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眼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漏诊误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融汇了PCR高灵敏性,DNA杂交技术高特异件和光谱技术高精确定量三大技术,能简便、微量、快速、高特异、高敏感、定量、无污染地检测沙眼衣原体。我们用FQ-PCR对20例结膜炎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对新生儿衣原体感染的报道较多,我院于1997年至1998年间,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00例新生儿进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其中阳性146例,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对象:均为我院新生儿,年龄为生后7天内。2.方法:用无菌...  相似文献   

3.
江萍  周宜兰 《眼科新进展》2006,26(4):301-302
目的探讨泪液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快速检查沙眼衣原体的临床价值。方法清洁结膜囊和睑缘后,微量移液管在内眦角吸取泪液100μL,应用PCR扩增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DNA,阳性患者治疗2月后复查。结果30例临床诊断为沙眼患者中24例阳性,阳性患者治疗2月后复查,9例阳性,15例阴性。结论PCR技术检测泪液中沙眼衣原体DNA安全、简便、快速、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确诊沙眼和观察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在沙眼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反应,引物选用具有衣原体属性的16SrRNA基因,扩增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在93例诊断为沙眼的患者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74.2%;在178例诊断非沙眼患者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3.4%,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2%和96.7%,两组间(沙眼组和非沙眼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聚合酶链反应对沙眼分泌物中沙眼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对48例新生儿眼炎进行沙眼衣原体感染检测,发现新生儿眼炎35.4%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同时追踪检测患儿父母生殖泌尿系发现新生儿眼炎的沙眼衣原体来源于其母垂直感染,是眼科一种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应加强防治。同时认为PCR是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快速自动化操作的新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rea ction,FQ-PCR)方法,为200例维汉两民族中学生检测沙眼衣原体,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外周血CK14 mR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的表达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微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FQ-RT-PCR方法检测87例入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K14 mRNA、EGFR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TNM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87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CK14 mRNA、EGFR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 56/87)、58.6% (51/87),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表达率为71.3% (62/87);CK14 mRNA、EGFR mRNA的表达水平与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分期越晚,外周血中CK14 mRNA、EGFR mRNA 的表达水平越高,低分化鳞癌患者外周血中CK14 mRNA、EGFR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高中分化鳞癌患者.结论 FQ-RT-PCR方法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K14 mRNA、EGFR mRNA的表达,能够较准确反映外周血肿瘤细胞微转移的情况,在诊断鼻咽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微转移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鼻咽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微转移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病情进展有关.(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219-223)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检测成年大鼠视神经损伤后NgR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探讨Nogo-A和NgR在视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变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ence Quan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FQ-PCR)法,定量分析视神经损伤后1,3,5,7,15d视神经NgR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其NgR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Nogo-A和其受体NgR表达变化的不一致,提示了Nogo-A除了抑制再生外,可能还有其它尚未阐明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I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FQ-PCR技术对HSK患眼房水中的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DNA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定量检测,同时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作为对照,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16只眼)HSK患眼房水中有5例阳性,阳性率31.25%,20例(20只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无1例阳性,阳性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PCR法可以作为HSK的病原学快速诊断的实验室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I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FQ-PCR技术对HSK患眼房水中的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DNA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定量检测,同时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作为对照,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16只眼)HSK患眼房水中有5例阳性,阳性率31.25%,20例(20只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无1例阳性,阳性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PCR法可以作为HSK的病原学快速诊断的实验室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沙眼流行情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致盲性眼部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环境、家庭生活特点及卫生状况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及地区对沙眼的患病情况屡见报道,对其预防与治疗仍然是一个值得眼科医师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沙眼的流行情况、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种衣原体感染与人类角膜结膜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套式PCR(nPCR)技术对 10 2例临床诊断为活动期结膜炎或角结膜炎的三种衣原体眼拭子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 (CT)、鹦鹉热衣原体 (CPs)及肺炎衣原体 (CPn)联合检测。结果 :10 2例角膜结膜炎中CT阳性检出率为 17.6 5 % (18/ 10 2 ) ,CPs阳性检出率为 6 .86 % (7/ 10 2 ) ,并有两眼被检出CPn阳性 (占 1.96 % )。