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逆证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16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另外《伤寒论》中另有12处也记载了火疗变证。张隐庞注日:“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即因误用了灸、熏、熨、烧针、温针等火法而引起的变证。以上诸法中,仅灸法的目的在于温经,其余疗法皆为发汗。而诸法之中,又只有熏法可用于解除轻微的表邪,其余疗法热力则较强,难于掌握出汗的多少、缓急,易助热生火而耗气动血。故《伤寒论》阐述火逆,并非有轻灸之意,而只是告诫临床用灸如用药,要得法才能救疴。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火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伟 《陕西中医》1994,15(1):42-43
<正> 《伤寒论》,论及误用针灸的内容共17条,其中误用火灸者11条,误用温针(包括烧针)者6条。综其内容,皆系误用火法(条文中有“熨”、“火劫”、“火迫”、“火”、“火熏”、“火灸”、“灸”、“火逆”、“烧针”、“温针”等概念,然均含“火热”之意,故本文概之日“火”法)取汗而引起的变逆之证。现按其引起变证的病理本质,分述于次。  相似文献   

3.
火逆证是指因误用火疗法而致的变证。《伤寒论》中有30余条论述火逆证的形成机制、病机变化及治疗方法,说明火疗法的应用在东汉是颇为盛行的。火逆证多症情凶险,证候复杂,表现多样,如吐衄、惊悸、奔豚、黄疸、惊风等等,多因误用火疗法使火热内攻,耗气伤阴,甚则生风动血,正气欲脱所致。《伤寒论》中虽未专门论述何为火疗法及其适应证,但从诸多火逆证条文可得知,火疗法(有些医家谓之火法、火攻法,笔者认为称火疗法为宜)是一种简便易行、使用广泛的治病方法,主要有温针法、烧针法、灸法、熏法、熨法等5种,应用最多的是灸法。火疗法和其他疗法一…  相似文献   

4.
"火逆"是指《伤寒论》中提到的火法用之不慎出现各种变证。与现代临床放疗与化疗作用于人体之后伤阴耗气、损阴伤津而表现出的阴伤火热证候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运用滋阴泻火方法治疗放化疗后出现的各症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着重探讨运用火逆理论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凡误用火攻如熏、熨、灸、烧针等法所导致变证者,均可视为火逆证。现今临床典型的误火变证虽较少发生,但《伤寒论》所载误火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辨证方法,乃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误治病证后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所列112方中,除内服的110方外,还收载了不少治疗热病的多种外用方法,假设了因误用之而导致的变证。兹根据《伤寒论》有关内容,浅析如下。论中涉及外洽的计49条。其中最多的是针法,其次是服汤药后“复取微似汗”法,他如火法(熨、被火、火劫、火迫、火熏)、艾灸法、粉扑法、蜜导法和(口异)灌法等。误治的有16条,除(口异)灌法外,其余为温针、烧针和诸火法所引起;治疗的有31条;另外,还有用来预防再度感寒和探察死生的一些方法。外治作用 1.温复取微汗太阳病为外邪侵袭后营卫失和而引起的病变。无论是中风的桂枝汤证,或伤寒的麻黄汤证,皆以辛温解肌、调和营卫为治疗的原则。桂枝汤为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所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仅得一条,其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此汤主之。“以火迫劫”,乃强逼取汗也。“迫劫”一语,虽言其治为逆,然既欲发汗,必有宜汗之证,更合脉浮,知原属表证,故治疗之逆不在发汗,而在火法。“亡阳”为言火逆所致之病理,“惊狂、卧起不安”为该方之主症。然凭此一症不足以投此方,应用此方,又不必皆在火逆之后,故宜详究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有关误治原文达130条之多,并对误治结果提出了补救措施与治疗方药,意在使人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医临证常与变的内在规律,做到知常达变,处变不惊。本文试对《伤寒论》中的误治原因、误治变证及补救治疗等进行分析,并引用有关病案以证,从而以更好地运用《伤寒论》辨证观于中医临证之中。1太阳表证误下太阳表证误下是《伤寒论》中最常见的误治原因,表证本应当汗,禁用下法。《伤寒论》明确指出:“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44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48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  相似文献   

9.
浅谈《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在《伤寒论选读》所收集的398条条文中,以针灸主治或辅治的共有10余条,其中有用针者,有用灸者。这说明仲景不仅精于汤药,而且善于运用针灸。他在总结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同时,对因针灸不当而引起的变证及其救治方法,都做了具体的论述。例如记载因“烧针”、“温针”、“灸”、“熨”等引起的“火逆证”就有10多条之多。本人仅就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谈一点个人体会。1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1.1针刺法1.1.1刺期门以泄血室之热,治疗“热入血室”证。原条文…  相似文献   

