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GA)对白色念珠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耐药性的影响,以期证实HSP90抑制剂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用HSP90抑制剂GA处理对特比萘芬片具有稳定耐药性的白色念珠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C2013112-R,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VA药敏试验方案的微量稀释法,应用氧化还原指示剂Alamarblue通过比色判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检测格尔德霉素处理前后白色念珠菌ATCC90028-R菌株对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结果经过格尔德霉素处理后,对特比萘芬片具有稳定耐药性的白色念珠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C2013112-R的对特比萘芬的MIC值从≥512μg/mL降低为64μg/mL。结论 HSP90的抑制剂GA具有体外抗念珠菌活性,这种抑菌作用可能与GA的药理作用及白色念珠菌菌株产生耐药性的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对生殖器部位分离的36株白念珠菌药敏试验,应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对36株白念珠菌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白念珠菌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耐药株分别为3株(8.33%)、4株(11.11%)、6株(16.67%)。特比萘芬和氟康唑联用MIC几何平均数较其单独应用均显著降低(t=3.590,P〈0.05;t=3.252,P〈0.05),15株有协同作用(42%),18株有相加作用(50%),3株无关作用(8%);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用后的MIC几何平均数较其单独应用均显著降低(t=3.849,P〈0.001;t=2.409,P〈0.05),表现为协同作用有14株(39%),相加作用的有17株(47%),无关作用的有5株(14%);均未发现拮抗作用。结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大部分白念珠菌能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提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应用能增强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常见酵母样真菌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特点,为临床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培养分离念珠菌,用显色培养基和VlTEK 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念珠菌类型,并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药敏试验方案的微量稀释法,应用氧化还原指示剂Alamarblue通过比色判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检测分离鉴定出的176株念珠菌属对4种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结果在分离鉴定出的176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114株(64.8%),热带念珠菌23株(13.1%),克柔念珠菌15株(8.5%),光滑念珠菌11株(6.3%),季也蒙念珠菌8株(4.5%),葡萄牙念珠菌5株(2.8%),176株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呈正态分布,其中白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耐药率分别为9.6%,8.7%,7.0%,4.4%;热带念珠菌分别为13.0%,0,0,4.3%;克柔念珠菌分别为13.3%,6.7%,0,6.7%;光滑念珠菌分别为9.1%,9.1%,0,0;季也蒙念珠菌分别为12.5%,12.5%,0,12.5%;葡萄牙念珠菌分别为0,0,0,0。结论目前我院临床分离念珠菌中仍以白念珠菌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比色微量稀释药敏试验方法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且简单省时,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属均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均未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抗真菌药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17):25-25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属于本类的药物有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它们的抗真菌谱和抗菌作用相似,现以特比萘芬为代表进行较详细的讨论。特比萘芬(Terbinafine)【抗菌作用】抗真菌谱较广。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01~0.01μg/ml;对皮肤真菌有杀菌作用,其杀菌浓度为0.004μg/ml;对白色念珠菌则有抑菌作用。故治愈率较高和复发率较低。【药动学】口服吸收率约70%。口服250mg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2小时;峰浓度约0.8~1.5μg/ml。在剂量50~750mg范围内,其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t1/2Α为4.6小时;t1/2β为16~17小时。与血浆蛋白…  相似文献   

5.
