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 0年我市开始对 15岁以下儿童接种 A群流脑多糖菌苗 (简称流脑菌苗 )以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 )的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及时掌握其流行规律 ,更有效地指导防治工作 ,本文就兖州市1956年~ 1999年流脑疫情资料作综合分析 :1 流行病学1.1 各阶段发病率、死亡率 将 1956年~ 1979年和 1980年~ 1999年分别划分为流脑菌苗接种前和接种后阶段。 1956年~ 1999年累计发病 112 86例 ,死亡 539例。接种后比接种前阶段平均发病率下降了96.94 %,平均死亡率下降了 95.4 6%(表 1)。表 1 兖州市流脑菌苗接种前后流脑发病率、死…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50年流脑,乙脑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脑膜炎即流脑、乙型脑炎即乙脑是我国22种乙类法定传染病,因其病死率、致残率高,对人群的危害性较大。南京市50年内共报告流脑发病48942例,死亡1655例,乙脑发病12424例,死亡658例。由于大力开展预防工作,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观年代,流脑、乙脑西病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两病的病死率一直持续较高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做好流脑、乙脑的防治工作,本文对南京市1949年~1998年50年间流脑和乙脑的发病及死亡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来源疫情资料为南京市卫生防疫站历年来的疫情档案,人口资料为南京市公安局人D档案。2…  相似文献   

3.
流脑A群多糖菌苗划片免疫九年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预测1984年前后保定市为流脑大流行高峰年。为预防其出现,于1980~1984年对保定市区1~15岁儿童进行了两轮流脑多糖菌苗的按区划片免疫,接种率达80.01%。1985~1988年只对12~24月龄幼儿进行接种,接种率为97.15%。9年间免疫组观察833 333人发病4人,发病率为0.48/10万;对照组观察304 085人,发病25人,发病率为8.22/10万。菌苗保护率为94.16%,效果指数1:17.12。不仅有效地防止了保定市1984年大流行高峰年而且使1980~1988年连续9年流脑发病率维持在1/10万左右,是历史上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下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 (Nm )引起的以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在我省自 5 0年代以来曾有三年出现大规模流行 ,其发病率均在 5 0 /10万以上 (下称流行年 ) ,其余年份发病率均低于 5 0 /10万 (下称非流行年 )。随着预防和控制措施的逐步改进和实施 ,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 ,其发生规律及流行模式亦在变化。为了解我省流脑流行特征以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现对我省 195 0~ 1997年流脑流行特征剖析如下。1 资料来源收集全省疫情报告系统的疫情资料 ,历年流行病学及专…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市流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流脑周期性流行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通过应用多位点酶电泳分型后的聚类分析与染色体DNA酶切谱分型以及i类外膜蛋白的(OMP)分亚型等技术,对本国17省市于本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从流脑病人与带菌者中所分离的200株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进行了菌型检定并结合本国近40年来流脑的发病率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本国流脑确实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征,不同的周期流行是由A群Nm不同优势菌型周期变换引起的,每次周期流行基本上是从本国北方向南方扩散。不过,此病在我国周期性流行的模式不大固定。该项研究为今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流脑的流行机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9.
沈阳市1991~1996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监测结果及流行趋势分析沈阳市卫生防疫站(110031)林刚王志学吴泽明李淑清郑连方开展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监测,是掌握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及菌体组成的重要手段,也是预测流脑流行模式,主动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现将19...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流脑流行10年一周期的规律,预防我区1986年将出现流行高峰年,全区平均流行强度可达50/10万,但由于1985-1986年分别对15岁以上儿童进行流脑菌苗普种,和以后每年对2.5岁以下儿童进行基础免疫,7岁年龄组加强等预防措施,全区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大幅度下降,没有再出现流行同峰年。  相似文献   

11.
资料显示,台湾地区1919-1926年及1933-1946年间曾有流行性脑膜炎大流行,平均每年报告300例,1940年曾高达600例以上,1946年后,每年约20~30例。2001-2002年病例急剧增加,各为80例、81例,至2003年才趋缓,近年来每年维持在40例以下。发病年龄多集中在9岁以下,20~29岁青年组(包括现役军人)发生率也偏高;发病时间以1~3月为高峰期;原住民人口数较多的县市发生率偏高,职业以学生与现役军人为主。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占多数,若有颈僵直或出血性皮疹,则可能为重症前兆。感染以B型为主,占62.8%,军人中除B型外见Y型,占12.4%,还发现W135型(11.6%)与…  相似文献   

12.
溧水县正常人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年来由于广泛接种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体菌苗(简称流脑菌苗),我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大幅度的降低。自1981年以来,已连续17年发病率控制在0.24/10万~4.02/10万之间,基本达到控制目的。为了解正常人群对流脑的免疫水平,进一步加强控制流脑后的监测工作,我们于1997年11~12月份,在疾病监测点乡村316名正常人群进行了流脑A群杀菌抗体水平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在设疾病监测点的白马、杨塘等乡镇,随机抽取3~12月龄、2~4岁、6~8岁、13~15岁、25~39岁5个年龄组人群,每组不少于50人。1.2方法每…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在50-70年代,此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流行呈周期性,宜昌市城区在50-70年代流脑的发病率也很高,其发病情况与其它地方相似,为了控制流脑流行,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宜昌在区于1982年试用流脑菌苗,1987年大规模开展流脑菌苗的预防接种,通过采取这一措施,使流脑发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文章收集了这一地区的疫情资料和菌苗预防接种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常山县1951—1996年流脑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常山县位于浙西山区,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重流行区,建国以来先后发生三次大流行。1982年普遍使用流脑菌苗以后,流行强度得到明显控制。为探讨流脑流行规律和流行特征,对本县1951~1996年流脑疫情资料和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人口资料由县统计局提供。2.流脑发病资料来自县卫生防疫站历年传染病疫情统计,流脑菌苗接种资料为县卫生防疫站1982~1996年度计免统计报表。3.收集本县1982~1996年流脑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流行菌群变迁和带菌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2000~2004年义乌市共报告流脑病例5例,无死亡病例,2005年及2006年义乌市每年各报告流脑病例14例,并出现死亡病例.流脑在义乌市出现流行趋势,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2004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脑流行特征的变化,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合理地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对全省各县、市进行流脑流行病学监测。选择广州、湛江、韶关及东莞4个市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在流脑流行前期(10~11月)各监测点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市内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同时对2004年广东省发生的一起流脑局部暴发疫情进行深入调查。结果2004年4个监测点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简称Nm)的带菌率为0.75%(14/1876),健康人带菌以B群Nm为主。全省共报告流脑27例,死亡1例。2004年3月广东省发生一起由C群Nm引起的暴发疫情,共发病3例,调查发现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分厂的外来工及相邻厂外来工总的Nm带菌率高达13.1%(14/107),检出B群、C群及1892群Nm,未检出A群Nm。用Epsilometertest法对所分离到的15株各群Nm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对甲氧苄氨耐药。结论广东省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但流行菌群发生变化。今后要加强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适当对流脑预防控制措施作相应调整,一旦发生C群流脑疫情,应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  相似文献   

20.
应用余弦分析法对老河口市1957~1995年流脑每月平均发病数/10万的对数拟合第一与第二谐量的余弦模型,得到简单余弦模型y1i=0.2677+0.9387cos(ti-63.83°),合第二谐量的三角多项式y2i=0.2677+0.9387cos(ti-63.83°)十0.26874cos(2ti-147.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