结论 :人类角膜结膜炎与CT密切相关 ,并与CPs、CPn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沙眼防治的启迪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眼曾是我国首位的致盲性眼病,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今年宣布消灭致盲性沙眼。沙眼衣原体的发现相关研究为防控沙眼提供了科学依据。消灭致盲性沙眼这项成就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创新性的在中国成功推广“SAFE战略”密不可分。今后仍应强化公共卫生领域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知识培训,流行病学调查应采用国际标准。虽然中国已消灭了致盲性沙眼,但仍应重视沙眼的全面防控,防止再次流行。(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84-486)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0年前消除可致盲性沙眼的目标,首先需要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同时有必要迅速开展全国性沙眼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措施;通过加强沙眼的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受众者的参与度.我国眼科工作者应当为在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消除可致盲性沙眼做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沙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沙眼的发病率已经大大下降,但在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仍有活动性沙眼的流行. 目的 调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学龄儿童活动性沙眼的患病情况,评估2000年与2013年该地区儿童活动性沙眼的防治情况.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按照WHO沙眼简化分级系统及活动性沙眼快速评估调查(TRA)的标准和要求,于2000年对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农村地区214名6~7岁儿童进行活动性沙眼现场快速评估调查,其中男113人,女101人,将活动性沙眼分为沙眼性滤泡(TF)、沙眼性炎症(TI)、沙眼性瘢痕(TS)、沙眼性倒睫(TT)和沙眼性角膜混浊(CO),依据上述体征确定活动性沙眼的诊断.2013年本研究组再次对该地区100名学龄儿童进行活动性沙眼评估,其中男58人,女42人,了解10年间该地区学龄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的变化.结果 2000年纳溪区和江阳区共4个农村小学214名6~7岁儿童接受了调查,共发现TF 105人,患病率为49.07%;其中纳溪区儿童TF患病率为49.05% (52/106),江阳区患病率为49.07%(53/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9).2013年分别对纳溪区和江阳区的2所小学100名6~7岁的儿童进行了活动性沙眼流行病学调查,均未发现TF、TI、TS、TT、CO,即未发现活动性沙眼患者.结论 十年来随着中国沙眼防治工作的开展及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儿童活动性沙眼的流行已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6.
HSV-DNA of seven corneal lesions suspected with herpessimplex keratitis (HSK) and nine normal human donor corneas weredetected by PCR,Five out of seven diseased corneas showed positiveresults,and the other two diseased corneas and nine.normal corneasnegative.The results suggest the PCR may be useful as a rapid andsensitive method for diagnosing HSK.Eye Science 1993;9:126-128.  相似文献   

17.
赵骏  赵华  强军  刘敏  刘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118-1120
目的:观察角膜内皮炎的共焦显微镜下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Confoscan 4.0共焦显微镜对24例24眼角膜内皮炎患者的角膜进行扫描检查,记录并分析各层角膜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前部基质混浊,角膜深基质层可见基质细胞排列紊乱及条索状高反光结构,深基质层中还可见低反光带为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内皮细胞前可见斑片状大小不等的高反光结构,病变区角膜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呈无结构暗区,内皮细胞呈多形性改变。4眼角膜上皮细胞边界不清,排列疏松,细胞较大,细胞核呈高反光结构,其中可见泡状暗区。结论: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角膜内皮炎患者角膜组织各层结构,起到类似病理组织切片的作用;角膜内皮炎以深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层损害为特征;共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内皮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diagnostic feasibility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for detection of infections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eye swabs from patients with conjunctivitis, and to establish the basic technique of the PC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The results of the PCR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ikro Trak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From 49 specimens of patients with conjunctivitis, 31 were found positive by PCR (63%) and 23 by IFA (47%). On the other hand, in 10 normal eye specimens and 10 non-Chlamydia trachoma conjunctivitis specimens no Chlamydia-trachomatis was detect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在出生后5周内视网膜外核层细胞的光镜和超微结构变化,为进一步应用rds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方法rds新生鼠42只,在0d、3d、7d、14d、21d、28d、35d分别取11个眼球,立即经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眼球水平位视网膜赤道部外核层细胞的厚度;另取1个眼球经体积分数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外核层细胞及其盘膜。结果光镜观查结果显示:0d、3d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内核层未分开;7d的rds小鼠外核层和内核层已能区分,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层数为(9.55±0.69)层;14d稍有增加为(10.09±0.70)层;21d后逐渐减少,为(9.00±0.63)层;28d为(8.27±0.65)层;35d为(7.91±0.70)层。电镜结果显示,rds小鼠视网膜的外核层细胞从出生后第14天凋亡细胞增加;第21天盘膜初步形成,但部分被破坏;线粒体在出生当天、第3天和7天丰富,第14天破坏较重;外界膜从第14天发展为不连续;从7d开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出现多层和吞噬泡增多。结论rds小鼠从21d后视网膜外核层细胞逐渐减少,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的线粒体和外界膜破坏逐渐加重。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rds小鼠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用PCR技术对角膜内皮炎房水及泪液中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DNA进行扩增 ,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检测 ;同时以老年性白内障房水及泪液为对照组。结果 :16例角膜内皮炎房水中 11例阳性 ,阳性率为 68 75 % ,2 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 1例阳性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6例角膜内皮炎泪液中 3例阳性 ,阳性率为 18 75 % ,2 0例对照组泪液中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5 %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角膜内皮炎房水检则阳性率 (68 75 % )与泪液检测阳性率 (18 75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PCR技术检测角膜内皮炎房水中单疱病毒DNA可以对角膜内皮炎做出病原学诊断 ,并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