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对异丙酚全麻诱导用量的影响及相应脑电监测参数的变化。方法  3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 (GE)和全麻组 (G) ,每组 15例。异丙酚输注通过TCI系统(Diprifusor)进行 ,以预期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控目标 ,最初设定目标血药浓度为 1.0 μg/mL ,以后每 3min递增0 .2μg/mL ,直至OAA/S(镇静 /醒觉评分 )从 5分 (清醒 )降至 1分 (对轻推无反应 )。每次调整目标血药浓度前行OAA/S评分 ,并记录即时的异丙酚预期效应室浓度 (ce)、BIS、AAI、MAP、HR和SPO2 。结果 OAA/S评分从 5分到 1分时所需异丙酚预期ceGE组较G组为低 ,在 1分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AAI和BIS值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逐渐下降 ,与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在相同OAA/S评分水平时 ,两组的AAI和BIS值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AAI和BIS值与异丙酚预期ce之间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 ,而数量化脑电参数AAI和BIS在此过程中仍能较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术中镇静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下腹部手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异丙酚组,Ⅱ组为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咪达唑仑组。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TCI,利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镇静程度,OAA/S评分发生变化时记录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BIS及血药浓度。术中保持OAA/S评分于3分水平,如病人出现躁动则加深至2分。术中监测不良反应,手术结束前停TCI,观察苏醒时间。结果 不同OAA/S砰分时两组病人MAP、HR、SpO2、BIS均有明显改变,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Ⅰ组短于Ⅱ组(t=5.15.P〈0.01)。OAA/S评分与BIS呈正相关(r=0.829、0.871.P〈0、01),BIS与血药浓度呈负相关(r=0.771、0.687,P〈0.01)。结论 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的术中镇静安全有效.BIS与OAA/S评分可有效指导TCI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40例拟行下腹部、盆腔手术患者ASAI-II级,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0.894%罗哌卡因组(A组。n=80),0.894%罗哌卡因+10μg舒芬太尼组(B组,n=80),0.75%罗哌卡因+25μg舒芬太尼组(c组,n=80),并进行感觉阻滞评定,Bromage评分(modified bromagescore,MBS)及镇静程度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与单纯罗哌卡因组相比,复合舒芬太尼的罗哌卡因组,在麻醉后,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及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均缩短,麻醉维持时间延长,最高平面升高,明显改善术中麻醉效果,提高患者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的舒适性。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可增强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应,且无明显的副作用,从而为临床上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复合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下异丙酚镇静以及麻醉诱导和维持需求量的影响. 方法 32例ASAⅠ~Ⅱ级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罗哌卡因组),每组16例.T9~10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BIS,硬膜外给药A组用0.9%的生理盐水,B组用0.15%的罗哌卡因,首次剂量10 ml,然后以5 ml/h持续硬膜外注射.以异丙酚3 mg/s开始诱导,记录患者镇静状态、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异丙酚用量. 结果 达到镇静状态所需异丙酚剂量B组为(0.65±0.08) mg/kg,A组为(0.89±0.09) 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为(1.7±0.3) mg/kg,A组为(2.5±0.6) 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中维持BIS值在40~50所需异丙酚的剂量B组为(2.3±0.8) mg/(kg·h),显著低于A组的(4.0±1.4) mg/(kg·h)(P<0.05). 结论 全麻诱导前硬膜外罗哌卡因阻滞显著降低异丙酚镇静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效果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手术危险性分级)Ⅱ级或Ⅲ级髋关节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20例。A组腰麻用轻比重0.2%罗哌卡因(2.5~3.5)mL,硬膜外阻滞用0.2%罗哌卡因;B组腰麻用重比重0.5%布比卡因(1.6~2.0)mL,硬膜外阻滞用0.375%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麻醉效果和术中BP(血压)、HR(心率)变化。结果:A组麻醉平面可达T8~T10,患侧,术中各时点BP、HR平稳,改良法Bromage[1]评分患肢(1~2)分;B组麻醉平面可达T6~T8,双侧,术中各时点B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1),Bromage评分双下肢(3~4)分为主。结论: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更适用于高龄髋关节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作为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完成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CI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组),每组25例。