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就诊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100份标本,共分离到58株菌,检出率为58.00%。其中沙门氏菌位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3.10%;其次是志贺氏菌,占25.86%。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以6-12个月感染率最高,占67.57%。结论: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引发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为沙门菌,婴幼儿年龄段与腹泻患儿感染率、肠道感染患儿与致病菌比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发现有腹泻临床症状的6~12个月的婴幼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急性腹泻、肠炎在夏秋季高发,近年由弧菌科细菌引起者增多,为此,我们对本院肠道门诊急性肠炎、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弧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现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试剂收集我院1998年5月~9月肠道门诊肠炎、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共2...  相似文献   

3.
沙门氏菌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肠道病原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易引起婴幼儿流行性腹泻。近来我院先后收治了从外院一新生儿病房转来的腹泻患儿,经细菌学鉴定,128例腹泻患儿系斯坦利沙门氏菌(S.Stanley)感染。1临床资料128例患儿是从同一新生儿...  相似文献   

4.
EIEC、沙门菌和志贺菌属三种肠道致病菌(以下简称三菌属)都是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对其鉴定、分离都有完整、系统的鉴定程序和初筛方法。在基层工作中,特别是食物中毒或暴发流行腹泻调查时,必须对上述三种肠道致病菌同时鉴别,而要提高病原菌检出率,如按三个菌属的鉴定程序系统分别进行检索,在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均感困难。我们在对六起食物中毒和暴发流行性腹泻采集的60个样品检验中,遵循肠道杆菌科鉴定基本原则,将三个菌属的初筛生化试验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一次完成,试用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尤以儿童居多。作者1999/2002对12yr以下急性感染性腹泻住院患儿的大便进行培养,检出致病菌249株。并作了12种抗菌药的药敏试验。以了解本地区小儿夏秋季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群及对抗菌药的敏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腹泻致病菌的检出率.方法:将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1月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接种SS、MAC、4号琼脂等5种培养基,分离鉴定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1230份粪便标本检出62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50.4%,其中致病菌292株(48.7%),条件致病菌328株(52.9%),292株致病菌中志贺菌94株(32.19%),沙门菌44株(15%),致病菌大肠艾希菌94株(32.19%),条件致病菌的优势生长菌为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结论:志贺菌、沙门菌不是唯一引起本地急性腹泻的致病菌,应重视条件致病菌在腹泻病原学上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腹泻婴幼儿的检测资料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形成病因、病原分布情况等。结果:150例腹泻患儿的致病菌阳性率为78.7%,其中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致病菌感染较多,分别占总数的38.1%和25.4%,而在有致病菌分布的腹泻患儿中,6个月~3岁年龄阶段的患儿致病菌阳性率为88.3%,明显比3个月~6个月以及3岁~6岁年龄阶段的患儿阳性率高,P0.05。结论:致病菌感染引发腹泻的患儿多为6个月~3岁的年龄阶段内,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和感染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124例,收集患儿粪便标本并做病原微生物检验,全面了解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类型和特性。结果 124例患儿粪便检验结果中,致病菌阳性75例,阳性率为60.5%(75/124)。在75例致病菌中,轮状病毒占29.3%(22/75),大肠埃希菌占22.7%(17/75);腺病毒占17.3%(13/75);志贺菌属占16.0%(12/75);其他占14.7%(11/75)。6个月至3岁组患儿致病菌阳性率明显高于6个月以下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以及3-6岁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患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婴幼儿腹泻多发于6个月至3岁,通过为腹泻的婴幼儿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地找到致病因素,给予患儿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产毒性大肠杆菌是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国内有关报告虽不少,但多局限于所致小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与观察。我们于1988年肠道传染病高发期,对469例成人腹泻患者的粪便采用多种培养基进行致病菌分离。本文报道其中产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LT)性肠炎51例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开卷有益》2024,(1):45-46
<正>急性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胃肠道问题,平均每年发作0.5~2次。其中,病毒性肠炎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一、病毒性肠炎一般症状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的病原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 3家哨点医院符合腹泻病例定义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粪便标本92份,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沙门氏菌、志贺菌、致泻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从92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出14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5.22%.其中致泻性大肠杆菌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2.86%,其次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分别占28.57%、21.14%.夏秋季为发病高峰,3岁以下幼儿居多,占阳性者的64.29%.结论 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病主要病原菌是致泻性大肠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12.
1981年10~12月采取54例婴幼儿秋季腹泻忠儿的粪便标本,应用电镜直接观察和细菌培养法进行病原学研究。从38例的粪便中检查到轮状病毒,阳性率为7O.4%;其中2例同时发现冠状病毒。均末检出肠道致病菌。病毒阳性率似与粪便外观性状无关。1例患儿在发生腹泻2个月后从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上述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是合肥地区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婴幼儿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对广州市四所三甲医院的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菌分离。结果 共收集腹泻标本210份,分离致病菌株31株,分离率为14.76%。腹泻患者以男孩为主,性别比为136:74,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2月和12-36月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例数的62.86%和21.71%,发病季节则以夏秋季的6-10月份为主,每天腹泻次数最多为15次,以3次和4次的居多,大便性状以粘液便、水样便、稀便居多,分别占总数的27.14%、26.67%和26.19%。分离的致病菌以沙门为主,13株,占总数的41.93%。结论 广州市婴幼儿腹泻的特点为:男孩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以三岁以内小儿居多,致病菌多为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4.
思密达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30例疗效观察冯永庆(东至县人民医院儿科247200)我科应用法国生产的思密达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3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来源1993年10月至1994年2月的门诊急性腹泻患儿60例,病程在1周以内,24小时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A组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有关特点,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433例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粪便进行了连续3年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感染监测。结果:433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轮状病毒237例,阳性率为54.7%。1-18个月的婴幼儿感染率最高,为52.5%-64.9%;19-24个月次之,为42.1%;2岁以上最低,仅占1.5%。发病高峰期为10月至2月,占全年病例的65.8%。结论:急性轮状病毒性腹泻是本地区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1996年6月~2004年10月期间,对来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1278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了其他菌种病例检测的同时,对变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为了解本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规律,提高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治愈率。笔者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223例急性腹泻患儿大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急性腹泻住院患儿223例,男125例、女98例;年龄0~3岁,其中,<1岁139例、1~3岁84例。患儿表现为急性肠胃炎综合征或具有全身中毒表现和失水征。223例患儿按用药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10例、治疗组113例。1.2方法(1)菌种鉴定及药…  相似文献   

