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对2011年和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实施前、后各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其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数、不良事件发生数、护理投诉例数和患者满意度。结果2012年与2011年比较,主动报告制度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投诉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的运用可明显增加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投诉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提高,从而维护和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在外科持续腹腔冲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3 月,实施前馈干预措施,具体包括组建科室前馈控制专项管理小组,分层级进行护士培训和考核、使用视觉识别标识和腹腔冲洗安全查检单、建立基于现况-背景-评估-建议沟通程序的交接班报告模式、制订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与上报程、分阶段开展患者安全教育。 结果2012 年1月至2013 年12月腹腔冲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 26.19% 下降到 8.33% ;腹腔冲洗护理质量评分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前馈控制应用于外科持续腹腔冲洗的安全管理中,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成立手术室护理安全前馈控制管理小组,对2016年4至6月114例手术患者(对照组)手术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流程的各环节实行风险循证,排查出影响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高危因素。对2016年7至9月120例手术患者(观察组)运用前馈控制管理理念对潜在高危因素实施超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手术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流程中高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谐了医护、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免责直报系统结合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全程中,贯穿免责网络直报系统、PDCA循环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及发生情况的影响,为“患者安全行动”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和体系.方法 2012年1月依托医院内网络系统,构建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结合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步骤,对所上报事件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共享不良事件的信息资源,对能解决的进行推广,对不能解决的进入下一个循环,观察实施前(2011年)和实施后第1年(2012年)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及2011~2013年三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结果 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363例,高于2011年1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285,P=0.000);2011~2013年三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81.629,P=0.000);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240例低于2012年36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12,P=0.000).结论 免责直报护理不良事件系统结合PDCA循环,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全程中,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体现了持续质量改进的远期效果,利于为患者和护理人员营造安全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管道护理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2012年11月管路细节管理方案前置管的46例患者(96管)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12月~2013年3月管路细节管理方案后置管的102例患者(168管)设为干预组,对患者实施管路细节管理方案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细节管理实施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5.63%高于实施后的7.74%(字2=4.008,P<0.05)。结论加强细节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管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统计图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的作用。方法运用统计图管理我院2011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82例和2012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61例,对发生时段、年度运用直条图进行统计分析;对发生原因运用构成图比较分析;用鱼骨图、根本原因分析法及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查找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比较两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结果 2012年与2011年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7.10%下降到12.66%;毕业5年内护士发生率由70.73%下降到49.18%;最高峰时段发生率由71.95%下降到52.46%,护理不良事件损害级别明显下降。结论运用统计图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患者安全管理、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上报的41例院内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对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性别及年龄、时间地点及不良事件的结局和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89岁和50~59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53.6%);护理不良事件分类中,发生率最高的为跌倒、压疮和给药错误;不良事件上报率最高的科室为老年科、神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时间段为上午(08:00~12:00),夜间(00:00~08:00)和晚间(18:00~00:00);损伤结局中,跌倒是造成患者重度损伤的主要原因。结论医院应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合理排班和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护理水平,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周福霞 《华西医学》2014,(3):550-552
目的探讨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对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当事人的上报行为采取非处罚的处理原则,并从组织形式、制度、流程上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防范和处置;并就2012年1月-12月与2011年1月-12月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2012年与2011年比较,主动上报率显著提升(97.1%,56.1%;Х^2=33.931,P〈0.001),护理质量[(98.56±0.19)、(98.88±0.14)分;t=-4.727,P〈0.001]及患者满意度(99.4%,99.6%;Х^2=9.335,P〈0.001)明显提高。结论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营造和谐安全的护理文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降低癌症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率。方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出本医院2011年度11例癌症患者自杀的根本原因,制订改进措施,比较改进前后的效果。结果 2012年度,本医院发生癌症患者自杀事件3例;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22.92%(2011年)下降为9.38%(2012年)。结论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有利于优化护理流程、制度,总结管理经验,减少癌症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提升护理质量及改进安全管理的方法,并探讨管理效果。方法抽取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80名患者以及在本院工作的40名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前后,对80名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40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知识测试,另外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年间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1)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改进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后,P=0.000明显表明了改进前后的差异。(2)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改进前后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患者的总体评价、护理人员及时满足患者需要、全方位照顾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实施改进措施之后,不良事件的上报例数及发生数量大幅度降低,而上报及时率提高。结论通过改进护理质量及安全管理,护理人员相关方面的护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不良事件也得到控制和改善,因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县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特点,探讨减少县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方法及提高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方法:总结2011年1-12月某县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12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生率居前三位的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其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果:在县级医院中,发生率居前三位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是给药错误、压疮、管路滑脱;不同班次、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的护士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同(P<0.05)。结论:基于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医疗设备的自身特点,其护理不良事件也具有相应的特点,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县级医院的特点,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以期达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无缝隙护理管理,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方法:选择515例2011年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选择612例2012年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产后访视中的计划免疫管理,接种前、中、后护理管理,电话随访管理。比较两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家长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1),家长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加强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降低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精神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139件(共139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了解其发生原因、分类、损伤结局、发生时间及地点等。结果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前3位依次为跌倒致伤62件(44.6%)、冲动伤人毁物22件(15.8%)及外走10件(7.2%);106件(76.3%)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排前3位不良事件中跌倒导致患者轻中度损伤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两个时间段分别为7:00~10:00时与17:00~18:00时;护理不当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初级职称护士及低护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护龄在10年及以下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结论应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流程,合理配置与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重视提高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者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以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防止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汕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50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1—12月就诊的50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根据医院管理“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结合血液病专业的实际,查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设置患者安全管理的危急值,制定并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监测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错误发生率(2.0%)及患者跌倒率(0.4%)较对照组(2.4%,2.0%)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24,7.45;P〈0.01);观察组标本采集错误(0.6%),高危药品外渗(0.4%),压疮(O%),导管脱落(0.2%),患者投诉(0.2%)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2.6%,1.8%,1.O%,1.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6.35,4.50,5.03,4.54,5.49;P〈0.05)。结论血液病区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安全因素,防止不良事件及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SHEL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防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HEL模式系统分析我院2011年手术室上报护理不良事件41例发生的原因及监控管理体系中的缺陷,采取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验证,对采取整改措施前后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针对性改进措施后,2012年手术室报告护理不良事件17例和2011年相比较,上报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HEL模式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1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查找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针对其采取防范措施,以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某三级医院2008--2010年上报的21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结果工作5年内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占54.76%,低职称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高职称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居前4位的依次为给药错误,占34.8%;非计划性拔管,占18.6%;跌倒/坠床,占15.2%;压疮,占14.8%。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居前4位的依次为评估不足,占42.4%;查对错误,占29.0%;未执行操作规程,占15.2%;宣教不到位,占8.1%;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的发生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5.054,17.833,20.875;P〈0.01),其中给药错误主要发生在8:00—11:00、14:00—17:00,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发生在1:00—5:00,跌倒/坠床主要发生在18:00—22:00;压疮的发生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要重视对不良事件的分析,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合理配备人力,加强重点人群的培训,加强重点时间段的管理,查找根源,制定有效措施,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全面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析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上报的172例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每百张床年上报率为10.41%;不良事件的种类及所占比例主要为:坠床/跌倒41例(23.8%),液体外渗28例(16.3%),给药错误26例(15.1%);不良事件的级别主要为未造成后果事件(60.5%);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为8:00-11:59,高发年龄段为<3岁(45.9%);工作时间<3年的护士值班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41.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实施效果.[方法]选择10个精神科病区(6个普通病区、4个老年病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两组自杀、暴力行为、外走、跌倒、噎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家属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