指压性水肿1例(2.1%),食欲不振、呕吐、睡眠欠佳、皮疹等其他不良事件5例(10.6%),所有不良事件均未危及生命。结论 LEV添加治疗儿童癫痫性脑病LG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及症状学在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经颅内电极证实发作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的7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发作,分析其头颅MRI、电生理及发作症状学特点及定侧、定位信息。结果(1)头颅MRI:3例患者致痫区同侧颞枕交界区、枕叶或颞顶枕交界区病灶,2例患者致痫区同侧海马硬化,2例阴性。(2)间歇期放电脑区:2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3例为累及额、颞及后头部等多脑区,其中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2例为致痫区同侧半球弥漫性,颞区著1例,后头部著1例。(3)发作期脑电图:3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起始;4例为弥漫性起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同侧半球著1例。(4)发作症状学:6例患者视觉先兆,1例患者有头部先兆;5例患者有自动症发作,6例患者对侧肢体强直/强直-阵挛,其中4例患者既有自动症发作又有强直发作。结论与头颅MRI相比,间歇期VEEG、发作期VEEG及症状学提供了更多的定侧、定位信息,特别是症状学先兆及体征的定侧及定位信息更大。而头颅MRI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误导,往往出现致痫灶同侧颞叶内侧结构的信号异常。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20名药物未能有效控制的各型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了丙戊酸钠(VPA)的药物动力学及毒性研究.20名病人中,10名为成人,10名为儿童,除1例外都正在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成人癫痫病期达7-37年,儿童达2-10年.成人癫痫类型为失神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3例、单纯失神发作1例、复杂部份性及失神发作1例、复杂部份性发作5例;儿童为失神发作1例、失神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2例、非典型失神、全身强直—阵挛及无张力性混合发作4例、家族性进行性肌阵挛癫痫1例、继发性全身性部份发作1例、复杂性部份性伴无张力性发作1例、每位病人除进行一般检查,化验,血浆抗癫痫药物浓度测定外;并记录脑电图变化及测定VPA的高峰血浆浓度与半衰期.上述项目进行完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性癫痫(FCMT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FCM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家系的临床特点、遗传特征。结果 8例FCMTE患者,连续3代发病,男女均受累,均30岁以后起病,先后出现震颤、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其中,5例伴头痛,6例有肢体震颤,4例有情绪焦虑,1例有共济失调症状。8例均于30岁以后癫痫发作,呈强直-阵挛发作。4例刺激左右正中神经记录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可见巨大电位,未见C-反射。结论 FCMTE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发生于成人,表现为四肢末端细微震颤、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光刺激、情绪激动或惊吓时可诱发。服抗癫痫药有效,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饮酒无效,为非进展性病程。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肌阵挛或震颤来源于大脑皮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氯脂醒、神经节苷脂(GM1)对青霉素致痫大鼠行为学及脑皮层电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和外伤后癫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作大鼠癫痫模型,观察并比较对照组、模型组、胞二磷胆碱组、氯脂醒组、GM1组大鼠的行为学及脑皮层电图表现。结果胞二磷胆碱、氯脂醒、GM1均不能阻止青霉素诱导的大鼠癫痫发作。胞二磷胆碱、GM1可以延长青霉素诱导的大鼠癫痫痫波潜伏期、阵挛强直波潜伏期,减少阵挛强直总时间。结论胞二磷胆碱、氯脂醒、GM1均不能阻止青霉素诱导的大鼠癫痫发作;胞二磷胆碱、GM1可以延长青霉素诱导的大鼠癫痫痫波潜伏期、阵挛强直波潜伏期,减少青霉素腹腔注射后50min内的阵挛强直总时间。  相似文献   

17.
自EEG问世以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癫痫病的神经电生理研究,近年来有关癲痫的临床和脑电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关于脑电波型的病理基础研究甚少。现将我院1976年6月至1986年12月间经脑电定位、手术切除病灶、病理证实的胶质细胞增生致病灶30例检测结果分析报导如下。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40岁,平均年龄为24.5岁。病程4月~20年,平均为10年。发作类型按一般临床分型、结合国际分类: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12例;精神运动发作(复杂部分发作)1例;精神运动发作伴大发作(复杂部分发作伴强直—阵挛发作)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31例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ME)患者的临床、脑电图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1年1月在我院癫痫诊治中心诊治的31例JME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脑电图改变及药物治疗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表现单纯肌阵挛发作者12例;肌阵挛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者15例;肌阵挛伴失神发作者4例.长程录像脑电图检查,24例患者于监测过程中出现肌阵挛发作,脑电见与发作同步的对称性、泛化性多棘慢波、棘慢波爆发.既往就诊中诊断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者17例,抽动症者8例,部分性发作者4例,正常者2例.依据发作类型给予治疗后肌阵挛症状1w内消失者13人;2w内消失者11人;1个月内消失者6人,每月内均有3~4次肌阵挛发作者1人.继发的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半年内消失者20例;1年内消失者11例.结论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以短暂的、无节律性、不规则的肌阵挛抽动为特点,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长程录像脑电图检查,附加闪光刺激、睡眠剥夺等诱发试验,提高阳性诊断率,对症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EEG)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本院癫痫 间中心行长程(8~24h)视频EEG监测的13例因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的EEG改变.结果 本组中有2例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可见双侧大脑半球或双侧中央、额区多量单、连发棘波、尖、棘慢复合波、多棘波慢波发放,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并嘱避免打麻将,未再发作.9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和2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异常改变,表现为α节律慢化、反应性及调节性消失、慢波性异常、快波性异常增多、清醒及浅睡眠中6或14Hz阳性棘波、中线θ节律.11例均未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只嘱戒掉麻将并远离麻将环境.其中有1例发作间期EEG呈广泛间断性中-高幅5-7Hzθ节律,1例呈双侧额、中央、颞区阵发性高波幅3~5Hz慢波节律的患者在看家人打麻将、或通宵玩麻将中再次发作.结论 玩麻将诱发的癫癎属于反射性癫癎,虽然戒掉麻将是避免发作的最佳方法,但对于EEG检查有明显癫痫 间样放电,或遵医行为不良,不能彻底摆脱打麻将或麻将环境的患者,则应按癫癎发作类型正规服用抗癫癎药物.同时由于玩麻将诱发癫痫 间发作的刺激因素非常复杂,声光等视觉刺激、思考、躯体感觉、本体感觉、焦虑、惊吓、激动、劳累等刺激因素影响常使大脑处于过度兴奋、乏氧状态,导致EEG背景活动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患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定时行长程EEG监测.  相似文献   

20.
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癫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 5 2例癫痫患者使用免疫调节剂胸腺素和转移因子辅助抗癫痫治疗结果做一报告。1 临床资料  78例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 5 2例 ,其中强直 -阵挛发作 3 4例 ,肌阵挛发作 4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 4例 ,失神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