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俊丽  高志强 《新中医》2015,47(11):255-256
<正>肝经的走向及其在体表的分布在《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龙胆泻肝汤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首载自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笔者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根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理论早就认为肝是人体一个重要脏腑,前人称其为"五脏特使""将军之官".足厥阴肝经在体内循行分布最广,上至巅顶,下至足底,贯通上下,联系脏腑最多.<灵枢·经脉篇>日:"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日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相似文献   

3.
足少阳胆经起於目外眥(瞳子髎),沿顳颥部前上缘上行,至耳后,循后颈部抵肩出而入缺盆。其支者自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外眥之后。又其支者别外眥下大迎,合手少阳抵於(?)(目下)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厭之中(环跳)。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历渊腋、辄筋)循胸过季肋(自京门至居髎等穴),下合於髀厭之中,更循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沿腓骨下行,(入大腿行於胃经与膀胱之间)至绝骨(腿骨下端少肌肉处)之端(外踝)出其前,前进於足背入第四趾外侧爪甲根部。其支者别附上(临泣、地五会)入於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之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相似文献   

4.
“经络”起源的探讨(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肝脏,足厥阴经脈,超于足大趾业毛的边缘,沿足背上至内踝前一寸处,再由踝上八寸,交叉到足太阴经之后,上膝弯内缘,沿股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少腹与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联络胆府,上过膈膜,散布胁肋,沿喉咙后面,过颚骨上窍,连于目系,出额部,与督脈会合于头顶中央;有一支脈,从目系下行颊里,还行唇内;又一支脈,从肝脏,过膈膜,注于肺中,这一支脈与手太阴肺经相(口缷)接。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心绞痛从肝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乃定 《光明中医》2004,19(2):35-35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从实践中总结出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肝有密切相关 ,特提出供同道参考。肝与心两脏在经络上相互关系 :足厥明肝经起于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向上沿足内踝前缘上行 ,抵小腹 ,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沿喉咙上行连目系 ;布胁肋 ,绕阴器 ,抵少腹。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属心系 ,其分支从心系分出 ,从心系上挟咽、沿食道上行连目系。心经和肝经在咽喉及目系交汇以相互联系。又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交汇于胸中。因此 ,心与肝不仅在经络上相互衔接 ,而在五脏之间也…  相似文献   

6.
王亚平  吕富荣 《陕西中医》2007,28(10):1446-1446
本文就冠心病从肝郁着手进行诊治作一初步探讨。1肝心两脏密切相关1.1肝心经络相连肝心两脏虽分位于胸、胁,但两者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足厥阴肝经沿下肢内侧上行,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循咽后,连目系。而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二经均系目系,循咽喉。而且肝之别络与心直接相连。在《灵枢·经别篇》中记有“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少阳,与别俱行。”  相似文献   

7.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奇经虽有自己的经脉循行,但又参与了十二经气血的流注。正如《灵枢·营气》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  相似文献   

8.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於小指之尺侧,循手掌之尺侧,(稍近手背)上腕,上行前膊之尺侧,达七膊骨内上髁之后侧,上行上膊之后内侧,由肩胛骨肩胛棘之后下方,经其后下缘至中央部,出其上缘,向内方交於脊柱之大椎,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於胃,属小肠。其支由缺盆循颈,上颊至外眥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眥,斜络於颧。少泽部位:在小指尺侧,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取穴法:伏手取之。(挨穴法曰:在小指外侧  相似文献   

9.
足太阴脾经之脉,起於趾内侧爪甲根部,即足之内侧,上行第一蹠骨之内侧,达内踝之前,上行胫骨之内後缘(出厥阴之前),达膝关节之内面,出於大腿之内下端,上行内侧内央,经鼠蹊沟,出於下腹部(络中极、关元),属脾,络胃(下脘)上膈〈膈膜),由此上侧脇,经中府、挟咽、连舌本、散於舌下。其支别复别出於胃,上膈注於心中。隐白部位:在去趾内侧爪甲根部一分许处。取穴法:取於足之趾第二节之内侧,去爪角一分处。主治症:失神,下肢冷厥,月经过多、胃痉挛  相似文献   