18.
空肠弯曲菌(下称弯曲菌),七十年代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出,随后采用较高选择性培养基,提高了本菌分离率,国内外有较多报道,为了了解广州地区弯曲菌与腹泻病因关系,我们在广州地区家庭分群饲养正常鸡粪、3岁以下托儿所健康儿童、和儿童医院腹泻门诊3岁以下患儿粪便中共分出20株弯曲菌,经形态、培养、生化特性等鉴定,符合空肠弯曲菌特性。同时作其他肠道致病菌分离,只分出一株沙门氏菌,从而说明弯曲菌是广州  相似文献   

19.
细菌性腹泻171例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细菌性腹泻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成人肠道及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者为对象,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591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共检出171株致病菌,分离率为28.9%。其中弧菌属51株,志贺菌属66株(其中福氏4c生物亚型36株),气单胞菌属47株,其它7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可作为细菌性腹泻的首选药,福氏志贺菌对头孢三代敏感性较好。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志贺菌属是急性细菌性腹泻的第一位病原菌,且以F4c生物亚型为主。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也占较高比例,亦不容忽视。应根据鉴定结果及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腹泻的病毒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婴幼儿秋冬季腹泻中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的182例急性水样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采用金标快速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采用酶免疫吸附测定法(EIA)检测星状病毒抗原及肠道腺病毒抗原.结果:182例标本中轮状病毒检出率35.2%(64/182);星状病毒检出率5.5%(10/182),4例合并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腺病毒检出率3.3%(6/182),2例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结论:轮状病毒仍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致病原;星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第二位病因;有混合性病毒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