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肝血管瘤的超声显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资料和方法自1984年1月至1988年8月经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并经手术的连续病人共549例,最后经病理及/或手术证实为肝血管瘤的共7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6岁(范围30~63岁)。仪器:采用日立EUB-25、EUB-40及GE 相似文献
2.
赵艳华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
患者男,20岁。发现右中、下腹肿物2个月而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右中、下腹可触及一肿物,边界不清,深在而固定。超声检查:右侧腹部可见一巨大肿物,上界紧贴肝脏下缘,下至盆腔右侧,外侧与右侧腹壁相贴,右侧髂血管受压前移,腹主动脉左移,此肿物内回声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B型超声诊断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王健刚蒋茵露范德义刘明石晓建B超诊断的4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直径均在20cm以上),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例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5岁~42岁,平均38.5岁,均进行过一次或数次B超检查,... 相似文献
4.
5.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詹阿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3):201-202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探讨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28例经MRI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分析其MRI表现。男16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均无明显临床症状。MRI用05T超导型机,常规T1加权及T2加权扫描后,再行重T2加权成像,TR=4000~6000ms,TE=140~180ms。18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为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多发病灶12例,单发16例。瘤体在SE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在重T2加权像上亦呈明显高信号,边缘均清楚锐利。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持久强化,较大病灶呈向心性强化。结论重T2加权像及GdDTPA增强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造影时的表现及产生机制。方法:对39例患者经左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 Vue2.4mL,观察时间〉5min,重点观察强化形式、时相、有无消退。结果:3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各型不同时相表现形式不同,肝血管瘤大小与强化形式亦不同。结论:结节状环形渐进性强化为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改变,任何强化形式均有病理基础。肝海绵状血管瘤窦腔的大小、是否均一、有无纤维化钙化等病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超声造影不同强化形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国内外对其CT诊断的研究亦有不少报道,本文分析总结了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我们的体会。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7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另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男23例,女47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2.扫描方法和程序:采用西门子Somaton AR Star螺旋CT机,层厚10mm,进床速度10mm/s,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子宫海绵状血管瘤(CHU)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例CHU做了经腹壁常规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结果:CHU表现为两型:弥漫型和局限型,均限于子宫肌壁内,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蜂窝状无回声暗区,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边缘可见丰富的树枝状血流,结论:超声检查对CHU的诊断,鉴别论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海绵状肝血管瘤(HCH)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疑似HCH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EUS、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对比常规超声与CEUS的诊断效能。结果 106例疑似HCH患者经病理检查82例确诊为HCH;CEUS检出79例HCH,其中误诊4例,漏诊7例;常规超声检出66例HCH,其中误诊10例,漏诊26例;CEUS检查对HCH诊断灵敏度(91.46%)、准确度(89.62%)高于常规超声(68.29%、66.04%,P<0.05)。经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79例患者中,共发现85个病灶,其影像学表现为周边向中心完全充填,于动脉周期表现为环状增强、结节状增强,随CEUS时间延长,造影剂充填至中心;缩短充填时间,整体呈现增强状态。结论 CEUS检查HCH患者具有较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可有效检出HCH,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良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周围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宗欣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781-1781
海绵状血管瘤是周围组织中较常见的血管瘤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超声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周围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2例周围海绵状血管瘤,对其声像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肝血管瘤患者,瘤体直径5~16.8 cm。全部病例经B超、CT、肝动脉造影确诊。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栓塞。其中6例行2次栓塞,12例行1次栓塞。栓塞材料采用超液态碘油 平阳霉素 明胶海绵混合乳剂。结果:随访3个月~2年,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栓塞后12例见周边碘油呈棉团状沉积,4例显示环状碘油沉积,8例瘤体均缩小达50%以上,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操作微创安全、简便,恢复快,可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1 例,位于中颅窝鞍旁的18 例,中颅窝外病灶3 例。20 例行MRI检查,9 例行CT 扫描,13 例行DSA 检查。结果 根据解剖部位、影像表现等特点将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分为中颅窝组和中颅窝外组。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类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 信号,在T2 WI和质子密度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见明显均匀强化。DSA多表现为毛细血管期至窦期的淡染色影。右顶镰旁及左额凸面病灶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强化。右CPA(桥小脑角)病灶CT 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团块,DSA 见致密染色影。结论 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DSA 表现比较有特异性,颅内中颅窝外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朱新进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7,6(1):4-5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男性为多。2)呈类园形、边缘清楚的肿块。3)多为中等强化,一般伴有钙化。4)伴有出血的肿块,其周边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反之则无。以此诊断要点多可与颅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4.
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总结了94例肝血管瘤的切面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肝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等技术的诊断结果。其中重点是肝血管瘤切面超声特征性表现及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血管形态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了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8例HHCH的B超、CT和血管造影诊断,认为血管造影的价值最高。其特征是“早出晚归”征和血管的推移,栓塞后瘤体缩小1cm以上更进一步证明了HHCH的诊断。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安全性高,创伤少。并总结出以瘤内栓塞为佳,宜用中期栓塞剂,为继续分次栓塞留下机会。瘤外供血动脉栓塞会导致丰富的侧支循环形成,失去再次栓塞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图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在 1.0T超导磁场中完成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 肿块均位于胸段脊髓背侧 ,呈卵圆形 ,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Gd DTPA增强后明显强化 ,肿块与脊髓间有条状低信号硬脊膜间隔 ,提示病灶位于硬脊膜外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和信号改变 ,一般能在术前作出诊断 ,目前属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14你软组织海绵状血细胞瘤的MRI检查资料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特征,MRI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发现MRI检查在定位定性诊断,显示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其完全无创,诊断准确,图像清晰的特点,将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4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30岁以下只有1例,男性为多;(2)球后肌锥内是典型发病部位,他处少见;(3)呈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肿块,无包膜的不规则形肿块不是本病;(4)均质性,多为中等度强化,一般没有钙化,有钙化的应少考虑本病;(5)显示视神经受压移位对鉴别诊断有助,冠状扫描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二维表现为形态多样的管状、分格状结构,相互交通。内可见强光斑回声。彩色多普勒显像示大部分有丰富血流信号,呈缓慢连续性。部分内无血流信号的挤压周围软组织后可见血流信号充盈。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