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2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合并右室梗塞组(7例)室间隔Q波(I、aVL、V5、V6及总幅度)的幅度小于无右室梗塞组(21例),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均<0.05)。其次,右室梗塞组(7例)室间隔Q波完全消失的有6例,无右室梗塞组(21例),室间隔Q波完全消失的只有3例,故室间隔Q波完全消失对右室梗塞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85.7%(P<0.01),另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近端和中远端病变的分别为16和12例,室间隔Q波消失对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预测的敏感性为50.0%(8/16),特异性为91.7%(11/12),(P=0.022),这揭示室间隔Q波消失是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和预测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韩清丽 《中原医刊》2003,30(18):12-13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冠脉照影结果及其并发症。分为两组:组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28例);组2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30例)。结果:组2多支血管病变较多,CK峰值高、EF值较低,室性心律失常、传导异常及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4.
本文12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47~82岁,平均61岁.近年来随着饮食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大有提前的趋势.但仍是50岁以上的患者居多,发病率仍与年龄增长成正比.发病特点: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占7例,以上腹部剧痛为主要表现的有4例,1例是以恶心、呕吐伴腹泻为首症.后两组病例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因此,在门诊病人中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剧烈上腹疼或恶心、呕吐等症时要高度警惕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急性右室壁心肌梗塞32例的临床分析周晓华,张斯伟,张莲枝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室心肌梗塞通常所指为左室梗塞,因常规心电图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无定位的特异性,故临床上常被漏诊,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近代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及心电图新导联的应用,使右室壁梗塞的临床诊...  相似文献   

6.
7.
张庆民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6,16(2):196-196,229
分析1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其中7例伴Ⅱ度或Ⅲ度房传导阻滞。12例不伴房室传导阻滞。结果,AVB组平均就诊时间迟于对照组;心室率慢于对照组;QRS波形正常。对应性导联Ⅰ,avL导联及前壁V3,V4,V5V6导联出现ST段压低,以AVB组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40例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旨在评价 AMI患者高侧壁与下壁导联 ST段偏移的相互关系、ST段偏移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显示, 23例前壁 AMI患者中仅 7例( 30. 4%)有下壁导联ST段下移,这7例均有下壁供血冠脉明显狭窄,其中3例有、4例无高侧壁导联ST段上抬; 17例下壁或下后壁 AMI患者中有 12例(70.6%)出现高侧壁导联 ST段下移,这 12例中有5例仅有右冠脉病变而无高侧壁供血冠脉狭窄。由此可见,下壁供血冠脉明显狭窄是前壁AMI患者出现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之一;Ⅰ、aVL导联ST段下移可能是下壁 AMI时 Ⅱ、 Ⅲ,aVF导联 ST段上抬的镜像反应。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摘要患者,男,29岁。以心悸,气短14年为主诉入院。平素无心绞痛。查体,血压16/11kPa,心率84次/min:律齐,胸骨左缘Ⅱ—Ⅲ肋间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劳损。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室长轴可见两条平行的大血管,前位动脉较宽,30mm杂,与右室相通,后位动脉较细,与左室相通,房室间隔未见中断现象及异常频谱,超声诊断为纠正型大血管转位。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左室及冠状动脉造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8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和38例同时合并后侧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后侧壁梗塞患者胸前导联ST段较无后侧壁梗塞组下降明显,且与下壁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772,P<0.01)。胸前导联ST段下降在合并后侧壁梗塞诊断中的敏感性为73.7%,特异性为75.0%,从而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如果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应注意是否合并后侧壁梗塞。另外,本组研究还表明左前降支和左旋支病变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后侧壁梗塞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发生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特点,为女性AM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AMI患者102例,其中女性42例,男性60例,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女性AMI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晚,平均病史短,首发症状不典型;女性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史、冠脉两支以上病变均高于男性(P均<0.05);女性并发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高于男性(P均<0.05).结论 女性AMI发病年龄晚,临床易误诊及漏诊,预后差,应重视其在发病早期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压水平的变化、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175例AMI患者按发病前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101例)和非高血压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生AMI后的血压变化、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高血压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15·84%)及脑卒中(23·76%)病史率均较非高血压组患者高。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高血压组为23·76%,高于非高血压组(10·81%,P<0·05)。AMI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高血压组为83·17%,非高血压组为28·37%,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收缩压下降值:高血压组为(32±14)mmHg,非高血压组为(12±9)mmHg,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舒张压下降值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构成比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在高血压组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病变血管总数、双支及3支以上病变率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中有32例(占本组病变的31·68%)为分叉病变,非高血压组患者中仅有10例(占本组病变的13·5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变血管弯曲数在高血压组为(5·7±1·2)个,而在非高血压组为(2·1±0·5)个,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MI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发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病变范围广,血管弯曲及分叉病变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 I)病人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右冠状动脉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对83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观察预后。结果:83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42例,占5.0%,CAG正常组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明显低于CAG异常组(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较异常组明显降低(P〈0.05),吸烟、起病前诱因较异常组显著增多(P〈0.01)。CAG正常组预后较好,发生心衰及总心血管事件少(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影响因子。方法对102例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有无ST段下降≥1 mm。依照冠状血管造影术(CAG)结果把102例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结果各组在年龄上虽然未显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01)。在冠脉多支病变组糖尿病患者占30%以上,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病变组QTd、cTNI、CRP及有ST段下降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P<0.01;cTNI,P<0.05;CRP,P<0.01;ST段下降,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有ST段下降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存在4个因子异常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存在1个因子者(P<0.01或P<0.05);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NSTEMI患者存在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段下降≥1 mm等因素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冠脉多支病变,心肌缺血广泛和严重。危险级别越高,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将≤ 4 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2例为青年组 ,>4 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 98例为中老年组 ;进行对照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所有的患者均在一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青年组患者多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但多发病与过量吸烟、疲劳、及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有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 :青年组以单支病变多 ;中老年组以多支、弥漫性病变为多。结论 过量吸烟、劳累、精神紧张 ,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墓碑形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梗塞部位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呈墓碑形改变的血管梗塞部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 4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AMI的患者,其中19例心电图(ECG)有墓碑形改变。结果 对比墓碑形(A组)与非墓碑形(B组)的CAG ,显示:墓碑形改变多见于前壁心梗(P <0 .0 0 1) ;墓碑形更多见于左前降支(LAD)近段及严重病变(P <0 .0 5及P <0 .0 1) ;墓碑形多见于多支病变(P <0 .0 5 )。结论 AMI时ST段呈墓碑形改变多与LAD近段严重及多支病变相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从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对AMI行冠脉造影172例中,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160例)的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等主要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两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多为长期大量吸烟者(11/12)。比较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6个月心脏事件随访包括:再次AMI、心力衰竭、复合终点事件,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长期大量吸烟为冠脉造影正常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其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岁)53例作为青年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60例为老年组,比较两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劳累、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典型胸痛、单支病变病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组。结论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冠心病家族史、超重、高血脂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AMI症状典型,多为首次发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为主。应针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加强预防,积极诊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