1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乃《伤寒论》方。《伤寒论》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方有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组成。是仲师为太阳病因误治而损伤心阳、心神被劫出现烦躁不安等证而设。余在临证中.不囿于因烧针而出现的变证;  相似文献   

11.
对疾病误治后引起的变证,张仲景在《伤寒论》16条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本文对《伤寒论》中误治后治疗方法作些探讨。1 试探法 试探法是指误治后引起的病变,先作试探性用药以探测病势辨明病位,待疾病真象暴露后正式立方投剂的方法。如159条:“伤寒服汤药,不利不止,  相似文献   

12.
畅达 《山西中医》2006,22(6):1-4
《伤寒论》中与误治相关的107务原文既论厦误治变证的成因,又阐述了变证的救治和预防。误治变证的成因包括误汗、误下、误吐、误火和误利小便。变证的救治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预防误治,一是详列禁忌,免于方药误投;二是认真调护,汤方煎服变化有章;三是以知为度,不可过剂伤正;四是试探用药,避免盲目投药。认真总结《伤寒论》中与误治相关的内容,不但对继承和发展《伤寒论》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医医源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太阳病篇有十一条原文(第113~123条)专门讨论了火逆证治。对后世正确运用火疗方法而避免火逆变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张仲景烧针、温针、灸法禁忌及因误治而致变证各类内容的分析,结合《黄帝内经》针灸禁忌内容,发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张对各类表证、热证和一切津液不足、阴血亏少、阳气虚弱者均应慎用烧针、温针、灸法及其他火疗法,体现了张仲景反对盲目使用温针、烧针、灸法等火疗法的思想。另外,张仲景提倡辨证应用火疗法,如在烧针致变证、阳气郁热而四肢厥逆等情况下可适当使用艾灸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放射性肠炎的防御及诊治已逐渐成为世界难题,运用现代医学诊治大多效果不佳,于是众医家纷纷探索有效的中医治疗。鉴于目前对《伤寒论》中关于"火逆"变证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展现出张仲景误治思想的实质内容和对仲景误治思想的延伸,指导着放射性肠炎在临床的预防及诊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从《伤寒论》出发,在总结了"火逆"变证治疗大法的指导下,予以清热解毒、养血滋阴立法之清营汤,清热滋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治疗放射性肠炎之热盛阴伤证,从而最大程度的延长放射性肠炎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记载了诸多关于汗法的条文,既明确了汗法使用原则,也阐述了汗法正确使用的情况,更列举了汗法的禁忌症以及汗法不当而导致的变证。文章通过探析《伤寒论》中误用汗法的前因后果,总结误汗致变的病机本质在于误汗伤及人体阳气和津液,因此误汗变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救阳气”和“存津液”。临床实践中,不仅要掌握变证发生后的救逆方法,更要明确致误原因以规避误治。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关于厥的论治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其理论在外感病中的具体体现。温病学继承《伤寒论》思想,并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一、“厥”的概念《伤寒论》337条“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即将《内经》中包括病理、证状在内的“厥”的概念,限定在手足温度降低的证状名词概念之中,排除了《内径》中其它“厥”在概念上的干扰。而温病学家则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不仅有“手足逆冷者”,而且还有多种手足温度的异常,如《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62-163
主要总结《临证指南医案》及《伤寒论》等著作中有关痒证论述,并结合升阳散火汤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实践,阐述阳气内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叶天士治疗痒证医案中已提到气郁(阳郁)之病机,多以血热、血虚及多种因素(风湿、暑湿、湿热、气郁)造成的内郁火热多见。《伤寒论》中论述太阳病表郁轻证亦论述营卫不和,卫阳郁滞,郁热内扰而发皮肤瘙痒。临床实践表明,李东垣升阳散火法可有效地治疗阳气内郁型皮肤瘙痒症,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喻瑞芳  汪颖琦 《环球中医药》2022,(11):2116-2119
凡以温针、熨背、灸法、烧针等方法治疗而使得病情加重者,称之为火逆变证。属于火法的误治。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伤寒论》中关于火逆变证的条文,归纳六经病火逆变证的表现和特点。发现其主要病机可分为火燥伤阴,以及误火导致阳虚甚或亡阳。火逆变证的发生,体现了火邪伤津液、易扰心神和影响人体气机运行的特点。津液在火逆变证的辨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为津液不足之症不可被火,其二为津液是否得复可用于指导判断火逆变证的转归。将火逆伤津的发展过程归纳为津液不足、津液枯竭、阴竭亡阳三个程度。并将其与温病病机联系起来。最后,分析了火逆变证对肺炎、肿瘤放化疗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