布替萘芬体外抗真菌活性及对真菌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和对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以氟康唑和酮康唑为对照,分别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和薄层色谱扫描法研究布替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和对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布替萘芬对念珠菌属的MIC大于16μg/ml,对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8μg/ml,对浅部真菌的MIC小于4μg/ml。布替萘芬能使真菌中麦角甾醇的合成减少,而增加角鲨烯的含量,其含量变化与布替萘芬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布替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优于氟康唑,与酮康唑作用相当,其对部分浅部真菌的抗菌活性优于酮康唑。布替萘芬为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其作用靶酶与氮唑类抗真菌药不同,用薄层色谱扫描法能考察其对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外阴阴道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外阴阴道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为临床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PI法对分离自临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 12 0株念珠菌进行种间鉴定 ;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M - 2 7A方案( 1997) ,采用微量法检测 12 0株临床试验菌株、5株参考株及 1株质量控制株对 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氟康唑、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对 12 0株临床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均数分别为 :( 7.2± 1.9) ,( 0 .2 6± 0 .0 5 )和 ( 10 .2± 3 .6) ( μg·ml-1)。结论 :氟康唑、伊曲康唑对外阴阴道念珠菌显示较高的敏感性 ,而特比萘芬对其敏感性欠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研制开发更好的外用抗感染制剂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检测了6种186株常见临床感染茵对左氟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的敏感性。结果 左氟沙星、氯霉素、红霉素对6种临床分离细菌MIC范围为0.0625—8.0μg/ml。0.125—128μg/ml,0.125—256μg/ml;MIC50为0.52μg/ml,26μg/ml,98μg/ml,MIC90为5.6μg/ml,108μg/ml,208μg/ml。结论左氟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较氯霉素、红霉素强,氯霉素的体外抗菌活性较红霉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葡菌儿童株和成人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差异。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葡菌的抑菌圈直径,用E-test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种抗生素对金葡菌儿童株和成人株的抗菌活性。结果 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检测金葡菌的药敏结果基本一致,E—test法结果显示儿童临床分离株对苯唑西林的敏感、中介和耐药率分别为88.2%、3.2%和8.6%,MIC50和MIC90分别为0.75和3.0μg/ml,成人临床分离株的敏感、中介和耐药率分别为28.2%、2.6%和69.2%。MIC50和MIC60均〉256ug/ml,成人株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儿童株(r=107.1,P〈0.001)。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其中儿童临床分离株的MIC50和MIC60分别为1.5和2.0μg/ml,成人临床分离株的MIC50和MIC60均为4.0μg/ml。结论 金葡菌成人株对万古霉索和苯唑西林的耐药性高于儿童株,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9.
刘晓慧  张金廷  王军 《河北医药》2010,32(21):3041-3043
目的通过测定氟康唑、制霉菌素和洗必泰3种抗真菌药物对口腔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集疑诊为口腔念珠菌病患者的口腔拭子标本,分离、鉴定获得37株白念珠菌做为受试菌株。应用微量稀释法测定3种药物的MIC。质控菌株为白念珠菌ATCC22019(对氟康唑敏感)。结果 3种抗真菌药物对90%以上的受试菌株的MIC值分别为氟康唑≤2μg/ml,制霉菌素≤2μg/ml、洗必泰≤8μg/ml。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3种药物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Nemenyi法比较,氟康唑组与制霉菌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MIC值均明显低于洗必泰组(P〈0.01)。结论 3种抗真菌药物对口腔白念珠菌在体外均有较强的抑菌能力,氟康唑和制霉菌素较高,洗必泰次之。  相似文献   

10.
2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检测 2 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氯康唑、两性霉素B、5 氟胞嘧啶和酮康唑的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临床菌株新型隐球菌 6 0株和念珠菌 188株 ,采用NCCLSM2 7 A微量稀释法测定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对 16 0株白念珠菌 ,氟康唑的MIC为 0 .0 6~≥ 6 4μg/ml,敏感 135株 ( 84.38% ) ,中度敏感 10株 ( 6 .2 5 % ) ,耐药 15株 ( 9.37% ) ;5 氟胞嘧啶的MIC为 0 .0 6~ 16 μg/ml ,敏感 15 6株 ( 97.5 % ) ,中度敏感 2株 ( 1.2 5 % ) ,耐药 2株 ( 1.2 5 %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4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的MIC为 0 .0 3~ 32 μg/ml ,敏感 93.75 % ,中度敏感 6 .2 5 %。对 6 0株新型隐球菌 ,氟康唑的MIC 1~≥ 6 4μg/ml,敏感 35株 ( 5 8.4% ) ,中度敏感 2 0株 ( 33.3% ) ,耐药 5株( 8.3% ) ;5 氟胞嘧啶MIC 0 .2 5~ 8μg/ml,敏感 5 3株 ( 88.3% ) ,中度敏感 7株 ( 11.7%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0 .5 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MIC 0 .0 3~ 4μg/ml全部敏感。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 10 %和2 2 .2 %。结论 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对氯康唑的耐药率趋高 ,临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