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PLC-相对保留值指纹谱法鉴别大黄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正> 大黄属植物品种繁多,全世界约有60余种,我国有40余种。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Maxim和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ll 3个品种的根和根茎为正品大黄,因此,正  相似文献   

2.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温枫 《山西中医》2000,16(3):53-54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为“北大黄”,后一种习称为“南大黄”,多生于高山林缘或草坡半阴湿处。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同属植物藏边大黄R.emodiWall.、河套大黄(波叶大黄)R.hotaoenseC.Y.ChengetC.T.Kao、华北大黄R.fnanzenbachiiMünt.、天山大黄R.WittrochiiLundstr.等的根和根茎,在部分地区或民间称山大黄或土大黄。这些品种都不是正品大黄,虽…  相似文献   

3.
大黄及其混伪品的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成英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2):747-748
大黄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 部收载其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苦、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种不同性状的伪品常混于正品大黄中 ,经进一步鉴定为同科植物河套大黄 R.hataoense C.Y.Cheng et C.T.Kao的干燥根及根茎。因伪品所含成分与正品不同 ,其功效亦不相同 ,不能互为混用。现将大黄及其伪品的外观性状、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鉴别要点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4.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中药大黄是以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其性寒,有泻湿热、破积滞、行瘀血、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的作用。即"下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为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因其峻烈攻下,用之不当易伤正气,故医者多有慎用,甚至不用。  相似文献   

5.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ubarb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谓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相似文献   

6.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通过炮制可引药归经改变或缓和药性,  相似文献   

7.
曹强  郭亚菲  叶蕾蕾  张成园  寇仁博  郭玫 《中草药》2022,53(22):7285-7294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黄及其活性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等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热镇痛、抗肿瘤等活性。对大黄及其活性成分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脓毒症、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防治炎症疾病中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um Maxim exreg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和根茎,其性味苦,寒,入胃、大肠、肝、脾、心经,其功效为攻里通下、活血祛瘀、清热解毒,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一般教科书认为,生大黄内服每次量为3~15克,但本人在临床上使用之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现就本人一些应用情况及体会,作下肤浅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生大黄单方急症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晓青 《中草药》2005,36(1):155-156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祛瘀、清热利湿的功效。其主要成分为蒽醌及二蒽酮类衍生物、鞣质等。长期以来,生大黄及其炮制品单方或复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常取得简、便、验、速的效果。因此笔者对其急症应用与药理进行综述。1治疗便秘为大黄最传统的功效,取其泻下攻积作用,荡涤积垢。方法为生大黄粉温水送服或生大黄片泡服,重症患者用生大黄粉加开水冲泡,置温后保留灌肠。特别是胸腰椎骨折术后能使患者2~10h内排便…  相似文献   

10.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唐古特大黄(L R.tanguticum Maxim.ex Reg R.)或药用大黄(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性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1].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在25种常用中药中,大黄居于前十位.大黄的炮制品种有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了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近年来,对生大黄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有了显著的发展[2-6],但有关大黄的炮制应用却无大的突破.本文结合蒽醌含量为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通过正交试验,对炮制工艺中主要影响因素,如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黄酒用量比例进行深入考察,筛选出最佳炮制工艺,为今后酒炙大黄的加工炮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生、熟大黄中的5种游离蒽醌的含量及差异,探讨中药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使用色谱柱为Thermo BDS HYPERSⅡC18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1%磷酸(85:15)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6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207~0.414(R2=0.9999)、0.1721~3.442(R2=0.9996)、0.0203~0.406(R2=0.9999)、0.148~2.96(R2=0.9998)、0.164~3.28(R2=0.9993)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生大黄经炮制后,芦荟大黄素含量下降约8.26%,大黄酸下降约9.21%;而大黄素含量增加约16.44%,大黄酚增加约16.12%,大黄素甲醚增加约20.01%,说明炮制工艺对大黄各成分影响不同.结论:大黄炮制后,其5种游离蒽醌的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方法可作为大黄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块根。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经,《神农本草经》列为下经,谓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恶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现代研究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功效。  相似文献   

13.
周继莲 《光明中医》2012,27(4):823-824
1药材来源 ①掌叶大黄Rhenum palmatum L又名北大黄、天水大黄、葵叶大黄;②唐古特大黄R.tangutieum Maxim.ex Reg又名鸡爪大黄;③药用大黄R.officnaleBaill又名南大黄.药用干燥根及根茎. 性能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 ①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③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④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  相似文献   

14.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素有将军、川军等称。商品分北大黄和南大黄二种:其中以北大黄为主。大黄为家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lcumMaxim.exBal.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茎及根。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及四Jll等地。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栽培或野生。产虽较少。三性状鉴别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长3~17cm、直径3~10cm。表面黄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有部分拣褐色栓皮残…  相似文献   

15.
韩思琪  哈伟  师彦平 《中草药》2023,54(1):303-316
大黄为廖科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掌叶大黄R. palmatu或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是我国用药历史悠久的大宗中药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药材、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抗炎活性,可调节炎症小体的激活,其主要通过调控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免疫应答等细胞过程,以及调控炎症相关蛋白和相关炎症通路等多种途径对心血管、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表现出显著的药理活性,特别是具有较好的抗神经炎症效果。总结了大黄提取物和蒽醌类、鞣质类、二苯乙烯类成分在炎症相关疾病中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大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痔疮散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 TLC法对处方中大黄、冰片、青黛、儿茶进行鉴别;采用 HPLC法测定大黄酚的含量.结果在 TLC色谱中检出大黄、冰片、青黛、儿茶;大黄酚在 0.062~ 0.62 μ 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回收率为 100.39 %, RSD=1.21 %.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痔疮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大黄的炮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味苦性寒,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有抗菌消炎、镇痛解痉、抗病毒、收敛止血、强心利尿降压、利胆排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抗内毒素等作用.大黄不同的炮制品有不同的功效,临床若能准确、熟练的随证谴用,则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大黄对大白鼠妊娠和胚胎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生大黄大剂量(10g/kg)对妊娠小白鼠及胚胎发育均有显著毒性,而中、小剂量(3.3g/kg和0.5g/kg)和熟大黄(10g/kg)则未见毒性反应。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生、熟大黄对大白鼠妊娠和胚胎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大黄:购自西宁市青海省药材公司,经鉴定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 ex Balf,)的根茎。依前法炮制成大黄生品和熟大黄饮片一定量,分别制成生、熟大黄汤剂。(2)敌枯双(阳性对照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黄炒炭前后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变化及炒炭前后对止血作用影响.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其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采用毛细玻管法和剪尾法测定对小鼠止血作用的影响.结果 通过薄层色谱鉴别,生大黄炮制后化学成分种类没有变化;大黄炒炭后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均有所下降;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结论 临床上应用大黄止血时,以大黄炭为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确定大黄、何首鸟中大黄素与大黄酚的含量.方法 甲醇回流方法提取大黄素与大黄酚,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大黄素与大黄酚含量.结果 大黄中大黄酚的含量是何首乌的83倍,何首乌中大黄素的含量是大黄的3倍.结论 这为大黄与何首乌药材的质量控制,制药企业的合理选料及研究大黄素、大黄酚在不同植物中的分布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