以1.0μg/kg为初始靶控浓度开始输注,在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到平衡后3min,将靶控浓度增加至1.8μg/ml。TCI组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此浓度不变。FTCI组5min后开启BIS反馈系统,当BIS>75时,持续进行TCI,BIS<75停止TCI。整个调控由脑电监测仪器控制输注泵自动完成。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开启BIS反馈系统前(T2)、切皮时(T3)、腹腔探查时(T4)、手术60min时(T5)、术毕停异丙酚输注时(T6)、病人清醒时(T7)等各时点BIS、MAP、HR、SPO2的参数及OAA/S评分,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平均给药速度、意识恢复时间,计算术中OAA/S、BIS、MAP、评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分别表示为△OAA/S、△BIS、△MAP。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在T2时BIS、MAP、HR均下降(P<0.05),T4时MAP、HR升高(P<0.05)。与FTCI组比较,TCI组患者在T4时BIS、MAP、HR升高,而在T6时上述几项指标均下降(P<0.05),术中△OAA/S、△BIS、△MAP升高(P<0.05)。FTCI组病人异丙酚总用量犤(410±33)mg犦显著低于TCI组犤(528±59)mg犦(P<0.01)。结论应用BIS值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的清醒镇静,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镇静的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用量,加快病人清醒,安全有效,较TCI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双频指数 (BIS)与异丙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 0例ASAⅠ~Ⅱ级 ,腰段硬膜外阻滞 /腰 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骨科等手术的成年患者。监测AAI、BIS ,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手术开始后用微泵注入异丙酚 6~ 8mg/ (kg·h) ,直至OAA/S评分达到 1分 ,分析AAI、BIS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AI、BIS随患者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 ,且与OAA/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诱导期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 =0 933、 0 5 33,和恢复期r =0 94 3、 0 5 92 (均为P <0 0 1) ,诱导期与恢复期AAI的相关系数与BI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AI、BIS均可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的镇静效果 ,且AAI更佳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氯胺酮对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时 BIS 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①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对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全麻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②方法将4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麻醉诱导前直接启动异丙酚TCI,每3min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一次,并记录BIS值,根据OAA/S评分和BIS值调整异丙酚TCI,直到OAA/S评分达1分时维持异丙酚TCI,各组分别静脉推注氯胺酮0、0.1、0.2、0.4mg/kg,记录每次评分时刻的BIS值、心率、平均动脉压。分析用药前后BIS值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③结果Ⅰ、Ⅱ、Ⅲ组用氯胺酮前后BIS值、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用氯胺酮后3min时BIS值比用药前增高(P〈0.05),6min时BIS值恢复至用药前水平(P〉0.05)。④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时,静脉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对BIS值的影响与剂量相关,静脉输注≤0.2mg氯胺酮对BIS值无影响,提示异丙酚伍用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时,BIS值可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段硬膜外阻滞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女性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8岁,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n=30例;R组选用0.5%罗哌卡因,B组选用0.375%布比卡因,选择C4~5或C5~6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cm,两药的首量6~10ml;分别测定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各时点BP、HR、RR、SpO2、VT、MV、PETCO2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均满意,阻滞范围C2~T2,麻醉后血压和心率较麻醉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SBP值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两组病例麻醉后PETCO2有不同程度的升高,R组(P〈0.05)、B组(P〈0.01),R与B组间比较(P〈0.01)。结论0.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用于颈段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均满意,对循环功能的影响两者相似,对呼吸功能(PETCO2)的影响罗哌卡因比布比卡因明显轻。  相似文献   