10.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11.
足少阴肾经之脉,起於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出舟状骨突起之下,循内踝之後入跟骨中,上腨内,更上腘之内廉、股之内後廉,贯脊会於长强,属肾络膀胱。其直经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自肺出络心注胸中。一、湧泉部位:在足蹠之中央稍前方,第一蹠骨前端外方隆起部稍後外部,屈五趾时呈陷凹处。取穴法:按:在母趾侧肌,小趾侧肌,中央部筋簇之中央陷中。挨穴怯曰:“自足小趾外侧引线斜向然谷穴,穴在其正中点足心陷凹处”。和语抄曰:“屈足心趾向内捲其陷凹处是穴也”。  相似文献   

12.
手少陰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属气管(心系)、下横隔膜络小肠。其枝上心系挟咽縏於目。其直经却心系上肺出腕之下,下走上膊内侧,臑内之后廉,即内侧二頭膊肌沟,(少陰心主即由心包经之后)出肘之内侧,通过内尺骨肌舆前膊屈肌之间,抵豆骨(掌后锐骨)之端,入于掌中之后缘小指球之下缘,循小指内侧,终于小指桡侧爪甲根部去爪甲根部一分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15.
针灸题解     
十七、十二经脉起止循行路线是什么? 〔题解〕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出于拇指内侧端;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安页)中……入中指内间(应作次指外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之端……注心中;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外侧)……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至小指外侧;足少阴肾经起于小指之端……注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循中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无名指尺侧)……至目锐眦(外侧);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小指次指之间(足第  相似文献   

16.
肝为五脏之一 ,为魂之处 ,血之藏 ,筋之宗 ,在五行中属木 ,主动 ,主升 ,肝是调畅全身气机 ,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若肝脏受损 ,肝气不畅 ,会影响全身阴阳气血的平衡 ,引发其他脏腑肢节的病变 ,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肝如何成为万病之贼 ,我们试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述。1 肝经是疾病感传的途径从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循行路线看 ,肝经起于大趾 ,循足跗 ,上内廉 ,循股阴 ,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 ,挟胃 ,属肝 ,络胆 ,上贯膈 ,注肺 ,布胁肋 ,循咽喉 ,连目系 ,环唇内 ,上至额巅 ,交太阴而通三阴经 ,交阳明而通三阳经 ,交督脉…  相似文献   

17.
筆者在应用“三陰交”经穴時,發現除古今文献上所載该經穴主治的各种疾病以外,对於高血压与失眠症也有特效,尤其是妇女更年期高血压与神经衰弱失眠症的功效較为顯著。手術是採用輕微刺激或小炷艾灸法,能收到一定的療效,但有个别患者,在連續治療十次以上,有引起大便不暢的弊病,是值得注意的。現在我们再來重新温習一下“三陰交”的部位。“三陰交”足太陰脾經经穴。部位:除千金聖惠方明堂灸经记載为內踝上八寸外,其他古今文献上的记載,多是内踝上三寸。現在筆者所定“三陰交”的部位是在下肢小腿的內側,內踝正中心之直上三寸,適在脛骨之后緣,也就是現代绝大多數針灸同道所应用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
《新中医》2016,(1)
正"肺肾相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曰:"肾上连肺"。《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提示肺肾两脏经脉相连,经气互通。为全面认识肺肾关系,本文从呼吸运动、津液代谢、阴阳互资三个方面探讨"肺肾相关"理论,并对其现代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一书,本撰用《素问》、《难经》、《本草经》之旨,并从“平脉辨证”中痛下工夫,而加以总结出来的。故其内容文字简略,意义深长,愚每从临床实践中往往可以得到印证,而加深领会,今将本此观点而谈谈对厥阴冷结证的体会。《伤寒论》厥阴篇云;“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宋本340条)。一、此证病名,余谓为“厥阴冷结证”者,因“足厥阴肝之经脉,起于大指(趾)丛毛之上,循足跗上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  相似文献   

20.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之精华、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肝经内连肺、脾、胃、肾、诸脏,上达目睛巅顶,情志饮食内伤,郁结于五脏六腑,郁久化火,循经上达清窍,发为头痛;痰浊瘀血,初滞于经,久病入络,非养血活血搜剔之品难以驱邪外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