10.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指数用于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指数(BIS、SEF、MF)监测异丙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例ASAI-Ⅱ级,听力正常的拟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硬膜外联合腰麻阻滞完善后,连续监测QEEG,按国际10-20标准连接Fp1-A1,Fp2-A2,Fpz接地,AAI的监测为三电极系统:左乳突(+)、前额正中(-)、Fp1参考电极。微量泵泵注异丙酚,Bolus0.5mgkg,2.4mg/kg/hr调节镇静深度,以OAA/S评分分别为1,2,3,4,5分为时点记录各参数,BIS、SEF、MF及AAI数据取各时点连续30s内的平均值分析,连续更新的数据用软盘下载。研究各参数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和AAI与脑电指数(BIS、SEF、MF)的相关性,以及意识失前后AAI与脑电指数(BIS、SEF、MF)的变化。结果:BIS、SEF、MF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Rs)分别为0.923,0.825,0.657。OAA/S镇静评分1分和2分两时点之间脑电指数(BIS、SEF、MF)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AI有显著性差异(P<0.05)。AAI与OAA/S评分、脑电指数(BIS、SEF、MF)无相关性。结论:AAI和脑电指数(BIS、SEF、MF)都是监测异丙酚镇静深度的重要指标,AAI对意识丧失和恢复的转变的监测更具优越性。AAI和脑电指数联合监测能更好地反映镇静深度的动态变化,对指导临床麻醉用药和管理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A组)和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各20例。选择L2~4椎间隙常规行腰-硬联合麻醉。记录两组蛛网膜下腔罗哌卡因用量、硬膜外腔利多卡因用量,起效时间,术中硬膜外追加局麻药时间。监测两组麻醉前(T0),手术开始前(T1),手术开始后30min(T2)、60min(T3)、90min(T4)及120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与B组相比,A组硬膜外腔利多卡因用量明显减少,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T0相比,两组各时点SpO2均稳定(P〉0.05),无呼吸抑制发生。与T0相比,除B组T3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明显外(P〈0.01),两组麻醉后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腔局麻药用量减少,术中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异丙酚TCI及CSI技术用于硬膜外麻醉下清醒镇静的有效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确且后,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记录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及MAP、HR、SpO2变化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分别为0.98±0.19、1.36±0.13、1.75±0.16、2.16±0.23,和86.2±11.2、74.7±9.4、61.8±9.7、52.3±12.3,CSI值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r=0.893(P<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硬膜外麻醉下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可控性强,循环、呼吸维持稳定,CSI技术可较好地反应镇静程度,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8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0)采用0.238%罗哌卡因100 ml+吗啡6 mg;对照组(n=40)采用0.2%盐酸罗哌卡因100 ml+吗啡6 mg,观察术后2、4、8、24、48 h各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在各时点,两组患者的VAS、镇静评分、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硬膜外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术后硬膜外镇痛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人分为罗哌卡因组(GR,n=20)和对照组(GS,n=20),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测定病人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随后用异丙酚TCI输注全麻诱导,记录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R组比GS组快约20%(P<0.05);GR组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用量均比GS组显著为低(P<0.05);两组病人的基础BIS值,硬膜外用药15min后、意识消失时、插管时及插管后BI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G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BIS监测下异丙酚TCI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全麻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罗哌卡因组限组):神经阻滞用药为O.375%罗哌卡因20ml+生理盐水1ml;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神经阻滞用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右美托咪定混和液100μg。观察注药前5min(T0)、注药后3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20minm)、30min(T6)各时点SBP、DBP、HR和SpO2的变化;评价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质量和肌松质量、术中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术中寒战、低血压、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无一例患者使用补救用药或者更改麻醉方式,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寒战、低血压、嗜睡等并发症。T1、T2、T3、T4、T5和T6各时点SBP、DBP、HR和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相比较,D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持续时间长(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P〉0.05)、持续时间长(P〈0.05),镇痛维持时间元明显变化;麻醉质量、肌松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增强罗哌卡因的麻醉效应,起效加快、维持时间延长,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BIS引导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开腹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静组(A组)与硬膜外麻醉镇静组(B组)。两组病人均控制无痛阻滞平面T6~T8水平,阻滞平面固定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控起始浓度为1.2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s上调血浆靶浓度0.2mg/L,使BIS值达到70,术中维持BIS值在65~75范围内。比较两组切皮(T0)、腹腔探查牵拉子宫(T1)、冲洗腹腔(T2)及术毕(T3)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比较两组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镇静时间;比较两组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与输液量、出血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明显降低(t=2.201~2.920,P<0.05);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减少(t=2.473、2.639,P<0.05);麻黄碱使用率增高(χ2=9.130,P<0.05);两组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可降低BIS引导异丙酚镇静的效应室浓度及用量,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异丙酚麻醉不同苏醒期脑电和心率变异的变化。方法 30例患者实施异丙酚麻醉,记录苏醒期OAA/S评分为1分、3分、5分怕脑电和心率变异值。结果 OAA/S评分为1分时95%SEF、BIS、HF、LF的均数显著低于对照值,并随着OAA/S评分的增加而显著上升。OAA/S评分为1分时LF/HF的均数显著高于对照值,并随着OAA/S评分的增加显著下降。结论 异丙酚麻醉后BIS、95%SEF、HF、LF明显降低。BIS、95%SEF、HF、LF、LF/HF可以反映异丙酚麻醉后苏醒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Aspect和HXD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与麻醉镇静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差异性。方法:根据麻醉分级术前评估标准ASA,10例I-Ⅱ级女性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病人,于同一病人同时连接两台BIS仪,分为H组和A组,以警觉/镇静(OAA/S)作为镇静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中BIS的变化值,并记录其血压(MAP),心率(HR),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采用靶控输液技术(TCI),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分析麻醉诱导和苏醒期OAA/S分别为5,4,3,2时两组的BIS值,MAP,HR值。结果:两组的BIS与OAA/S的相关性均接近于1(P<0.01),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和HR与OAA/S无相关性(P>0.05), 结论:Aspect和HXD都能很好地反映麻醉的镇静程度,而且HXD的性能与Aspect相似,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陈勇  佘守章  闫焱 《广东医学》2005,26(6):733-735
目的探讨定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药效学特征及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和镇静深度半数有效量的测定。方法选择43例择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ASAⅠ级),腰麻阻滞完善后,丙泊酚TCI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以患者OAA/S平分为镇静指标,计算不同镇静深度(OAA/S评分)的半数有效EC(EC50)、半数有效BIS(BIS50)、半数有效AAI(AAI50),并观察对循环和呼吸的变化。结果患者OAA/S4分时丙泊酚EC50、BIS50和AAI50分别为0.57μg/ml、89和73,OAA/S3分时丙泊酚EC50、BIS50和AAI50分别为1.01μg/ml、75和61,OAA/S2分时丙泊酚EC50、BIS50和AAI50分别为1.31μg/ml、67和43;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不同深度对循环和呼吸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性。结论EC50、BIS50和AAI50的测定为国人腰硬联合麻醉下丙泊酚TCI镇静提供了浓度和药效学数据,腰硬联合麻醉下丙泊酚TCI镇静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经皮肾穿刺取石术(PCN-L)患者的影响。方法 120例ASA I~II择期行PCN-L手术患者,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4组即以罗哌卡因浓度不同分为0.5%罗哌卡因组、0.33%罗哌卡因组、0.25%罗哌卡因组及0.20%罗哌卡因组,记录患者硬膜外穿刺前(T1)、给药后10 min(T2)及改变体位后5 min(T3)、15 min(T4)、60 min(T5)、120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及罗哌卡因和其他药物用量、不良反应。结果 0.5%组患者术中MAP、HR波动较其他3组大,改良Bromage评分显著偏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高(P〈0.05);0.2%组患者则VAS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0.33%组、0.25%组在组间比较中,除0.33%组在T5时点时改良Bromage评分高于0.25%组外(P〈0.05),两组其他各时点的各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使用0.33%及0.25%的罗哌卡因在镇痛完善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减少PCN-L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轻运动阻滞程度,降低术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